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55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4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5.土壤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第4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

本课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

第二部分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3个部分:

(1)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

(2)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三不物质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

第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学情分析】

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

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科学素养,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科学探究:

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

2.愿意亲近土壤。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PPT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一定量的土壤,另准备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搅拌棒、纸巾、纱布、放大镜、漏斗、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1.出示花生、苹果、藕的图片.

2.提问:

你们喜欢吃花生、苹果、藕吗?

那你知不知道哪里的花生、苹果、藕最好吃?

3.山东烟台的苹果鲜艳红润、汁多味甜;小红毛花生,又名小京生,以浙江的嵊州市生产的为最佳。

小红毛花生特点是壳薄光泽,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扬州宝应是全国著名的荷藕之乡,香糯莲藕更是成为当地一道菜色。

4.这些地方的花生、苹果、藕为什么最好吃了?

有什么奥妙吗?

5.预设:

(1)与气候有关

(2)与土壤有关

(3)与光照有关

6.是的,植物的生长不仅与气候、光照有关,还与土壤息息相关,今天老师专门托人从这些地方捎来了一些土壤,一起探究土壤的奥秘。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问题,明确目标,有利于本节课的开展。

二、合作学习,研究土壤种类。

活动一:

观察颗粒大小。

1.谈话:

让学生分组领取苹果、花生、藕土壤样本,猜一猜哪种土壤(编号①、②、③)属于哪种食物?

2.预设:

1、苹果属于①、花生属于②、藕属于③

2、苹果属于②、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③

3、苹果属于③、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②……

3.猜想有很多,那么我们来了解土壤吧,请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们的发现。

4.①:

颗粒较小

②:

颗粒有大有小

③:

颗粒较大

5.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活动二:

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特点。

6.那你们想知道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吗?

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的特点?

7.提问:

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习了,认识一个事物可以用哪些感官?

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舔、手摸一摸等

8.那么认识土壤,用手来引导学生用捻一捻、握一握的方法来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

9.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齐体验,用手捻,发现沙土粗糙,黏土细腻。

握成团,发现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所以制作陶瓷,所以选用黏土为最好。

活动三:

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0.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但是多肉植物对水的需求量较少,荷花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是否不同呢?

11.想一想,哪种土壤类型的渗出来的水多?

12.预设:

沙质土渗出来的水多。

黏质土渗出来的水多。

壤土渗出来的水多。

1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

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水、过滤器,(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14.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15.小结:

土壤类型

特  点

沙质土

  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

黏质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

壤 土

  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

16.请同学们根据花生、苹果树、藕植物的特点,想一想,属于哪种土壤?

藕:

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时不灌水,水缸所栽荷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

花生:

喜通气性、透水性良好的土壤,不喜潮湿。

苹果树:

需要适宜的水分、肥力和通气性。

通过对土壤的了解,我们现在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花生对应③、苹果树对应②、藕对应①。

哪一种组刚刚猜测正确了,分发一枚大红星。

17.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苹果这么好吃、花生这么香甜了吧,由于找到了合适的土壤,但是它们的美味也不仅仅是由于土壤哦,与当地的气候、光照也有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次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体验到设计实验的严密性,动手操作的科学性,实践证明的必要性,在科学探究中体会到学科学、做科学的乐趣,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

3、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土壤的特点,挑选出适合不同植物的土壤。

1.提问:

老师这里还有几种植物,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2)仙人掌:

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

(3)水稻:

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

2.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你知道它适合什么土壤吗?

3.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这个部分是本课的拓展部分,学以致用则是我们学习各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必要的。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

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土壤的特点和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板书设计】

5.土壤的类型

沙土

:

粗糙,不能握成团

根据颗粒大小分类黏土:

细腻、握成团

壤土

渗水性:

沙土最好,壤土次之,黏土最差

 

观察记录单

第小组

倒入同样多的水,分析比较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结果发现:

渗水能力最强,渗水能力次之,

渗水能力最差。

 

7.保护土壤

一.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

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

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二.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分努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

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四: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材料:

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经常会出现暴风劲吹、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景象。

这种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鄂尔多斯沙尘暴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鄂尔多斯沙漠化的现实情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土壤流失的危害,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爱惜土壤的热情]

2.是的,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师:

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板书课题:

保护土壤)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土壤对人类的贡献

(1)这地球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那么想一想,地球上的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呢?

(2)(出示课件图片)描述生活中土壤带给人类、动物、植物的贡献。

(3)师:

大地就像一位母亲,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为有了它,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教学时,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2.关注土壤现实状况,引发问题,引导思考

(1)出示课本插图,思考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土壤资源正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壤退化等。

而土壤流失还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荒芜、环境恶化。

3.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1)提出问题。

师:

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

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学生猜想假设,并说明猜测根据。

(3)制定水土流失实验方案。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各小组互相补充。

(4)教师总结完善实验方法(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对比实验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要保证其他外部条件。

相同条件:

盒子的倾斜角度相同,铺的土厚度相同,水量相同;不同条件:

一块没有植被覆盖、一块有植被覆盖。

(5)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 

(6)展示交流。

(7)总结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鄂尔多斯出现风沙的原因(出示鄂尔多斯沙漠化情况的图片)。

(8)小结:

荒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的地理过程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播放视频,了解沙尘暴的危害)

三、交流探讨,保护土壤

1.师:

土壤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她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往往会伤害道这位伟大的母亲。

2.提问:

老师让你们回去调查研究,人类的这些活动对保护土壤是好是不好,为什么?

