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101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2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最新考纲]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考点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149页)

全国卷5年3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7·卷Ⅱ·19,4分

2017·卷Ⅲ·19,4分

2014·卷Ⅰ·19,4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考查对文化多样性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等的理解和运用,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时,务必注意细节知识的准确表述、注意理论观点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地位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作用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①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②集中表达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③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提醒 文化遗产和民族节日都能体现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二者的具体作用是不同的。

如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是民族节日,而不是文化遗产等。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④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⑤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⑥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

a.态度:

既要⑦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b.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⑨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⑩一律平等。

提醒 1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

2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它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统一,而且首要的就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是消除文化差异或实现文化趋同,而是尊重差异。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主要用于分析文化遗产申请和保护的原因、民族节日被重视的原因等。

2知识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主要用于分析我国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所认可。

3知识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主要用于分析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问题导引]

2017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当地时间投票表决通过,中国福建省鼓浪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鼓浪屿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

鼓浪屿,这座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岛屿,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1)从文化多样性角度看,我国为什么要申请鼓浪屿为世界文化遗产?

(2)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新闻。

[提示]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其保护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或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规律总结]

1.深化理解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世界性

民族性

表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辩证

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错误

倾向

(1)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

(2)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

2.关于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上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1)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反对割裂文化的个性和共性的错误倾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做到交流、借鉴与融合。

(3)文化之间的个性要求相互交流和借鉴,文化之间的共性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

全面把握文化的多样性

[问题导引]

“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

(1)上述观点体现出文化交流中的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提示]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规律总结]

1.原因和措施结合,全面把握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重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么样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点拨] 只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易犯“封闭主义”错误;不认同或不尊重本民族文化,易犯“民族虚无主义”错误。

2.通过图示把握文化多样性中的各要素的关系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

1.[真题体验](2017·全国卷Ⅱ·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

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

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C [中俄两国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是因为两国的红色文化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因为两国红色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②③入选。

“主导性”夸大了两国的红色文化对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作用,①错误。

两国的红色文化不能规定两国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

]

2.[真题体验](2017·全国卷Ⅲ·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

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A [我国的红军长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表明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②符合题意。

文化的内涵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③说法错误。

革命文化的价值也不是由大众传媒的传播决定的,④说法错误。

]

高考失分点:

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提示:

对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考查,问题主要出在理论表述的准确界定上和材料指向的正确理解上。

首先,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体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其次,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向某种文化既有自身民族特色,又与其他文化有相通之处;二是指向某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被世界认可。

[纠正训练] 旗袍,源自满族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①正确。

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②正确。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③。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④。

]

3.[高考预测]在《中国好家庭》节目中,李某一家给观众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让时尚与传统艺术碰撞出幸福火花。

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多年来他积极传播空竹文化,将中国民俗文化精粹带向了世界。

李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①要将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放在首位

②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③空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应通过市场化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C [①错误,题目中更加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④不符合题意,题干指向的不是市场化的措施,故排除。

李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空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②③入选。

]

命题点2 尊重文化多样性

4.(2017·江西省赣州市二模)自2013年9月7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

实现民心相通应该(  )【导学号:

97300097】

①提倡和推崇开放与包容,化解分歧,求同存异

②积极推动汉语国际化,实现文化相通

③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

④以我为主,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B [从文化角度看,题干中的民心相通指向各民族文化的和睦相处。

推动汉语国际化和以我为主分别指向我国文化走出国门、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指向文化间的和睦相处,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①③观点都有助于各国文化之间的和睦相处,故符合题意。

]

考点2|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对应学生用书第151页)

全国卷5年6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7·卷Ⅲ·38

(2),10分

2016·卷Ⅱ·19,4分

2016·卷Ⅲ·39

(2),10分

2015·卷Ⅱ·20,4分

2014·卷Ⅱ·19,4分

2013·卷Ⅱ·39

(2)、(3),12分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常新所在,主要结合文化交流中的热点事例,考查对文化交流途径、手段、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并注重与其他知识的结合,选择题和主观题兼顾。

复习时,要从原因和措施角度构建文化交流的知识体系,要注意区分文化交流的“进”和“出”、区分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方式

(1)商业贸易: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①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②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3)教育: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③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其他途径: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或媒介

(1)发展阶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④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⑤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⑥主要手段。

提醒 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种传播媒介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文化传播的意义和要求

(1)意义: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外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⑦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⑧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提醒 分析文化交流问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文化传播的方向,即明确是文化“引进来”,还是“走出去”。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方式”“文化传播手段或媒介”,主要用于分析各种文化是如何传播出去的。

2知识点“文化传播的意义和要求”,主要用于为分析何和如何推进当前的文化交流。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细化把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问题导引]

2017年9月19日,以“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为主题的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

会议指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以及政界、商界、学界的朋友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互鉴、加强合作的大平台。

希望各国媒体朋友关心这个平台,用好这个平台,当好丝路精神的“扩音器”、丝路友谊的“播种机”和丝路合作的“推进器”。

(1)“一带一路”搭建的不仅是一条商业贸易平台,也是一条文明互鉴的平台。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一带一路”推动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互联网。

这是为什么?

[提示] 

(1)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规律总结]

 对比把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途径

手段

内涵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侧重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具体

形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如图:

全面把握推动文化交流的知识

[问题导引]

文化因传播而精彩。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李安、张艺谋等中国导演依托3D等现代技术,通过电影,将旗袍、马褂、灯笼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带给世界;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平台;历经了千百年的艰难开拓,中华文化香飘海外;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成就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辉煌。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交流传播”的哪些道理?

[提示] ①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体现了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李安等中国导演的电影,依托现代技术,把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体现了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开办孔子学院,推广中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说明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香飘海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规律总结]

1.两个角度梳理文化交流的知识体系

(1)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3)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1)进行文化交流,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4)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注意把握文化交流问题上的几个细节

(1)文化因其多样性而需要传播,在传播中得到发展与创新,但要明确各民族文化是在一律平等的原则下交流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在交流中走向融合,化多样为单一。

(2)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

对外文化交流是为了赢得世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

而文化输出则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

(3)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既有利也有弊。

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真题体验](2014·全国卷Ⅱ·19)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B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体现了其人文情怀,故①正确。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提升其竞争力,故③正确。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材料中未涉及,故②排除。

大众传媒并没有扩展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故④错误。

]

高考失分点:

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

提示:

文化传播既需要一定的途径或渠道,又需要一定的手段或媒介,但这二者是不能混同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渠道,而大众传媒等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或媒介。

[纠正训练1] 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

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大众。

这说明(  )

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生作用 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D [旧传媒的作用依然存在,故①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故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

]

2.[高考预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也称慕课,从教学大块上分成视频单元和非视频单元,视频单元多是3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片段。

这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教学创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和接受。

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网络文化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④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D [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网络文化不一定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故②③错误;利用“互联网+”催生教学方式创新,既体现出新兴媒体在文化发展中的强大功能,又体现出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故①④正确。

]

命题点2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做法

3.[真题体验][2017·全国卷Ⅲ·38

(2)]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

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

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

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

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

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

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解析】 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文化传播的知识包括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意义和要求等内容;其次,明确解答指向,即分析文化意义,而且是文化传播交流的意义,这需要从中国、外国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考失分点:

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交流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提示:

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使更多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

但是,不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引领或主导世界文化,也不能说中华文化得到各国的认同,也不能说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纠正训练2] 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刺绣、自由翱翔的风筝、精美绝伦的掐丝……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脚步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

这说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