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16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赏石境界Word格式.docx

有多少类人群,就有多少类见解。

赏石之道,如自然万象,各有其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既可所见略同,兼收并蓄,也可各持己见,学术争鸣。

玩石多年,略有所得,现以一孔之见,略述奇石鉴赏三境界——玩、赏、悟,权作引玉之砖。

  一、玩——情趣境界。

  玩是人类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中外,对于玩很有讲究。

因玩而毁家废业者大有人在,那是荒时,荒学,荒业,荒人之结果;

因玩而成就大业者,也大有人在,那是尽心、尽情、尽趣、尽才而激发人之潜能,玩出名堂、玩出精神或物质财富,卓然而成大家。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如北京通州马务村有个农民吴玉禄,初中文化,不务正业,经多年痴迷奋斗,几经劳资破财,甚至毁家废业,终于用家庭小作坊自制了三十二个不同型号并命名为儿女的机器人,引起轰动,以此成名。

南京有位石友,原是位身家上亿的大老板,酷爱奇石,玩到卖掉企业,老婆离异,痴守一馆奇石而自得其乐。

此公虽然精神可敬可嘉,却也未必可学可仿。

  玩是一种闲雅状态。

花鸟鱼虫、奇石书画、古董玉器、世间百杂,玩什么?

因人而异,随心随意随缘,只要健康合法,便都与快乐相伴。

因此,只要条件许可,人不可无玩。

赏石之初境即是玩。

  奇石,尤其是灵璧石,因其形、质、色、纹、音、韵、神之大美而驰名赏石界。

观其美可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享受,这种感官愉悦,是审美对象——奇石与人的审美需要产生共鸣的结果,也是身心健全者必然之反映。

因此,凡奇石爱好者,初涉石坛,看到奇石之美、之奇、之怪、之趣,必为之所动。

赞叹之余,喜爱随之产生。

  如图1“真牛”、图2“潘金莲与武大郎”两方奇石,形态逼真、趣味盎然,无论你懂不懂石头,一看便觉好奇,撩起兴趣,惹人喜爱。

  玩石是为了什么?

为了快乐和健康。

当然,也能带来精神或物质财富,并因而接触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升华精神状态,改善生活方式,进入快乐——健康——财富——升华——快乐的良性人生轨道。

为此,我们要高举一面旗帜——快乐赏石!

我们要高呼一句口号——健康休闲!

  人生总是如此,因经历世事之来去起落,兴衰荣辱,生死沉浮而后大彻大悟,归于宁静清明,参悟人生真谛——该搏时要搏,倾其全力拼搏奋斗,因为没有拼搏将一事无成;

该玩时就玩,持之有度搞休闲,因为没有休闲,人之精神和身体会因衰而竭,一事无成。

这是张与驰的辩证法,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人生须搏玩兼之。

  因此,我们既要懂得人生事业的拼搏之道,也要懂得休闲养性的赏玩之道,既要铭记“玩物丧志、玩人丧德、玩世不恭、玩学废业”的前车之鉴,也要知道“玩物有度、玩物有智、玩物有知、玩物有成”的智玩之道。

做到兴趣高雅、热情理智。

  首先,玩奇石要有平常心态。

奇石虽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高雅之物,但同时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皆可赏玩的自然之物,既不可俗化,也不可神化。

那种把赏石吹得神乎其神,奉为“周易”、“天书”、“宇宙信息库”、“赏石需要入禅,不入禅入静不懂赏石”等说法,虽是爱石情痴,但还是把赏石玄化了。

其实,就当今赏石界而言,有多少人懂周易?

又有几人参禅?

哪个人能完全摆脱世俗凡念,甚至柴米油盐之纠缠?

