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9755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3

模块综合检测

(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2、3、4、5、6、26

(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7、8、9、10、11、12、27

(1)

(2)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3、14、15、16、29

区域经济发展

19、20、21、22、26

(2)、27(3)、2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7、18、23、24、25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同。

据此完成1~2题。

1.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生产力水平较低

答案 B

解析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纬度位置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C.海陆位置

D.洋流

答案 B

解析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位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地处温带,因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低,年平均气温较低。

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  )

A.市场导向型B.技术导向型

C.运输导向型D.劳动力导向型

答案 A

解析 从M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品牌等,可知其体现的是市场;同时科技、人才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故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市场导向型。

注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故不能选择技术导向型为战略导向。

4.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

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的工业部门 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④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西部发展最急需的是生态建设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图示由资源依托型向M转变,需要有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

地图热力图以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为基础,通过叠加在网络地图上的不同色块来实时描述城市人群分布情况,下图为某日上午9点上海市(局部)地图热力图。

完成5~6题。

5.该图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GPS和GISB.RS和GIS

C.RS和GPSD.GPS和IT

答案 A

解析 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的获取,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数据叠加在网络地图上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6.图中的热力高值区最有可能是(  )

A.工业区B.居住区C.商业区D.行政区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看,热值最高的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道路交汇处,交通通达度高,再结合材料此时为上午9点,最有可能是商业区。

读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回答7~9题。

7.结合图可以看出(  )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北向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mm之间,植被类型主要应为草原。

8.图中乙地的生态问题严重,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最合理措施是(  )

A.退耕还草B.合理利用水资源

C.种植薪炭林D.开发利用风能

答案 A

解析 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mm,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最合理的治理措施就是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

9.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

答案 B

解析 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

每年百万公顷)。

回答10~12题。

10.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类型是(  )

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减少最多的地区是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11.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答案 B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世界森林面积减小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是减小的面积仍然很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12.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答案 B

解析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安徽省颍上县在煤矿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图甲是该县某煤矿生产流程图,图乙是该煤矿塌陷区所采取的“深挖高筑”治理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该县某煤矿生产流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B.充分利用废弃物

C.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D.E为建材工业,F为电力工业

答案 D

解析 该产业链主要是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轻了污染,保护了环境,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煤炭资源主要开发电能,建材厂可以利用火电厂的粉煤灰等制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故E为电力工业,F为建材工业,D项符合题意。

14.该煤矿塌陷区所采取的“深挖高筑”治理方式可以(  )

A.抬高水位,缓解雨季洪涝

B.浪费水资源

C.提高树木的存活率

D.浪费土地资源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深挖高筑”是将低洼地的积水抽干,并进行开挖,不断加深,同时将挖掘出来的泥土筑高周边地势,并在洼地边缘地带种植树木,加强绿化,通过对洼地的开挖可以降低水位,缓解雨季洪涝问题,同时也储备了一部分水资源,挖出的泥土可以增加利用的土地资源,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故C项正确。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据此完成15~16题。

15.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发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答案 B

解析 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应合理开采、节约和综合利用,而不是禁止开采。

禁止开发煤炭、石油不切实际。

16.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会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应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答案 D

解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GDP不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都可能上升;人口不一定大量外迁。

下图是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

A.中亚B.俄罗斯C.西亚D.乌克兰

答案 A

解析 根据地理位置可知,新疆阿拉山口与中亚地区接壤,且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中亚。

18.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A.缓解能源紧缺B.改善水体质量

C.促进减排降污D.保证能源安全

答案 C

解析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调整了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减排降污。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省区地形构成及2014年农业产值结构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该省区最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是(  )

A.长绒棉、瓜果、蔬菜生产

B.花卉、茶叶、中药材生产

C.乳品、肉羊饲养、甜菜制糖

D.大豆、谷子、葡萄种植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看山地面积比重大,属于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最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是花卉、茶叶、中药材生产;长绒棉、瓜果适宜在北疆种植;乳品、肉羊饲养、甜菜制糖宜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大豆、谷子、葡萄最适宜在黄土高原种植。

20.该省区农业结构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降水减少,干旱加剧B.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

C.洪涝灾害威胁加重D.土地退化,盐碱化加剧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看该省区山地多,种植业比重大,植被破坏严重,对当地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

读图,回答21~22题。

21.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判断③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应该处于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

22.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 城市化水平高的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大,由图示可判断①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应该最高。

下图示意相邻两国家的基本情况,读图回答23~25题。

23.甲、乙国家最有可能是(  )

A.印度、巴基斯坦B.法国、德国

C.印度尼西亚、日本D.墨西哥、美国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判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能为发展中国家;乙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发达国家。

甲、乙两国是相邻国家,根据选项可知,甲、乙两国可能是墨西哥、美国。

24.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有(  )

①资金 ②技术 ③劳动力 ④原料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根据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可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送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送劳动力和原料。

25.关于两国家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国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乙国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甲国,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乙国向甲国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乙国向甲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甲国城市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成本高,可考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转出部分第二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化。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

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

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

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1)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分别是什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产区与南方粮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状况?

