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847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0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docx

学年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四个信息窗和一个相关链接。

教材以“小手艺展示”为线索,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放风筝的情景,借助问题“做小鸟(或小鱼)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

”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观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织围巾”的活动情景,借助问题,学习“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第三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泥塑制作”情景。

主要学习“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第四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做沙包”情景,学习的是“分数的连乘”。

相关链接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倒数的知识,为分数的除法做准备。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本单元教材是在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时,它也是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百分数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现实素材,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循序渐进的安排知识内容。

3.练习素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应用,借助图形、线段图对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和应用进行了拓展延伸,不仅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分数应用题的含义,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初步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乘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应用知识的意识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借助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指导操作,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逐步理解知识。

对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允许学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达到计算要求。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13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分数乘整数

2(练习1课时)

分数乘分数

2(练习1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练习1课时)

分数的连乘

2

倒数

1

我学会了吗

1

考试

1

讲评

1

总计

12

1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分数乘整数

⏹教学提示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利用类推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对比、试算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去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归纳掌握其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学习数学的感受,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分数乘法的算理以及意义在应用题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放映由冬到春的变化,以及春天的景色,短片的最后几秒是漫天的风筝。

同时教师谈话:

同学们,冬去春来东风到,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喜欢的一项运动是什么?

学生回答。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漂亮的风筝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课件出示信息窗1中的小鸟风筝图片。

请同学们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并考虑利用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做小鸟风筝的尾巴,一个需要多少米布条?

3、教师谈话: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

教师提问:

(1)借助,说一说你对分数的认识。

回答预设:

分数的意义;画图表示分数;通分;约分;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等……

(2)先对下面分数进行约分,再根据你的操作说一说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3)下面的式子有什么特征?

+++++++++++

(4)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①9个11是多少?

②8个0.9是多少?

③5个是多少?

设计意图:

结合春天放风筝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回顾复习,为类比推导列出算式做准备,借助放风筝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1.第③个小题是一个新内容,大家能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类推出这个算式,真的了不起!

揭示课题: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红点内容:

分数乘整数。

下面我们回到刚才提出的做小鸟风筝的尾巴,一个需要多少米布条?

你能列出算式吗?

你能说出算式的数学意义吗?

学生回答:

(1)×5

(2)×5表示求5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2、独立思考算法,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

解答出来后与同学交流。

3、请部分同学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在实物投影展示解法并讲解。

生1、把转化成小数,在计算。

×5=0.5×5=2.5(米)

生2、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先把乘法转化成加法再计算。

×5=++++===(米)

生3、通过生2的计算,我发现一个现象,分数乘整数,积的分母没变,积的分子是原分数的分子乘整数。

在计算就可以。

(原理,在分子中变加为乘)

×5==(米)

4、师,以上三位同学的做法都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观察仔细,善于总结。

那么,这种方法能不能推广哪?

下面我们在看(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信息窗1中的小鱼风筝图片)

请同学们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并考虑利用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并尝试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

做小鱼风筝的尾巴,一个需要多少米布条?

5、请部分同学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在实物投影展示解法并讲解。

生1、×6====3(米)

生2、×6==3(米)

 

生3、×6=0.5×5=3(米)

生4、×6=+++++====3(米)

6、通过以上四种方法的计算,我们发现结果都一样,所以这四种方法都可以。

那么你能评价一下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吗?

生1、用加法计算,优点是:

计算方法熟练,理解起来比较简单。

缺点是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冗长。

生2、用小数计算,优点是:

计算方法熟练,理解起来比较简单。

缺点是有些分数无法化成有限小数,求得的值不准确。

生3、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它的原理是在分子中变加为乘

×6=+++++===3(米)

7、归纳总结:

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仍做积的分母,分子乘整数做积的分子,先约分,再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探究,在比较中找出不同,在不同中找出相同,这种比较的过程就是对方法提升的过程,这样的比较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感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列式计算。

考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

++=()×3=()

2、自主练习第2题。

看图列式计算。

考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5=()(升)

3、×3表示求(3)个()的和是多少,也表示求()的(3)倍是多少。

4、++=()×(3)=()

++++++=()×(7)=()

5、自主练习第3题。

注意格式,底上都要留足约分的空间,先约分,再计算。

答案:

,,,,2,12,4,15,,16,,4。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同时提高口算能力。

(四)达标反馈

1、×8表示(),也可以说表示()。

2、+++++=()×()。

3、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6=×8=12×=

 

42×=×11=×15=

 

4、一袋瓜子千克,24袋这样的瓜子重多少千克?

 

5、一篮子鸡蛋共70个,每个鸡蛋平均重千克,这篮子鸡蛋共多少千克?

 

答案:

1、求8个是多少;求的8倍是多少。

2、;6。

3、;2;;;;18。

4、×24=12(千克)答:

5、×70=(千克)答:

设计意图:

1、2、4、5题主要是巩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3题是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步骤,规范做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给大家说说。

谁能把我们今天的问题再叙述一下?

思路是怎样的?

你理解了吗?

预设:

1、我学会了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

师注意规范:

(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我学会了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

(分母不变,作积的分母,分子乘整数作积的分子,先约分,再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既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将

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又提升了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

1、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0=×18=×51=57×=3×=

 

×15=×78=×12=38×=65×=

 

2、的3倍是多少?

 

3、一种大豆每千克榨油千克,100千克大豆榨油多少千克?