你们都完成任务了吗?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结合图片汇报:

修筑梯田砍伐森林轮作或休耕开窑烧砖抛撒垃圾喷洒农药

四、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

1.师:

我们人类就这样破坏、破坏、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看设想。

那我们能为保护土壤能做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师:

同学们,保护土壤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参加蚂蚁森林的公益行动:

通过步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养一棵虚拟的树。

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等蚂蚁生态伙伴们,可以"买走"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

(出示图片)师:

这就是老师通过低碳出行换来的小树——沙柳,沙柳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繁大,固沙保土力强;利用价值高;是中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4.师:

同学们,那你想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

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贴道黑板上汇报。

5.师: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黑板上的土壤绿了起来,但是鄂尔多斯的沙漠化现象还令我们牵挂。

如今鄂尔多斯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五、全课总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保护土壤,沙漠也会变成绿洲。

土壤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

希望同学们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土壤,人人争做环保的小卫士。

【板书设计】

7.保护土壤

 

 

研究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

第____组

●问题:

植被与土壤流失有什么关系?

●实验步骤:

1.取两块土壤,一块有____覆盖,另一块没有____覆盖。

2.往两块土壤上浇___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3.观察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及发现

实验变量

实验结果

实验说明了什么

无植被土壤

有植被土壤

●当森林杯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也会_

___。

 

修筑梯田

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

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

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

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砍伐森林

1、砍伐树木容易水土流失,如果植被覆盖率低,雨季就会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把田地毁坏,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极大。

2、砍伐树木易造成风沙肆虐,在荒漠地区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很快荒漠就会变成沙漠,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

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效果最好,可降低风速50%。

 

轮作或休耕

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3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休耕,亦称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在农业生产上,耕地进行休闲(休耕),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积蓄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

 

开窑烧砖

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烧过砖的土地如要搞种植,叫“复耕”。

复耕是件麻烦事,首先要清理土地里的砖头瓦块,还要投入大量的农家肥养地。

前期只能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如要种蔬菜,须等5—6年土地肥沃以后。

 

喷撒农药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虽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当进入土壤的农药量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形成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总之,土壤农药污染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农作物的影晌

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对人畜健康的影响

其他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还会使土壤的物理性状发生改变。

养分不均匀,最终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土壤长期受农药影响,最终会使土壤明显酸化。

此外,还会使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通过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物链就会严重影响环境。

比如农药通过稻穗使鸟类数量大减从而使田鼠数量剧增,并进一步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破坏环境。

除此之物(污水)的任意丢弃排放造成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污染 [2]  。

 

抛撒垃圾

一、侵占土地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土地且不易降解,如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经油漆的木板13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壤渣土化垃圾直接施用于农田,或仅经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庄稼的根就不能生长,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

三、土壤的酸碱性发生改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植物可在很宽的范围内正常生长,但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pH。

比如苹果的土壤pH值适宜范围为5.3~8.2,最适范围为5.4~6.8。

当土壤pH值超出最适范围,随着pH值的增大或减小,植物生长受阻,发育迟缓。

四、土壤的营养成分改变及重金属超标等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生长。

如土壤过量重金属污染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

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

  另一方面影响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6.肥沃的土壤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6.肥沃的土壤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

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并试着做一个肥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蚯蚓、土壤、果皮、菜叶、水等等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预习要求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表层和下层,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

指生回答: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出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归纳得出的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特点的活动报告单。

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

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不过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不仅仅是土壤的类型,还有土壤的肥力。

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肥沃的土壤。

板书课题。

二、比较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

我们脚下的土壤,它的表层和下层是不是一样呢?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全班交流:

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在土壤的表层,有很多的腐殖质。

板书:

腐殖质

出示关于腐殖质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知识:

什么是腐殖质: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有什么作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那么腐殖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出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

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腐殖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引导:

土壤的肥沃与土地中含有腐殖质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土壤的肥沃离不开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初步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与土壤肥沃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土壤中的小动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关系一:

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的帮助了土壤通气;

关系二:

小动物们吞吃和排泄食物,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关系三:

小动物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讨论:

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列举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

蚂蚁、蚯蚓、蜗牛、蛇、变形虫、涡虫、线虫、蜘蛛、蜈蚣等等,并大概说一说,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出示蚯蚓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蚯蚓增加土壤肥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

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

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

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

四、研究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知道如何改良贫瘠的土壤

教师引导:

在我们周围,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比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为经常受到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面对比较贫瘠的土壤,我们怎样才能增加他们的肥力呢?

出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方法一:

种植绿肥,覆盖农田;方法二:

多施农家肥;

方法三:

收集落叶沤肥。

教师特别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第3点方法

引导:

在城市街道和农村,长着很多树木,这些树木,一到秋天就会落叶,这些落下来的叶子,该如何处理呢?

当垃圾扔掉、烧掉、做堆肥,你认为以上三种做法,哪种处理落叶的方法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当垃圾扔掉,会影响环境;烧掉,就会污染空气;做堆肥,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土壤的肥力。

我们不仅可以拿落叶来做堆肥,还可以收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果蔬垃圾来做堆肥。

下面我们就动手来做一个肥料袋。

五、动手做肥料袋

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想一想,我们要动手做一个肥料袋,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塑料袋、土壤、果皮、菜叶、蚯蚓、蚂蚁、水等等。

出示课本中的活动步骤图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制作肥料袋的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点。

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肥料袋要保持潮湿,如果你准备使用自来水,那么自来水在使用前至少要放上一天,除去水里面微量的氯。

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肥料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肥料袋的制作情况。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肥料袋。

教师引导:

肥料袋做好了,下面我们就要很好的管理肥料袋。

在管理肥料袋的过程中,要经常往肥料袋里面喷一些水,保持肥料袋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