石头就是石头,无非是造形奇特,可观可赏,有所寓意,启迪情性罢了。

人皆可玩石,玩者之中不乏三教九流,目的也各有不同。

因此,不必强求玩石者就必须是高雅者。

以平常心处之,反倒能玩的舒心随意,久而久之,其对玩者气质修养之影响,必将潜移默化,终有所成。

  其次,玩奇石要循序渐进。

石有百千万,每块都唯一。

奇石的独特性,激发了人的好奇心。

人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玩石头和藏石头,从入门到成家,谁都有一个过程。

过程长短,因人因条件因悟性而异。

一般说来,玩石头是一条不归路。

由喜爱到痴迷,乃至理性赏石藏石,往往会因为奇石的独特性和玩者的占有欲而不惜财力精力,甚至为购一石不惜举债或倾其所有。

实践说明,玩石头要讲缘份,凡事不可强求,要由浅入深,量力而行。

奇石的魅力只有有缘者才能识之爱之,赏之悟之,最后卓然入道。

  随缘,是佛界的信条,也是赏石界的通行证。

  我国当代美学家陈望衡认为:

人生有“谋生”、“荣生”、“乐生”三种状态。

谋生是为己,满足生理需求,是自然人生;

荣生是为他,体现社会价值,是道德人生;

乐生是怡情,情趣高雅安适,是审美人生。

乐生建立在“谋生”“荣生”基础之上,是人生之大自在和高境界。

  奇石之所以被人们所钟爱,正是由于玩者从赏石中获得“乐生”之情趣。

从这个意义上讲,玩石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还是一种和谐运动。

玩者通过奇石挖掘选购、鉴赏展销、外出考察、学术研究等各项社会活动,增强了人与石的交流及爱石者相互之交流。

这种个人体验和群体趋同的统一,使无论石农石商,还是赏家藏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官员学者,都因爱石玩石而相互沟通,形成了一个和谐交流的大家庭。

因此,赏石活动在构建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谐、赏者身心之和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巩杰先生曾总结“玩石三动”,即身体的运动、朋友的走动、资金的流动。

寿嘉华会长提出:

“一方石头和谐一个家庭,一方石头汇聚一批朋友,一方石头造福一方百姓,一方石头传承一种文明,一方石头弘扬一种精神”的赏石新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十分精辟!

玩石之举,其善大焉!

  二、赏——唯美境界

  奇石之美,贵在天成。

其乾坤之奇、自然之美,为赏石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奇石之美,主要从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三个方面进行审美鉴赏。

  奇石的自然美是天地赋予的与生俱来的本质美。

据科学考证,奇石的成因十分复杂,各类不同的奇石成因也各不相同。

但尽管成因不同,结构不同,质地不同,外在形态也不同,但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即可供人们欣赏的独特之美——自然美。

  奇石是“自然之子”。

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是十分微妙的。

从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到现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回归,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始终对自然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母体情愫。

因而,庄子曾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现代环境美学家卡尔松则进一步提出“自然全美”的命题。

李白赞荷花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朱熹咏流溪之韵“向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对美的自然意味的追求。

欣赏奇石更是如此,不管是何品类,人们都追求观赏石的原汁原味。

奇石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奇。

即以奇石的形、质、色、纹、音这些自然属性为欣赏点,感受自然造化之伟大,感受奇特、奇妙、奇巧、奇拙、奇怪,甚至奇丑之状态,可谓美妙绝伦,叹为观止。

  奇石之自然美,主要有具象、意象、抽象三大类。

  奇石形态的具象美,是指自然万物活跃在人类头脑中被感知记忆的基本形象并被奇石体现出来。

其基本特点是“应物象形”,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

因此,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象形,并以形神兼备为佳。

其形态体现为肖形状物,神态逼真,甚至栩栩如生。

或如人类,可分出男女老幼;

或如动物,可再现猛兽百禽;

或如器物,可呈现舍居百杂;

或如景观,可微缩咫尺千仞。

千姿百态,不胜枚举。

 如(图3)象形石“风韵”:

石种为黄蛐蟮灵璧石,产地储兰,形若一东方少妇,侧身而立,神态安祥,五官若现,发髻后掠,比例协调,呈现出东方古典美女的特殊风韵。

故取其神韵之美,命名为“风韵”。

另外,有些象形石的组合别具情趣。

如(图4)王雷明先生的“悟空拜佛”;

(图5)孔雪飞先生的“天鹅湖”;

