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26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篇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

由于《史记》的杰出成就以及它的历史记载截止到汉武帝时代,后来就有不少文人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史岑等皆缀集时事来续补它,但大都文辞鄙俗,不能和《史记》相比。

班固的父亲班彪有鉴于此,乃采集前史遗事,旁贯异闻,著“后传”数十篇。

“后传”仍是递续《史记》的,不能独立成书,但它成为班固著《汉书》的重要基础。

《汉书》独立成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同样对后代史学和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钦佩。

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

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

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

一年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

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义》。

和帝永元元年

(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

窦宪得罪后,牵连到班固,入狱死,时年六十一。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断代历史。

班固出身于仕宦家庭,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缺乏司马迁那样深刻的见识和批判精神;他每每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又由于他奉旨修书,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却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精神。

但班固作为一个历史家,还是重视客观历史事实的,因此,在一些传记中也暴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罪行,如《外戚列传》写了宫闱中种种秽行,特别是成帝和昭仪亲手杀死许美人的儿子一段,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残忍险毒的本质。

《霍光传》揭发了外戚专横暴虐及其爪牙鱼肉人民的罪行,在一些字里行间表示了对他们的谴责。

《东方朔传》抨击了武帝微行田猎和扩建上林苑扰害人民、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

在《汉书》的一些传记中也接触到了人民的疾苦,像《龚遂传》中他写了人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因而铤而走险,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对那些能体恤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吏如龚遂、召信臣等都特为表扬,对酷吏则肯定其“摧折豪强,扶助贫弱”的进步一面,又斥责其残酷凶暴的一面。

此外,班固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东方朔的怀才不遇,也都寄予同情,表现了他的爱憎。

这些都是《汉书》值得肯定的地方。

作为史传文学,《汉书》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

《陈万年传》通过陈咸头触屏风的细节,写出了陈万年谄媚权贵、卑鄙无耻的丑态;《张禹传》也只通过了张禹自己的行为、生活和谈话,写出了张禹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

最著名的是《苏武传》。

它表扬了苏武坚贞

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德,通过许多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突出了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艰苦卓绝的英雄形象。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汉书》(《前汉书》)

?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

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

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问题探究

(一)、在第三自然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

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体现了苏武以死报国,义不受辱的浩然正气

具体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表现苏武未考虑个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说明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

对苏武的评价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参与谋反而被扣押,在危难时他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也不愿意“屈节辱命”,对卫律的劝降从容处之,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仍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仍念念不忘自己的使者身份.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

(二)价值----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

发展影响很大.

史书形式-----

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

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

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

纪传体

《汉书》:

本纪列传表志

(三)、关于气节的名句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四)、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种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匈奴剑下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出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降匈奴,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逼迫苏武投降,对这种卖国求荣的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写反面人物来烘托正面英雄人物的形象,使苏武形象更真实丰满,生动高大.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四、基本知识

(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

算术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

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

cu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

shuo屡次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

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

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

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

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

将。

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

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译为“授?

?

官职”。

如:

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

拜官授职。

如:

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篇二: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教案

潘传华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一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

(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

或者说出一两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

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见补充资料)

三写作背景(见补充资料)

三推进新课

(一)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二)朗读体味

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三)整体把握

《醉花阴》是一首小令。

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

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

这首词也同样如此。

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上片重阳思亲(板书“重阳思亲”)

下片饮酒赏菊(板书“饮酒赏菊”)

(五)鉴赏评价

1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

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明确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

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

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

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愁)

3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现在看第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谁来分析这一句?

明确: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好了,第二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应该怎么分析呢?

明确: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夜半凉初透”,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

加深了凉意。

(3)上片小结:

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

委婉地展现了丈夫理离家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好了,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把上片背出来呢?

(教师检查背诵)

4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

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

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

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

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

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问: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

何以见得?

明确这是写佳境。

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

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

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

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

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

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问:

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结尾,谁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瘦字

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

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

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

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

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下片小结:

下片写黄昏后独自饮酒的愁绪。

六作业1背诵全词

2完成课后第二题

3预习《声声慢》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1、诵读品悟

2、情感体验

3、探究学习

4、对比阅读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

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李清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

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

(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

(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

二、鉴赏《声声慢》

1、解题

2、自由读词。

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愁)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

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

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恍惚):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老师明确: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

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老师明确: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悲伤):

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老师明确:

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

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

(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不好,少了音韵美)。

(二)缘愁选景(触景生情,层层渲染,愁绪无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那么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

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

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一首《如梦令》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老师明确: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

“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诗人伤心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

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

溪亭可免于战火?

耦花还那样娇艳吗?

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

黄花象征什么?

(老师明确:

黄花就是菊花。

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

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

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e、梧桐细雨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

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师生合作诵读:

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

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