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03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禅与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

禅就是正心。

大学篇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正心

」,依据大学篇本身的解释,是指「心不在焉」的意思。

也就是说,

心如果不留在任何的事物上,就会显现平衡的心态;

有了平衡的心态

,自然就充满了智慧。

因为心若是留在任何人事物上而产生烦恼的时

候,心态就不会平衡。

我们修禅,就是要练习「心不在焉」,慢慢达

到心态平衡的「正心」境界。

(二)禅即无为;

禅即无心。

页14

老子的思想有些地方与佛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如金刚经的「一切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与老子的「圣人处无为之事」即是。

所谓「无

为」,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指我们做事情应顺其自然,不故意的有所

造作。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顺其自然,就是禅。

老子又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指圣人经常没

有心念,没有心机,没有是非、成败、善恶种种相对的分别心。

禅是

对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别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对是非不坚持,不固持

己见,而以大众的意见为意见,以能相安无事为原则。

(三)禅即无住心;

禅即平常心。

金刚经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我们的心念不要住

着在任何一个人、事、物上面,如此就能生起清净的真如心。

如果我

们的心住着在某一个人或事物上,就会生起执着之心而有了烦恼;

了烦恼之后,自然不会生起清净的智慧。

人活着的目的,是要快乐的

,不是要烦恼的。

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有烦恼;

而烦恼之所以发

生,则是因为智慧没有开发。

因此,释迦牟尼佛告欣我们:

「应无所

住,而生其心」,唯有抱持一种自在、不执着的生活态度,我们的本

体智慧才能开发。

唐代马祖道一禅师说:

「平常心是道」,所谓平常心,就是没有

是非、成败、善恶、得失等等相对的心。

人如果有了强烈的相对、分

别的心念,他的心态就不能平衡,这就不是平常心。

人有相对、分别

的心念,让它自然存在即可,不要因之而在内心产生烦恼。

学禅的目

的,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去执着自己的分别心。

二、禅与悟

(一)释尊拈华,迦叶微笑。

大梵天问佛决疑经上说:

「梵王有一天到印度的灵鹫山,用黄金

色的波罗花奉献给释迦牟尼佛,而且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一座床座,请

释尊坐在上面,为大家说佛法。

释尊坐上了床座,手上拿着一朵花,

什么话也不说。

一时之间,有千百万的人天众生都感到芒芒然,不知

是什么意思,当中只有一个黄金色皮肤修苦行的人,张开嘴巴微微而

笑。

释尊看到了,说:

『我有正统佛法藏在眼晴

页15

里面的无上至宝,寂静涅盘微妙的本心,真实的本体没有形相,微妙

难知的佛法,不靠文字来表达,在正统佛教之外,分别承传,付托给

大迦叶』。

」一朵花代表本体智慧,微笑则表示开悟了。

禅宗的法门

重在悟,重在智慧的启发。

一切现象都是佛法,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

触的种种事物及现象都是佛法,习禅的人,把一切看在眼里,悟在心

里。

(二)金刚经与禅悟

五祖弘忍将禅宗的心法传给六祖慧能,当慧能听到金刚经上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而大大的开悟。

所以金刚经是可以帮

助我们悟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说:

「所有的菩萨、大菩萨,都应如此生起

清净的心;

不应该把心留住在色境上,而生起清净的心;

也不应该把

心留住在任何声音、香气、味道、身体接触的以及心理所想的一切事

物、现象上面,而生起清净的心。

应当无所住着,而生起清净的心。

」又说:

「应当生起无所住着的清净心。

若是心里有所住着,那就住

错了!