(图6)池百合先生的“金满乾坤”等。

  故《石论》云: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或岩窦透漏,或峰岭层峻,其类不一,至有物象宛然,得于仿佛。

虽一峰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瑰奇可爱,大可列于园馆,小可置于几案……。

”唐大诗人白居易曾盛赞奇石:

“三山五岳、万壑千洞,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奇石之魅力,此番描述,可见一斑。

  奇石形态的意象美,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审美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是融入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

正如清人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是赏者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而形,寓意而象的结果。

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观石寓意,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著名诗人洛夫说过:

“我认为,所有的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意象的创造。

我一生的美学信念,就是以有限暗示无限,以小我暗示大我。

”诚如洛夫所言,赏石审美离不开“意象的创造”,并以“暗示”的方式进行。

  赏石是审美,而审美需要想象。

想象如诗、如云、如梦,插上翅膀,可以飞到神往的地方。

赏石是示爱,而爱方式多样。

有的深沉含蓄,有的激情张扬,但殊途同归,爱出快乐、爱出和谐、爱出健康、爱出文化。

  赏者通过对奇石的观察联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演绎而呈意象,并以似与不似的审美特征表现审美客体。

如果说具象美如“清水赏鱼”,那么,意象美则是“雾里看花”,这类奇石的可贵之处也恰在于此。

  如(图7)“待月峰”,灵璧磬石,产地渔沟,为厅堂供石。

山东赏石大家谢礼波赏评:

此石立姿,高耸,身有巨大透洞,巍峨之中又添空灵,为灵璧石中佳品,透洞中出现一小截立柱,如峰似人,藏者将其作人物观,立意人在东门外,悠然等待明月东升,故名“待月峰”。

并赋古风一首:

“依依别暮霭,举头望星空。

蟾光如应约,伴我共清风。

  白石老人在论画时说: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雕塑大师罗丹说: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这种寓意于石的意象美,或个体或组合可呈现出某种意境美。

正如同“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词意象能创造出凄清苍凉的意境美一样,不同意象的奇石同样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美。

  如(图8)巩杰先生的“较量”。

张丽华女士这样赏析:

“世间较量看竞争,酷战难分你与我,胜券在握属谁人?

勇于拼搏是赢者。

”对此石的寥寥评语及命题,向观者展示了人生就是竞技场的拼搏意境。

  如(图9)张家夫先生的“玲珑璧”,灵璧磬石,厅堂请供。

以其玲珑苍润和瑰奇仙姿而呈空灵境界。

  如(图10)曾凡荣先生的“灵芝岫”,此石浑厚饱满,纹理变化丰富,状如灵芝仙崖,中有数洞穿过,似有清风流云,顿增灵秀之感。

观之意境苍茫高远,令人遐想无限。

因此,赏石艺术是发现艺术,是以学识、修养、阅历、悟性为底蕴的发现艺术。

我们在赏石实践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即在同一地域,同一市场,同一时段,有些石友奔忙劳顿,所得仅为一般商品石。

而有些石友搭眼一看,竟发现大奇大美,得好石数方。

这不是偶然,而是差别。

主要是学识修养和审美水平的差别。

因为奇石作为审美客体,对所有爱石者都是公正的。

其本身所具备的各种美学信息是公开的,客观的。

即奇石通过其自身的形、质、色、纹、音、韵、神等外在信息,经过赏者的观察、分析、联想等传递方式,实现石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关系转化,即以一个既不能言,又无生命的封闭系统,转化为能引人产生审美思维活动的开放系统,从而使人感受或灵动、或拙扑、或雄浑、或秀雅、或顽丑、或逸美等种种美学效应和理性认识。

这种认识往往同欣赏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分不开,是欣赏者融会修养、调动情感、反映情趣的体现,并由此而呈现出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意蕴。

  奇石形态的抽象美,是相对于具象美形色的更自由、更广阔、更具有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的新的视觉美的艺术形式。

如果说具象美揭示的是形与色的个性化特征,那么,抽象美揭示的则是共性化规律性特征,它并非无形,而是非描实性形态。

正如老子所云,是“大象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这种“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对赏者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一种调动,比具象的形色反映更加耐人寻味,更富有审美意义。