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8分)

答案 

(1)优势条件:

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复种指数较高。

限制条件:

旱涝灾害频繁(耕地不足)。

差异原因:

气候差异(松辽河产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产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纬度差异(长江产区纬度低,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2)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总体下降。

从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

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等;社会因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等。

(或者从北方产区的角度分析:

自然原因——耕地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开阔等;社会因素——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解析 第

(1)题,长江产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松辽河产区纬度较高是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水热资源丰富、复种指数高,限制条件是多旱涝灾害和耕地不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长江产区纬度低、地势低平、河网密集。

(2)题,从表中可读出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加,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降;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南方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量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北方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6分)

材料一 2018年2月8日,内蒙古出现2018年首场沙尘暴。

材料二 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

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

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1)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2)请你为我国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分)

答案 

(1)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

人为原因:

北方草原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林区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建筑工地多,工地建筑用沙缺乏保护等。

(2)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3)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解析 第

(1)题,沙尘暴加剧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自然原因为气候异常,降水异常减少,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人为原因为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砍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建筑工地缺乏保护等。

(2)题,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有: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控制人口增长等。

第(3)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从增加农牧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来回答。

结合材料二可知,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蓝莓栽培始于美国。

蓝莓适应性强,喜酸性土壤,喜湿润,抗旱性差。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现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蓝莓种苗培育和生产基地。

材料二 保康县(约32°N,111°E)地处鄂西北,东依南漳,南接宜昌,西连神农架,北靠武当山,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

材料三 下表为我国南北方蓝莓种植时间及生产投资比较表。

4月中旬~

5月中旬

5月中旬~

6月中旬

基础建设

费用(万元)

管理费用

(万元/年)

北方日光温室

10~15

1

北方冷棚

3~4

0.5

南方露地

0

0

(1)分析保康县成为华中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蓝莓种苗培育和生产基地的自然原因。

(3分)

(2)与北方相比,简述我国南方蓝莓产区种植蓝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分)

(3)目前保康县已建成蓝莓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00亩,计划联营种植面积3万亩。

你是否赞同在保康县大规模生产蓝莓?

请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1)全年日照充足,气候较湿润;为山区,环境污染小;土壤呈天然酸性,生长环境理想。

(2)有利条件:

果实成熟时间早,可以提早上市,具有很强的鲜果市场竞争力。

没有基础建设和管理费用,成本低。

不利条件:

南方产区的土壤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透气性差;夏季高温高湿,易发生旱涝灾害。

(3)赞同。

理由:

可以获得规模效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不赞同。

理由:

使土壤肥力下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山区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土流失等。

解析 第

(1)题,保康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山区,光照、降水、土壤等条件符合蓝莓的生长需求。

(2)题,与北方产区利用日光温室和冷棚才能够实现生产相比,我国南方产区纬度较低,光热条件充足,果品上市早,生产投入不多,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是南方产区夏季高温,降水偏多,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透气性差,对蓝莓生长不利。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

蓝莓生产基地的建立利于农民增收,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但是也给区域环境带来压力。

2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智利是全球铜矿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

据统计,智利人每创造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有1美元与铜矿有关;智利每出口6美元商品,其中3美元是铜产品;智利经济增速如果达到5%,那么铜业的贡献率在70%……铜矿给智利带来了财富,同时也增加其经济的脆弱性。

(1)智利大部分铜矿区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北部。

简要说明北部矿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4分)

(2)试分析为什么过度依赖铜矿增加了智利经济的脆弱性。

(2分)

(3)针对因过度依赖铜矿而产生的潜在危机,你认为智利政府应该结合本国实际采取哪些措施?

(4分)

答案 

(1)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河流稀少(水源短缺)。

(2)铜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随着大规模的开发,铜矿资源量不断减少,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过分依赖铜矿出口,国内经济会经常受到铜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智利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次强震对大型铜矿造成的破坏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3)利用本国优势条件,加速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如靠近秘鲁渔场可大力发展水产业;利用安第斯山发展林业;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等);技术创新,提升本国的冶炼能力(或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 第

(1)题,据图可知,北部矿区海拔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大;北部矿区地处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以荒漠景观为主,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河流稀少,水源短缺。

(2)题,铜矿资源量的不断减少,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过分依赖铜矿出口,国内经济会经常受到铜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同时智利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次强震对大型铜矿造成的破坏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连锁反应,因此过度依赖铜矿增加了智利经济的脆弱性。

第(3)题,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本国优势条件,加速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同时技术创新,提升本国的冶炼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