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87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docx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

最现代与最传统的交汇

作者:

吴国平

去年3月,镇海中学学生、校绿音环保社副社长郑紫薇作客宁波网,接受专访。

受访的原因是她与同学合作完成了“低碳生活从饮水开始”的社会调查和倡议,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市民的关注。

新华网、搜狐网和当地媒体都报道了环保社的调查数据和倡议内容。

采访中,郑紫薇提到,在调查过程中,她和同学们利用网络,查找文献、联络社员和环保人士,并通过镇中论坛和贴吧等大众传媒,使这个原本限于校园的环保举措很快被主流媒体所了解,并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一位网友留言说,他敬佩镇中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也能看出环保社的同学很有社会责任感。

曾经有同行问我:

很多高中都害怕放开网络,担心影响学习。

为什么镇海中学不担心?

我告诉他,在网络时代办教育,不能无视网络的存在。

视网络如洪水猛兽,把它衍生的缺点视如脏水,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2000年我刚到镇中这所百年名校时,就提出了“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育世界公民”的办学理念。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着眼于把网络优势和传统优势结合起来,培养数字时代的新镇中人。

事实证明,网络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

像去年,就有31名镇中学生,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北大和清华的保送生或自主招生的资格。

这个数字,在浙江省高中里排名第一。

岁末年初,学校还有多名学生,因优异的综合素质被牛津、剑桥和美国名校预录取,并获高额奖学金。

2009年,学校不仅人选全国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校,还蝉联“全国文明单位”。

网络不仅没有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反而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2009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000多人次来学校考察、交流。

在他们的留言和感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就是“最传统”和“最现代”。

许多同行对历史底蕴丰厚的镇海中学如何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无缝对接表示了极大兴趣。

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闪亮的QQ,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聊天、休闲和娱乐。

但对镇海中学师生而言,QQ同时也是沟通教育信息、实施教育教学的一个良好渠道和平台。

2008年,一位老师把“读书与写作”的校本选修课堂,搬到了QQ群里。

他把文章放到群的共享空间,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再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课后还派专人整理聊天记录。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听,而是大家在QQ群里“自由聊天”。

以前上课从不发言的陈鹏,现在是群里的活跃分子,他说:

“原来我怕讲错,别人笑话。

一站起来双腿就发抖。

”现在有了QQ群作“掩护”,陈鹏发言越来越积极了。

很多以前上课坐不住的学生,可以在QQ群上说俏皮话,轻松自在,也更容易激发灵感的火花。

第一次上课,学生就写下了近万字的评论。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对QQ群上课提出质疑:

“借着QQ群上课,孩子玩网络游戏怎么办?

《浙江日报》的记者为此采访了我。

我认为,利用网络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只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认同。

一位网友还在校园网留言说,利用QQ群上课,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组织、管理与引导者,可以促进师生平等意识的深化;但要做好却不容易,因为它比普通上课的备课量更大,更开放。

我很赞同这位网友的话。

事实上,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更加明显。

像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传授特定内容,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常被忽视,等等。

这些困境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

要解决它,应该寻求新的技术和新的教育思想的支撑。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以校园网为技术平台的教学课题研究《“课堂·网络的整合——“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该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超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教学功能模块组成。

每个功能模块都可由课堂或网络两种操作方式实现。

“超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教师编写教案

 

 

 

 

 

 

网上求疑

 

网上公开教案

 

 

 

 

网上作业

 

学生跟帖反馈

 

 

 

 

网上拓宽

 

教师修改教案

 

 

 

网上备课——课堂上课——网上练习

“超课堂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

通过网络,解决了传统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模式中,网络技术全面介入备课、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练习这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更为完整,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互动的范围,让学生从备课环节就开始参与,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新课程理念也因此得到落实。

营造班集体的网上家园

2000年,我们组织各班建设班级网页。

但班级网页和当时新兴的校园网一样,出现了“一次建成投入大,有路无车无货,无人问津也无更新”的问题。

近几年,经过不断探索,班级博客、教师读书会博客、文学社博客、研究性学习小组博客等供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不断涌现。

而且,很多博客外挂在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上,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像高二(8)班,之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崭露头角,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用班级博客“我们的八班”,把以“团结、竞争”为核心的班级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8班的值周体制颇具新意,班级成员根据各人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组成了8个团队,由8位团队长组成的“评价小组”拥有“立法权”(即可以修改班规),并负责评价值周小组和打分(班主任只有1/10的判分权,当值的团队成员不参与打分);当值的值周团队有“行政权”,负责本周班级管理的大小事务;班规小组拥有“司法权”,对班级成员进行加扣分。

每周,8班把各项小结、班内大小事务挂到班级博客上,其他同学可以匿名参与。

这种网络民主管理方式,不仅让所有学生都能一吐为快,也吸引了大量家长和网友的参与。

班主任郭天彪认为,这种博客交流制度,让师生之间更加平等,竞争更加透明,合作更加紧密。

打开“我们的八班”的博客,里面大都是班级日常发生的事情,从校运会的组织、眼保健操的质量到某个同学自习课是否守纪律,事无巨细,一律实录。

也有班主任和学生对班事的回应,还有任课老师和家长的评论。

其中,一个评价小组的值周小结是这样写的:

本周考试过后的两天里大家明显松懈了下来,自习课情况不是十分乐观,下课也比较吵闹,经常听不到上课的铃声。

希望同学们能静下心来,适应接下来的学习。

我们也有不足之处。

如有时候早上打扫卫生不及时,下次一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方式让人看到了班级管理的阳光,后面的自我批评也让人看到管理团队自我反思的勇气。

很多新浪网友也成了8班博客的粉丝。

其中一名网友说:

“读郭老师的每周小结是一种享受,很庆幸孩子们能在你的熏陶下成长。

"郭老师见后回复道:

“每周小结是学生写的,的确不错。

教育需要家长、学生和老师的努力配合,才会有好的效果啊!