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超乎写实之外的“什么都不象”,但却能呈现出某种神韵、某种律动、某种几何图形之美。

乍一看,什么都不是,再一看,又仿佛是什么,但却很难确定究竟是什么。

可意会,但难于言传,可描绘其神,但难言其状。

正是这种抽象之美,把审美推向一个高深奥妙的层次。

舍形取意,遗貌取神不仅是欣赏书画艺术的高境界,也是赏石艺术的高境界。

在画为逸品,在书若狂草,塑型如摩尔,神态似幻觉,如参禅悟道,给赏者留下十分自由和广阔的意想、幻想乃至狂想的思维想象空间。

一块好奇石,如同一本很厚的好书。

很好看,很耐看,很有味,却总也读不完,似解非解,意留其间,虽掩卷而不得神闲。

  如(图11)灵璧纹石《浑沌之象》,这是一方孙淮滨老师收藏的禅意纹石,状如灵丘,饱满浑厚;

中有洞壑,苍秀通幽;

纹若星汉,意游神敛;

内涵丰富,境界古远。

如(图12)红灵璧《紫瑞》。

一块抽象的灵璧彩石。

形态饱满,线条律动,色彩庄重,朴拙中见灵动。

其色、形、韵、意都可给人以优美的质感和无尽的意韵,为历届获大奖之石。

取其色及意而命名《紫瑞》。

  如(图13)“耸云峰”。

此石为灵璧磬石,产地渔沟,厅堂供石。

山东赏石家谢礼波鉴赏曰:

“此石立姿,高耸,中部右侧有透洞,顿增玲珑之感,体量、气质与‘待月峰’十分相似,堪称天生一对。

”以其高耸入云之状,取名“耸云峰”。

并赋诗云:

“击之声朗朗,立则入云端。

赖有一身硬,悠然天地间。

”这是一块比较典型的抽象石,藏者以其不可名状之形态,玩味其意境,又以其意境而命名,以揭示其灵动与气势,意蕴与意境,既有审美导向,又给赏者留出想象和审美空间。

  如此说来,是不是所有“什么都不象”的石头都是抽象石呢?

不是!

“垃圾石”什么都不象,能归于抽象之列吗?

显然不行。

其差别就在于是否美感动人、内涵丰富、意境高远。

奇石有具象、意象、抽象之别,哪种最好?

不同的鉴赏者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这是由于鉴赏者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兴趣爱好决定的。

不同的审美情趣指导鉴赏者在头脑中通过对奇石的形、质、色、纹、声、韵、神等诸多审美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整理,便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有的偏爱具象,追求状物肖形;

有的喜爱抽象,追求意境韵味。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用不着品评谁高谁低,只要赏心悦目,有益于陶情养性和身心健康就好。

大千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万花筒。

奇石艺术之所以有别于其它的人文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妙趣天成的自然艺术品,其形态、质地、色彩、纹理、图案等自然景观,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各自能对它认识多少,怎么理解,如何选择,不是凭某种强化手段所能左右的。

我们在过去组织的历次石展中,包括全国性的大展,常常出现评奖方面的不同意见,同一块奇石,鉴赏品评意见不同,甚至闹出不少纠纷。

究其原因,不是专家评委水平不够,评奖不公,而是由于各位专家评委的审美标准不一致,审美意趣有差别,因而对各自偏爱的奇石就很可能产生一种审美倾向。

谁对谁错?

事实上谁都没错,都有一番道理。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

但一般说来,应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尊重学有专长的专家评委的意见。

在赏石实践中,当你为一件奇石命名时,你就已经融进了你的情感、你的审美意趣,包括你的审美偏爱,别人要想理解就须从你的角度进入,而这种理解,是需要一定条件和因素的。

因此,要允许差别,理解差别,有差别才能提醒并帮助众多的石玩爱好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奇石,进而提高鉴赏境界和审美水平,增强审美意趣,普及赏石文化。

  灵璧石是以自然造型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奇石,但其质、色、纹、声、韵均属上乘佳品。

