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93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docx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历史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2018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28题,共100分,共8页,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是西周政治的“君父同伦”理念,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血缘关系”,排除A;仅从题干信息看不出“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排除B;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D。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及特征

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史实:

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

推论:

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

B.史实:

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

推论:

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

C.史实: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推论:

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

D.史实: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

推论:

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答案】A

【解析】周克商后,殷人势力依然很强大。

殷商遗民怀着“亡国之痛”与其原先在东方的属国相互勾结,威胁西周的统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殷商遗民问题,成王和周公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加以创新,实行分封制。

商故朝的都城为河南安阳,统治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西周分封的主要区域为以前商朝的控制区域及其附属国,故A正确。

B应为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C的史实仅能得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汉代、西晋、明代都曾实行过分封制,C错误。

民主制指的是人民当家作主,D项史实只能推论出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性,D错误。

3.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

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

据此可知

A.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B.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

C.察举成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D.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

【答案】B

【解析】考试选官制度建立于隋朝,排除A;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是学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排除C;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成为入仕主流,排除D。

题干反映了当时有了考试之法和经术策论的考试,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B正确。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实现了家国同构,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宗法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故A项排除;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非沿袭了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排除;三公九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的体现,与宗族观念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朝和汉初政治制度还受到宗法制的影响,但秦汉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5.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

A.垄断城市商业贸易B.强化工农抑商政策

C.维护市场公平交易D.征税补充军费开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信息“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说明,明初此举的意图是维护市场的公平买卖,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垄断城市商业,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故B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6.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

“步人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

”这反映出同仁堂

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答案】D

【解析】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A;同仁堂只是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项错误。

故答案选D。

7.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

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

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

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条约已经明确规定英方人员的相关权力,但是材料表明清政府还有抗拒情绪,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英国已经获得特权,B错误;D不符合材料,排除。

8.读表《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单位:

百分比).这表明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912年

54.7

10.9

13.7

3.6

1926年

43.6

25.2

18.9

2.9

1930年

33.6

21.6

27.9

2.9

1933年

20.4

25.8

32.6

5.2

1936年

14.3

13.5

47.0

6.5

A.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B.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答案】A

【解析】结合图表可知中国的轻工业品进口呈下降趋势,出口在上升,在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基础上,进口和出口都在增加,可知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列强,排除B项;一战后中国仍然是轻工业发展所占比重高于重工业,“协调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趋于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点睛:

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信息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

9.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

“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

1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4月26日发表通电称,它将“领导工农红军和全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通电发表的背景是

A.日本大举侵华东北沦为殖民地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制定D.抗日救亡运动扩展到全国规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4月26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在此背景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抗日通电,A正确;1935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制定、抗日救亡运动扩展到全国规模均与材料背景无关,排除CD。

所以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影响

11.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C.“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答案】B

【解析】A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排除;B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主张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故B项正确;C封建顽固派的主张,排除;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的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12.“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被纳入到各种单位组织当中,单位成为国家与市民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结,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整个城市社会的运转表现为各种组织的运行。

”材料所述现象

A.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

C.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反映了工业化是国家的重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反映了城市居民一切以单位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B、D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13.1987年同1978年相比,国有企业留利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从3.7%上升到40%以上,扣除了各种税费后的实际留利仍为20%,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突出反映了这个时期全国工业企业出现了

A.经营自主权变化B.经营规模变化

C.管埋方式变化D.所有制结构变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从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可突出反映出是经营自主权的变化,故A正确;题干没有反映经营规模变化和管理方式变化,排除BD;三大改造后,所有制结构都以公有制为主,排除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营自主权变化

14.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

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B.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力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军机处虽然是清朝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

这是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选择D项。

A项属于设立军机处的积极方面,但题意并无涉及;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信息无关;C项“任何”不符合史实。

15.公元前462年,罗马平民保民官提出编纂成文法,却遭到贵族反对。

由于平民持续不断斗争,公元前454年政府派遗考察团去希腊考察立法。

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罗马组建十人委员会编纂出十个铜表法。

由于平民仍不满意,第二年在十表以外又制定了两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

十二铜表法的由来,表明当时

A.罗马法以希腊法律精神为标准而获得迅速发展

B.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和借鉴外部文明调整社会矛盾

C.罗马社会在学习希腊民主制度基础上完善了成文法

D.罗马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日趋尖锐

【答案】B

【解析】“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罗马组建十人委员会编纂出十个铜表法。

由于平民仍不满意,第二年在十表以外又制定了两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表明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和借鉴外部文明调整社会矛盾,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6.当代一位西方学者指出:

