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019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Word下载.docx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

(要点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要点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要点三)

例4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chuí

n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

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

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例5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方法三:

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例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例7题葡萄图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

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

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组织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8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①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②。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③!

【注解】

①关河:

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

何处:

不知何处。

无踪迹可寻之意。

②“胡未灭”:

用《汉书·

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③“此生”三句:

天山:

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

沧洲:

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1.形象是什么?

2.结合诗句讲解3.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9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1、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

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扩写,不合要求)

2、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解答不具体,答非所用)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

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不是本诗所表现的)

4、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

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准确)

例10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思念远在边关的闺中少妇形象。

时值春日,黄莺鸣叫,女子被叫声吵醒而不得与丈夫在梦中相会。

写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和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

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

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实战高考

1、【2011年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补充注释】

1、溪:

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2、庵:

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3、禅伯:

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4、栅:

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5、儒先:

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

安于穷困,语出《论语·

卫灵公》: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6、纶巾鹤氅:

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7、天经,姓叶,名德;

【鉴赏】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先之固穷。

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

“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这一联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1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

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形象。

 

3、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 ①然:

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

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

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

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

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

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4、塞下曲(其六)(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首联出句写自然环境险恶,对句用胡马飞驰表现军情紧急。

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在内容上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氛围;

在结构上为下文描写边将出场作了铺垫。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

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5、04高考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2012江苏高考)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4分)

分析:

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

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7、(2008北京)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8、(2010北京)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①徂辉: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9、(2013北京)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译文

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

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

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理由是,秦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国家。

作者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自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千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此诗开篇首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倜傥高妙的鲁连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达了对鲁连如明月般光芒万丈的才华的赞赏,接着两句诗阐述鲁连说服魏赵,合力抗秦的丰功伟绩,以及鲁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世仰慕。

由此引出,李白自己想要建功立业,但又不屑于追名逐利的崇高旷达的人生理想。

10、 

(2012安徽) 

最爱东山晴后雪 

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

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如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

本诗的前三句中,“只知”“逐胜”“忽忘”“小立”“最爱”这几个词从行为和心理方面塑造诗人形象,通过这些描写,很容易概括出诗人的形象。

如“只知逐胜”“小立”可见诗人心境悠闲,生活闲适。

“忽忘寒”写出了诗人因陶醉而忘我之态。

“最爱”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诗歌鉴赏】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

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

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人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王幽默的鲜明特点。

东山虽小,名气却不小。

这里曾是历代迁客骚人的精神家园。

最早与东山结缘的当数1200多年前的唐代书法“草圣”怀素。

他在这里洗墨为池,秃笔成冢。

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写下了叹为观止的《永州八记》。

北宋名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贬居永州期间,居家东山之上,写下了一篇篇忧国忧民的时评策论。

南宋力主抗金的宰相张浚,时称“东南三贤”,三次谪居永州,当时诗人杨万里追随张浚多年,东山是他们谈论时事、砥砺意志的地方。

可见东山在杨万里心中的地位。

本诗第一句诗人写到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只知逐胜”就可以看得诗人的平时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为下文发现雪后东山的美景做铺垫。

接着第二句,诗人有一次在料峭的春风中站立,在夕阳的余晖中放眼赏景。

这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

接下来,诗人发现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而洁白的山峰在渐渐下沉的夕阳反衬下,似乎还在不断成长曾高,再加上霞光烘托,诗人面前的东山之景,美丽极了。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喊出“最爱东山晴后雪”。

这句诗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一句描写的东山之美,点出了诗人爱它的原因。

该句“软”运用通过,形象地表达光线的质感。

“涌”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11、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

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

通“险”,怪异。

时世:

当代。

白居易《新乐府·

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③压金线:

用金线刺绣。

压:

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步骤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步骤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分析:

诗人首联写贫女的出身:

“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

“绮罗”,用绫罗绸缎做成的华丽衣裳。

诗人通过对比来展现贫女的身份和心理——“蓬门”既说明贫女出身之卑微,又显示了她现在居住条件的简陋;

“绮罗香”写出了富女服饰的豪华;

“未识”,突出贫女生活之苦;

一个“拟”字,表达了贫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益自伤”,则写出其内心愿望与现实的剧烈矛盾和苦闷。

对比之下,一个出身寒微、内心充满忧愁苦闷的贫女形象,呼之欲出矣!

颈联写贫女的妆容:

“风流高格调”,指贫女不与时俗同流、自成一格的妆扮;

“俭梳妆”即俭妆,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妆扮。

因为人们都喜欢时兴的妆扮,所以贫女的妆容倍受冷落。

世人都喜欢时兴的俭妆,但贫女不愿意随波逐流,她的妆扮自然就没有谁会去欣赏了。

“谁爱”与“共怜”对比,既写出了贫女与世人在妆容上的差别,还体现出心灵格调和追求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更显示出贫女不慕时俗、纯朴清丽的心灵。

颔联写贫女的品格:

贫女十指纤巧,在穿针引线的女红方面有过人的本领,但她从不凭这双手在描眉画眼方面与人争高低。

“敢将”,表现出贫女在女红上的技艺高超和无比自信;

“不把”,含有不屑一顾的意味,进一步突出了贫女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

诗人还是用对比,突出了贫女天资聪慧、勤劳勇敢、不尚浮华的品格。

尾联写贫女的痛苦:

“压金线”,承接上联“针巧”,指贫女的针线活。

出身“蓬门”的贫女,没有“良媒”可托,加上“格调”与众迥异,致使她在爱情的追求上难有归落,这是她久藏心间的苦痛;

更何况还要为俗气难耐的“他人”驱使,“年年压金线”,描图绣锦,“做嫁衣裳”?

这更是她心中最大的苦楚!

由自己的出身、性格而导致的爱情、婚姻无望的苦痛尚可忍受,只要自己愿意改变,完全可能像别人一样获得满意的结局。

但由社会等级的差异和不公而导致的必然、残酷的命运悲剧,就是自己无法改变的了,这样的苦痛,谁能忍受呢?

诗人借贫女自诉心曲之口,道出了天下所有富有才华却被沉埋之人的不平之慨和悲哀之怨。

含蕴深广,是历代传诵的名句!

12、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挼,读ruó

,“揉搓”之意。

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

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

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

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13、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中的诗人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后遭打击,也曾产生过退隐念头,但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

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神,抚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

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

面对不平的现实,诗人对朝廷的“有士不用”也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

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抗厉不屈。

这首诗正是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可贵品格。

唯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但定于公元836年(开成元年)分司东都以后,当无大误。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

看和想。

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

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

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

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