赏灵璧石不可不赏其质地之坚润、色调之多彩、纹理之奇妙、声音之清越和意蕴之丰富,正因其集众美于一体,才可能在全国各大石种中独占鳌头。

  当然,不同品种的奇石在形、质、色、纹、韵等观赏要素上各具特色,在审美要求上也各有区别。

  如以质为主要欣赏内容的宝石、腊石、孔雀石等类奇石,对坚韧度、纯净度、细密度、光洁度等有很高的要求。

  如(图14)三江黄腊石《金猴贺岁》。

如(图15)孔雀石《硕果》

  对以色调和图案为主要欣赏内容的奇石,如长江石、黄河石、三江石、大化石、彩陶石等则注重色彩、色调、图案和意蕴。

  如(图16)三峡石《秋韵》、(图17)大化石《玄鸟》。

对以造型为主要欣赏对象的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摩尔石、戈壁石等虽以形为主,但同时对其色、纹、质、韵均有相应要求。

对灵璧石精品还又加上一个音的要求,即是否叩之有金玉之声,并有音阶之分。

  如(图18)摩尔石《超越时空》、(图19)戈壁石《送子观音》、(图20)昆石《云根立雪》、(图21)太湖石《耸云》、(图22)英石《惊螭》。

  对于以纹理为主要欣赏内容的奇石,因各石种纹理丰富多彩,如有凸纹、凹纹、点纹、线纹、素纹、彩纹、单色纹、多色纹等等,应以点、线、面构成的各种纹饰图案为审美看点。

  如各种文字石、画面石等等,如图(23)灵璧图案石《浣纱》,(图24)长江石《天书》。

  其中以灵璧纹石和来宾纹石最具特色,组合纹石最具情趣。

  如(图25)来宾纹石《万寿》,(图26)台湾南田石《世纪盛会》,(图27)灵璧纹石《悟空》,(图28)灵璧纹石《双鱼》,(图29)灵璧纹石《济公》,(图30)灵璧纹石《女人瀑》。

  欣赏奇石自然之美的形、质、色、纹、韵的赏石观,是对历史上“瘦、皱、漏、透四字相石法”的发展和提升。

“四字相石法”最早是由宋代书法和赏石大家米芾鉴赏太湖石提出来的,尔后苏东坡先生又加一“丑”字,得到清代郑板桥等名家推崇呼应,流传至今。

现在仍有不少石友以此标准赏石、选石、藏石。

殊不知这四字之法虽有经典意义,但随着新石种的开发和新观念的产生,这当年鉴赏太湖石的四字之法并不能涵盖所有石种的审美标准。

因此,中国观赏石协会经广泛征求并总结赏石界意见,于2006年提出了“形、质、色、纹、韵”的赏石新理念。

目前,全国各地奇石大展,均以此为鉴评标准,这在赏石界已成共识。

当然,这个标准并非完美,仍需完善。

  奇石的艺术美寓于自然美之中。

同时,以自然美为基础,将赏石文化以审美解读、赋文鉴赏、命名配座、摆放陈设等不同形式创造烘托并点化以奇石审美为主题的人文美,以增强奇石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品位。

同一方奇石,由于赏者的修养造诣不同,其鉴赏角度和深度也不同,因而立意命名和配座几架也会有区别,最后这方奇石的审美观感将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品位。

这种因石而产生的人文活动,既源于石,又高于石,从奇石的原生态自然美中揭示出意韵和意境的抽象美,从而提升了审美层次,创造了高洁、高雅、高远的精神境界,为赏者陶冶情操、修养人生开启了一扇心灵的门窗。

  如奇石命名,是提升奇石艺术美的重要内容。

通常有三种方式:

一是取其形,以其形象直观命名,如“龙”、“凤”、“雄鹰”、“锦绣山河”等;

二是取其势,以其呈现的某种态势命名,如“展翅”、“奋飞”、“龙腾盛世”等;