」所以,心里要一直想,不要连续想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物

,唯有如此,我们的智慧才能开发,我们的心才能清净自在。

(三)六祖坛经与禅悟

六祖法宝坛经说:

「如果我们成就种种智慧,就须到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的境界。

」所谓「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把一切的现

象、行为,都当作一个现象、一个行为来看待。

三昧是梵音,是清净

的意识境界,修行达到这种三昧境界的人,已经没有差别心,就如佛

菩萨看待天、人、鬼、畜生种种众生一样,都以平等心来看待众生。

因为天、人、鬼、畜生等众生都有佛性,他们将来都会成佛。

六祖解释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说:

「如果在一切任何的处所,都

能够不住着于任何一个事物的现象。

在那种种不同的现象之中,心里

不生起厌憎或喜爱的感情,更没有想取得或舍弃的念头,不生起利益

或损害、成功或失败等等的分别心,安然自得,幽闲清净,虚怀圆融

,澹泊无争,这就是『一相三味』的境界。

如果在一切任何的地方,

在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纯一不二、正直无偏的心,那么

任何地方都是不动道场,清净国土,这就是『一行三昧』。

」人之所

以有烦恼,是因为有二,有是非、得失、

页16

善恶、成败等等分别心。

而人唯有达到没有分别心的不二境界,才能

够解脱,才能不在六道中轮回。

所以人要修心养性,让自己的心保持

一行、一相的三昧境界。

六祖坛经自性真佛偈说:

「真真实实,如如自在的本性,就是真

正的佛。

邪而不正的见解,以及贪瞋痴三种毒素,就是魔鬼之王。

人被邪念迷惑的时候,魔王就住在自己的心舍内;

但当怀有正见的时

候,自身就好比是供佛的殿堂。

」所以,佛及魔,都在我们的心里。

成佛或成魔,在乎一心(真如)或二心(邪见)。

三、禅与人生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快乐而活的。

但我们却经常在制造痛

苦,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常常造成别人的痛苦,因此自己的快乐也追求

不到。

所以我们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伤害到任何人,

不要制造任何人的不快乐。

让自己的心安安静静,自自在在,这就是

一种禅。

下面分七项来说明禅与人生的关系:

(一)禅与饮食

人的心情,情绪的好与不好,有时是因为饮食的关系。

不平衡的

饮食,会造成身体的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造成情绪的不平衡。

所以

,注意饮食,让身体健康,可以使我们的心态更平衡、更健康。

心身

健康,就达到了禅的目的。

饮食要均衡,身体要健康,须兼顾下列四种方式:

1.粗段食及微细食

所谓粗段食,是指所吃的食物较粗糙,且分段而食。

粗段食是靠

我们的鼻、舌来受用的。

所谓微细食,就是身食,身体要常运动,让

血液循环顺畅。

洗澡、洗脸、刷牙、按摩、涂抹、覆盖、揩拭,也都

是微细食的方式。

页17

2.触食

所谓触食,是指六触之食。

六触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经由六识,接触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触食以长我们的身体和生命。

3.意思食

所谓意思食,是指第六意识之食,多动脑,多读书即是。

不读书

的人,到年老的时候,很容易得到老人痴呆症;

反之每天读书的人,

活到九十岁,脑筋也还很灵活。

4.识食

所谓识食,是指第八识之食,也就是让我们的灵魂有营养、有智

慧。

识食的方法,如练气功、打坐、念经、念佛、念咒都是。

任何的

宗教信仰,都是第八识之食。

(二)禅与住家

选择住家的时候,要注意磁场的影响力。

每个房子都有它的磁场

,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如果内在磁场与外在磁场互相配合时,人的情

绪会稳定、身体会健康;

反之,如果内外磁场相互排斥、冲突时,人

的情绪及健康会受到影响而恶化。

所以,为求人的健康,身体磁场与

外在房子的磁场配合。

配合的要领,以和谐均衡的原则。

(三)禅与事业

事业并不限定在外面工作、上班才是,在家做家事、在外的任何

活动都是事业。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事业,只是内容及方式不一样罢了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存在,但自己却

不晓得,到年老才知道,所以孔子说:

「五十知天命」。

现代人可以

透过算命的方式去了解,再依自己的天命去从事事业。

了解天命之后

,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怨天尤人;

要知命顺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这就是禅。

以顺其自然的「无住」心境来面对事业,让事业安定平

顺发展。

禅应用在事业上,要「利己利人」为原则。

页18

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能够利人,必能利己;

不利人,必也对自己产

生不利。

在合法的职权范围内,尽可能给人方便,帮助他人。

(四)禅与健康

如何让自己的身体,心理健康?