用网络搭建学校的精神家园

很多人担心放开网络后,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

但我认为,如果网上有更吸引学生的事情的话,他还会总想着玩游戏吗?

刚开始,部分教师对放开网络还是抱有疑虑的。

针对他们的疑虑,我说:

“网络建设实际上就是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重新设计。

我还引用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的话,提醒他们:

“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网络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新技术,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载体之一,如果我们放弃网络,不仅学生,就连学校,都会在明天“生活在过去”!

只是,校园网络设计的重点在哪里?

目前,各种网站和用于交流的网络工具多如牛毛,校园网靠什么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靠人气?

靠点击率?

还是靠轰动效应吸引眼球?

我强调,要靠文化。

2001年,我们建起了“镇中论坛”。

当时,许多重点中学都在校园网中开设过网络论坛,然而,由于监管和引导尺度把握不当,同时怕学生讨论出格、怕影响学生学习、怕家丑外扬,最终被迫把校园网络论坛一关了之。

问题反映到我这里:

开还是不开?

最后,学校领导班子达成共识:

宽容源于自信,堵不如导,迟建不如早建。

事实证明,镇中论坛10年来的成长史,其实也是一个学校文化、情感的积累史。

镇中论坛经过10年的自我完善,已经从最初的心理憩园,延伸为挖掘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心理突破的舞台,并逐步升华为一个校园网络文化家园。

如今,如果你问镇中论坛最精华的栏目是什么?

所有人都会告诉你,是“原创空间”。

“云飞”,一个性格内向得近乎自卑的女孩,她的一篇《我的老大哥》成为热帖,也为她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让她获得了自信。

她说,自己在校园网上写文章,不再是过去日记本里的孤独的自我诉说;所有真诚的讲述都能得到真诚的共鸣和回应。

2003年,她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后又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生。

“原创空间”栏目的版主陈瑾,以一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获得2003年高考作文满分,是当年宁波市文科第1名,如愿考入北京大学。

谈及取得高考作文满分,她提到了在“原创空间”里耕耘的感受:

“让寂寞的写作不再寂寞,这是原创带给我最大的感动。

当代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的,这种丰富需要被表达、被关注。

在“原创空间”,学生的作品会被阅读,闪光点会被发现,那种满足感成为学生巨大的写作动力。

如今,镇中论坛共收集了3000多篇学生的原创文章,其中100多篇被多种学生报纸杂志选用。

而“原创空间”,也成了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欣赏他人的一个平台。

镇中论坛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开设了很多帮助师生进行真情交流的栏目,如“我对你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对他人想说的一句话;像各种话题,如“收集各位老师经典语录”、“关于一个班长的思考”等,让师生通过网上讨论,相互了解,拉近距离,达成共识。

有时候,这种交流比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更有效,而且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他们心理成长的欲望。

很多学生还特别喜欢论坛的“研究性学习”专栏。

那是一个思想碰撞之处。

通常的情况是,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报告挂上去,马上就会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回应,有时甚至会得到已毕业的校友的关注。

像一名学生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的设想》引起了一位校友的兴趣。

他留言说:

自己准备假期时回家乡和学弟一起做这个课题。

过去一年中,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硕果累累,挂在“研究性学习”专栏上的结题课题共221项。

其中,2项学生课题获浙江省2009年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现场展评一等奖,3项学生课题获宁波市一等奖,1项课题获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实践活动奖。

新课程里的难点——研究性学习,在镇海中学借助网络的翅膀,不仅破解了难点,而且正展翅起飞,让镇中学子多了一片自由创新与实践翱翔的天地。

来镇海中学参观的一名同行曾给镇中写下这样的感言:

“流连于镇海中学的学生论坛,每每震撼于学生的率性至情表达,也引发了我对教育应该研实情、说实话、做实事的感慨。

我们能否在学生离开时获得他的深情回望,我们能否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美好回忆,当在我们的思考范围之列吧。

而这,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2003届毕业生袁甲幸曾在镇中论坛上写下一篇名为《沉静(兼谈镇中精神)》的帖子,成为论坛的思想交流热帖。

他说:

“这三年的时光”正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太过放纵,就会被生活的繁杂所迷惑,从而再也无法将飞远的心拉回来;如果太过压迫,个性就会完全被压制,最终成为大批量生产的机器。

“在镇中,以学校、老师和校友为代表的严谨,为学生过滤了很多会滋生腐败和堕落的土壤;而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以及校友(主要通过网络实现)对在校学生的多方面的影响,为学生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事物与思考方式……尽管身在清华园,我知道这习惯并非清华这所学府赋予我的,而是从镇中时代就有的,是所谓的镇中精神下的奇特产物。

同行和学生的反馈,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

在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其落在学生后面埋怨网络的负面影响,教育者倒不如主动出击,走在学生的前面去充当网络领航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