三是取其意,以其形态所能给赏者产生的审美联想及意韵意境命名,如“秋”、“锁云”、“较量”、“云水夕照”等。

  如(图31)灵璧纹石《自在》。

此石形纹兼备,动静相宜,变化丰富,意蕴深远,雄伟灵秀,四面可赏。

观之既野趣横生,回归自然,又静谧悠然,可赏可居,其幽雅安适境界,令人陶情悟道,神而往之。

故命名“自在”,以寓意此石之形态意境和赏者之心灵感受。

如果仍以此石之景命名为“双龟峰”、“仙台山”、“洞壑通幽”等,虽也切题,但远不如“自在”意境深远。

其差别在于“双龟峰”、“仙台山”是写形,“洞壑通幽”是写意,而“自在”是写情。

世间一切事物,情最具感染力。

  该石配座为随形底座,边饰浮雕镂雕如意祥云,边宽可置烟茶器具,为石座茶几一体化结构,以供友人围坐观赏,品茗聊天之用。

此座创意新颖,烘托主题,且材艺优良,简洁古朴,较好的提升了该石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品位。

  奇石的科学美主要体现在现代科学对观赏石成因、构造、质地等方面的探索和解读上。

各类观赏石成因复杂,不同类别的奇石有不同的地质成因,但归结起来,都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灵璧石的成因经科学考证,作为沉积岩中的炭酸岩石,也同样是上述内外两个地质作用创造的结果。

对此,张训彩将军编著的《中国灵璧奇石》一书中已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对于灵璧磬石为什么能演奏音乐,北京大学教授王时麒先生从灵璧石质及分子结构组成上如质地坚密,排列有序,振之律动等作了科学解说。

对于灵璧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巩杰先生引证相关科学数据,专题撰文作了论述。

  这些经现代科学考证的成果,为我们科学赏石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佐证,也为我们欣赏奇石的科学美指明了方向。

应当指出,关于奇石科学美的揭示,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争议,还要走很长的探索之路。

  三、悟——修养境界

这个世界诱惑太多,君能否尽得心中所想?

这个社会确有许多差别,君能否尽扫人间不平?

古往今来,有多少能人贤士,都曾不断为这个世界的改变和进步做出努力,其中有成者多多,然无成者更多。

成为王侯,败为草寇,或为英雄贤达,或为平民隐士。

为揭示成败得失之根由,曾引发众多有识之士为此做深入研究。

这其中,有个北京中关村的“第一村民”,中关村主要创始人、北京世纪英才教育学院院长纪世瀛,他引经据典,从开国主席毛泽东,到现代企业老板的成败得失之鉴,提出一个观点——“学富五车,不如人生一悟”。

并开设“悟性管理”课,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片赞赏。

奇石界玩石头,同样十分重视赏石悟道,并把悟作为赏石养性达高层境界的必由之路。

可以说,一个“悟”字曾引发中国儒、释、道三大家关注数千年。

因为治学之道离不开悟,修身齐家治天下也离不开悟。

一切从艺之人离开悟,将永远进不到高境界。

  从方法论而言,悟近于禅,是指人处在宁静状态下的一种逻辑思考,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并进而寻找出规律性、真理性认识。

  悟性好表现为聪明智慧、思维敏捷,能更多更好地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并用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引领并保障各项事业的成功。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悟性决定人生成败,“悟可通天下,悟可得天下”。

  悟运用于赏石,则体现于研究石道,即人对奇石本性所引发的人格意义的思考。

我国最早论“道”的经典是《简易道德经》,云:

“简,道之根;

道,事物之行径。

简生道,道法于自然。

”这里,简为自然现象之依据,道,原始之义为道路,坦途,后演绎为道理,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道可道,非常道。

”玄妙深奥,难知所云。

韩非子这样解释:

“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

”一语中的,入木三分,代表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庄子“道法自然”同一意义。

说到底,“道”作为老庄哲学专用术语,乃指宇宙万物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

事物皆有成因,发展各有轨迹,万事不可强求,只宜顺其自然。

即所谓“无为而治”。

  赏石之道,即以自然奇石为本,赏石之美,悟石之性,养人之德。

  赏石可修养人格,是东方赏石艺术一大特色,古来有之。

清代学者赵尔丰曰:

“余癖石性也。

石体坚贞,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