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89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能使农村居民流入城市,能巩固工农联盟也就是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固定粮食税”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

2.列宁曾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

“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国有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史实,列宁所说的这一政策是余粮收集制,他强调了因为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没有别的办法,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故选A。

3.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

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

【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协约国的外来干涉和国内的叛乱。

为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苏俄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中许多超出战时需要的措施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遭到了农民的抵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4.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B.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

C.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

D.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D

【解析】D项应该是国家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其它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

5.毛泽东曾著文指出:

“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

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

因为日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史、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

”该文章发表最早是在()

A.五四运动期间

B.国民革命期间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材料的信息提取和理解的能力。

题中材料的“农民运动”、“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史、土豪劣绅”两处说明了该文章评论的主体与其斗争的对象,依据史实,近代农民运动达到该规模与程度的应当最早从毛泽东最早关注农民运动开始,故B项正确。

6.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

一次出现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出现在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这三次改革都()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次改革都是动用了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控经济。

所以答案选B。

7.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大危机和新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时共产主义是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是成功的范例,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失灵的范例,因此选A。

8.(苏)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1917~1957年)》叙述道:

“共产党在农村的政策,保证了为前线需要而动员一切粮食资源的工作……农民欢迎余粮收集制及与此有关的负担,因为苏维埃政权保护他们免受地主和富农欺压……”这一论断()

A.以阶级立场掩盖经济利益的差异

B.是对农民真实愿望的描述

C.建立在坚实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D.突出了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材料用苏维埃政权保护农民这一阶级立场掩盖了对农民利益的损害,故A项正确,可排除B、C两项。

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排除D项。

9.《颜氏家训》载:

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这反映的是()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

D.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农业与副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故选A。

10.阅读下列图片。

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解读正确的是()

A.都巩固了工农联盟

B.都符合当时国情

C.都促进了农业发展

D.都促进了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深人认识。

由图中信息可知左图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右图为实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A、C、D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新经济政策符合了战后要求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故选B项。

11.下面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增长的示意图。

以下对该图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总体上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B.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农业

C.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该经济模式有欠缺

D.农业集体化运动拖了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图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情况可以看出重工业的比例过重、发展过快,农轻重比例失调,因此A、B、C气项说法正确,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12.美国学者R.R.帕尔默曾对某国的一项经济政策作这样描述: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经济政策”所指的应是()

A.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B.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B

【解析】国家控制经济“最高指挥权”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存在及发展,这与苏俄(联)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特征符合,B项正确。

A项是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显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有公有制而没有私有制,排除。

答案为B项。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流行词有“计划”“市场”等经济领域的术语,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交相辉映的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十月革命胜利法西斯势力崛起

C.苏俄爆发政治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答案】A

【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市场”与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计划”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指导),答案为A项。

14.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个市民拿100卢布到粮站中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

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国内战争期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允许自由买卖,故C项正确。

15.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休现出苏联扩大地方对企业的管理权,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

16.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措施,所以选D。

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指令制约,ABC说法不符合史实。

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内容。

17.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依次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分别对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18.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悲壮凯歌》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哥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你认为属于“退却年代”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A.恢复私人小企业B.实行余粮征集制

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D.实行单一公有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可知,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研究苏联历史是在站在“共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在经济上即体现为计划经济,因此“退却年代”所指的是列宁所采用的新经济政策,即国家资本主义,恢复私人小企业。

所以答案选A。

19.“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现象,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

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可得出答案为C。

20.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开垦、开垦、再开垦”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主要是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

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C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

21.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

小罗,最近很忙吧。

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

噢,为啥?

马克思:

因为你啊。

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

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

哈哈。

马克思:

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

哦?

呵呵。

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

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答案】1.“退却”:

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

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心动”:

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

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3.调整:

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1.注意时间“1921—19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考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新经济政策在工农业方面的措施回答;“苏联30年代”可知是苏联模式,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回答。

2.注意其中涉及人物“罗斯福”可知考查罗斯福新政。

在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本质、作用来回答即可。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3.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点评:

读,解题的前提:

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

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

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

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

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

3.明中心:

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

22.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

【答案】

(1)政策、交通、商品经济

(2)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3)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1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参考要点:

必要性:

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吸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结果: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结论:

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

【解析】

(1)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与解析以及提炼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阅读材料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