 

答案:

1、8;;9;38;;;45;21;10;15。

2、×3=。

3、×100=(千克)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6×6

=+++++=

=

=3

=

=3(米)

归纳:

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仍做积的分母,分子乘整数做积的分子,先约分,再计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在分数乘整数的算理上理解起来有困难,甚至有一部分同学模糊,但相比较知识储备中的分数的约分还算好。

分数的约分,观察分子、分母的公因数成为制约学习的关键,因此需要拿出时间回顾复习一下。

另外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行程问题、销售问题、工程问题等也要领着学生复习一下。

在第二课时时,要先复习一下以上知识。

扫清知识障碍。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引入信息窗1。

(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图)

师:

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

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

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2.交流信息,列出算式。

师:

仔细看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随学生发言依次板书算式。

追问:

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6个

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

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3.拓展、丰富认识。

谈话:

如果要做个大一点的风筝,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风筝的尾巴是由9根布条做成的,每根布条长

米)做这个大风筝的尾巴,需要多少米布条?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用加法计算:

+

+

+

+

+

+

+

+

用乘法计算:

×99×

明确:

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尽管乘法简单,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有了乘法,可不能把加法忘记了。

(二)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谈话:

尝试计算

×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2.小组内说想法。

3.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6=0.5×6=3(米)

×6=

+

+

+

+

+

=

=3(米)

×6==

=3(米)

×6==

(米)

×6==

(米)

谈话: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明确:

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

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

(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6和

+

+

+

+

+

这两部分相等吗?

为什么?

是怎样得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

×6==

×6==

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4.归纳总结:

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仍做积的分母,分子乘整数做积的分子,先约分,再计算。

二、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一)独立计算9×

(二)组间交流:

说说计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请1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

2.说计算道理。

3.质疑:

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烦,所以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

4.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探索计算中的简便方法

1.独立计算10×

,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

2.独立计算

×36。

①质疑:

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

(使学生产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需求)

②讨论:

能不能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想办法使计算再变得简单一些?

③出示简便算法:

先约分再计算。

3.独立计算

×21,再次感受简便算法。

四、限时作业:

课本P4第3题新课堂P1第10题P3第16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数学信息:

6根每根长

米总结:

问题:

一共需要多少米?

意义:

与整数乘法完全相同

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分数乘分数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本节教材仍体现了结合具体情节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3)教学目标

《新课标》突出用观察、分析、比较、类比等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重点、难点

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分数乘整数算理和意义的应用。

(5)教法、学法

教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准备了线段单位“1”纸和PPT两种教具。

在整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由一个关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问题引出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分数乘以整数”;

2、演示法:

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直观的教具,使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风筝尾巴长度的问题。

3、讨论法:

让学生们根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自己总结计算法则,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法:

在随堂练习的习题中,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解题和做到举一反三以强化新知。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规律这一认知规律。

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计算总结:

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和讨论总结概括出分数计算的运算法则;2.运用讨论法、练习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际习题中掌握知识,把文字知识运用于解题中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6)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

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

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

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2.探索发现

1.独立计算。

谈话:

尝试计算

×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2.小组内说想法。

3.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6=0.5×6=3(米)

×6=

+

+

+

+

+

=

=3(米)

×6==

=3(米)

×6==

(米)

×6==

(米)

谈话: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明确:

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

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

(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6和

+

+

+

+

+

这两部分相等吗?

为什么?

是怎样得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

×6==

×6==

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4.归纳总结:

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仍做积的分母,分子乘整数做积的分子,先约分,再计算。

3.限时作业:

课本P4第3题新课堂P1第10题P3第16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现和所得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

让学生再一次感

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数学信息:

6根每根长

米总结:

问题:

一共需要多少米?

意义:

与整数乘法完全相同

教学资源:

明德小学有一长方形花坛,花坛的宽是米,长是宽的20倍,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答案:

分步去做,长:

×20=18(米);面积:

18×=(平方米)

资料链接

分数了解知道少

分数有一个久远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3000年前的埃及了,3000多年前,古埃及为了在不能分得整数的情况下表示数,用特殊符号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

2000多年前,中国有了分数,但是,秦汉时期的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

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

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今天分数的表示法就由此而来。

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比如:

,5是分母,2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分数,比如一块西瓜切成8份,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

 

2分数乘整数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分数乘整数练习

⏹教学提示

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或是“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或是“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难点:

乘法在其他数学模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检查。

1、自主练习第4、5题。

应用题,列式考查的还是分数乘法的意义。

×10=()(米)答:

×10=()(千瓦时)答:

2、自主练习第6题。

应用题,考查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84×=()千米,可以先不计算。

3、自主练习第7题。

应用题,考查销售问题。

总价=单价×数量。

8×=()(元)答:

4、自主练习第10题。

应用题,考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

×4=3(米)。

5、自主练习第8题。

最后做,或放到第二信息窗中。

设计意图: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9题。

答案:

4;9;14;;4;6;5;。

2、自主练习第12题。

答案:

4;;;6;;;;2。

3、自主练习第11题。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40=12(千克)答:

4、自主练习第13题。

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0÷100=;×4=答:

5、一只铅笔元,买10只铅笔要花多少元?

×10=4(元)答:

6、一个工程队,修一条水渠,每天修千米,35天修多少千米?

×35=(千米)答:

7、小明从家到学校,平均每小时走5千米,小时到达,小明家距学校有多远?

合多少米?

5×=(千米);×1000=1250(米)。

三、达标反馈

1、直接写得数

×6=×2=4×=×8=16×=

×3=5×=10×=×2=×21=

2、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另一个因数是98,积是多少?

 

(2)8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3)乘72的积是多少?

 

(4)15的是多少?

 

3、解决问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米,高为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答案:

1、2;;;7;4;;;5;;。

2、

(1)×98=7;

(2)×8=;(3)×72=30;(4)15×=3。

3、

(1)4×=3(平方米);

(2)80×=60(千米)。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