“马克思关于贫穷将迫使工人阶级发动革命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预言受到了及时理会”﹣﹣19世纪下半叶,“政府加快了为民服务的步伐,尤其表现在统一管理大众卫生、教育和食物供给”;“雇主们开始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状况。

”“经济繁荣发泄了无产阶级的怒火……‘你不可能煽动一个衣食无忧之人闹事’”。

这位学者强调

A.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

B.政府和资本家的积极合作避免了社会动荡

C.工业革命促成经济大发展和工人阶级状况改善

D.西方社会从此开始建立现代意义福利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为了避免工人阶级革命而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即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和资本家是被迫合作而非积极合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在二战之后才有的事情,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城邦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有公民自愿承担,虽有人对该制度表达不满,但其仍长久存续。

对该制度长久存续的合理解释是

A.财产等级决定了公民义务B.抽签选举消弭了贫富鸿沟

C.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D.民主机制的发展尚未完善

【答案】C

【解析】按照财产等级制度,低收入公民也应该承担承包义务,城邦公共费用不能主要由富人来承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抽签制度的存在,同时也没有说明贫富差距的消除,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富人更多地承担公共义务,而且长久执行下去,这说明公民内部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共同认知,是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C正确;材料并不能看出民主机制的发展是否完善,排除D。

18.1884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提出的“人民代表法案"获议会通过。

农村中,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也获得了选举权。

该法案的实施

A.标志着圈地运动的终结B.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共识

C.改变了议会政治的性质D.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

【答案】B

【解析】“人民代表法案”获议会通过,使得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符合代议制民主发展趋势,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共识。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所述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A项;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性质没有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是针对成年男子,排除D项。

19.仔细观察下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有

A.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与中国输出工业制成品有关

B.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是欧洲,与殖民扩张有关

C.日本白银大量流入欧洲,与新航线开辟有关

D.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答案】B

【解析】A错在“输出工业制成品”。

当时中国输入其他地方,除了手工业产品,还有农产品,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美洲白银大量流往欧洲,一部分欧洲白银流向亚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白银流向欧洲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早期殖民扩张所导致的,B正确;日本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非欧洲,故C错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而非入超地位,故D错误。

20.美国和英国等国在二战中通过谈判协调,建立国际组织来确定了多方在战后世界金融关系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

”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B.是美国单方面强加于世界的

C.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

D.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答案】A

【解析】根据“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

”可知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同时也说明了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稳定了世界金融,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A正确。

BC不是题干的中心意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说明美国没有实现独霸世界的意图,排除D。

21.1530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啤酒法》,解除了地方官对啤酒经营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管制,学致了酗酒等社会治安问题,直到1879年,才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

这一过程反映了英国

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较量B.立法服务于经济利益的原则

C.工业化带来议会制度改革D.自由主义理论内涵的渐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830年,政府接触地方官对啤酒经营的管制是自由主义思潮的结果,1879年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调整,故A正确;材料是因为社会治安问题导致立法的完善,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议会改革和中央与地方的权利较量,故CD错误。

22.19世纪3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此状况导致了

A.浪漫主义文艺的兴起B.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

C.印象主义的蓬勃发展D.现代主义文艺的繁荣

【答案】B

【解析】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时间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是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兴起主要是因为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A项错误;据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和“冷酷无情”、“现金交易”等信息,可以知道材料主要叙述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这导致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B项正确;印象画派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它的特点主要是反映光和色的瞬间印象,突出强调个性,不是主要反映社会现实,C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D项错误。

23.如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

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118

17.6

2000

1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答案】C

.....................

24.如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相互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

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D.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

【答案】D

【解析】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为针对美国实行的马歇尔计划而建立的经济组织,“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后,社会主义阵营没有扩大,排除B项;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变迁反映了美苏“冷战”,“经济全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以知道1988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欧洲共同体建立关系,可见“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故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7题--第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

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

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方(克立)先生指出,现代新儒家主张‘复兴儒家文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呼唤和推进‘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其根本精神不在于复古,而是要畅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使之不至于割断和失坠,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所谓“现代新儒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方先生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并与之展开交流对话之始,乃至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一直在强调和凸显马克思主义较之现代新儒家具有更为开放、多元、理性和健全的文化立场与态度。

方先生强调指出,与现代新儒家偏狭的新道统论、中体西用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更为开放的文化视野,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东方和西方各民族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对近代先进的科技成就,均采取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态度。

很明显,这两派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胸襟和开放态度应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顽固守旧派有着相对多元开放立场的现代新儒家,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显然还是要逊色得多。

——林存光《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学观与文化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2)根据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