主要的方法是,让它们保持平衡

,因为平衡是健康的要素。

要求身体健康,就先要让体内气脉顺畅。

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身体脉气失去平衡。

练气功可使气脉顺畅,保

持气的平衡,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健康;

身体健康之后,心理也会平衡

,心理自然也会健康。

我们练气功、禅坐,是因为它可使我们的元气

集中在丹田,而丹田的元气有治病的功能,这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五)禅与爱情

人的前生、今生、来生,是以缘来维系。

如何把禅应用在爱情上

简要地说,就是要懂得「惜缘」和「随缘」。

当爱情发生时,要珍

惜它、要惜缘;

当爱情未生或消灭时,不要强求它,以免造成任何的

伤害,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缘。

在发生爱情的过程中,要能保持平

衡的心态,不要有强烈的爱或恨,因为过于偏激的爱和恨会伤害到爱

情的根本。

菩萨没有爱与恨,但有慈与悲,慈与悲是爱与恨的升华。

菩萨能够把众生爱恨的感情变成慈悲。

所谓慈,就是没有恨的爱,所

以慈不会造成伤害,会造成伤害的是与恨相邻的爱。

何谓悲?

帮助众

生解决烦恼、痛苦,即是悲。

菩萨为什么会悲呢?

因为在帮助过程中

,把众生的烦恼及痛苦带到自己身上,而感到轻微的烦恼、痛苦。

们可以慈悲,但不要爱恨。

如果能用慈悲心来处理爱情,会使我们的

爱情更加豊富,维系更加长久。

惜缘随缘就是禅,慈悲喜舍也是禅。

(六)禅与婚姻

「婚」的意义有二:

一是古代的习惯都在黄「昏」的时候结婚;

二是人在「昏」庸胡涂的时候结婚。

人之所以会与对方结婚,是因为

他(她)们有因有缘。

因缘是怎么来的呢?

是由前生带来的。

因为前

生有这个因缘,所以今生才会结婚;

如果前生没有这个

页19

因缘,今生就不会结婚。

有人一辈子不会结婚,就是因为没有结婚这

个因缘的关系。

所以婚姻发生是缘,婚姻消灭也是缘,「缘生缘灭」

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曾说「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这句话

,意思是任何现象都是因为某一个因与缘而发生的,当这个因与缘消

灭的时候,原来的现象自然会结束。

婚姻也是一样。

随着缘灭而舍,

生灭喜舍皆随顺,这就是禅。

(七)禅与修心

我们学习禅的目的,主要是修心。

如何修心呢?

这个问题谈起来

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

人追根究柢为什么会有烦恼?

为什么会到这

个世界上来?

它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了解其中的基本原因,并且把基

本原因消除,这就是修心的目的。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前,一

直思索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会生?

会老?

会病?

会死?

结果在开悟

、证道之时,显现了内心本体的光明,体认了众生皆有佛性的真象,

而众生的佛性因为被烦恼所蒙蔽,所以产生无明的情况,而人的生死

轮回也就是因为无明的缘故。

所谓无明,是指智慧、本性没有发挥光

明。

众生本性原都是光明的,之所以没有发挥出来,是因为有了烦恼

障及所知障,而烦恼障,所知障产生的原因是人有了严重的分别心。

修心的方法,如练气功、禅坐、念经、念佛、念咒等等,这些都可以

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心,消除由烦恼障与所知障所衍生的不平衡心态,

进而破除无明,显现佛性的光明,这是修禅的终极目的。

(八十三年六月四日讲于灵山禅林台中讲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