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60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要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政策要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策要闻.docx

《政策要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要闻.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策要闻.docx

政策要闻

19

目录

宏观经济要“点调控、预调节”运用各种手段3

发改委紧急上调全国上网电价3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3

我国汽车管理政策应因“地”制宜7

前4月亏3.57亿山西焦炭协会再发限产令8

央行严控信贷增长地产企业贷款难度陡增8

信产部展开互联网接入市场治理工作9

反垄断法首次审议设双层执行机构规制行政垄断10

5月份全国完成工业增加值7060亿11

1-5月份全国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5.5%11

前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30%11

1-5月份铁路运输稳定增长12

国内油价上调我国原油出口回流12

国内钢铁业价格持续回升13

轿车行业风险将逐步加大14

5月份原材料加工行业运行情况14

前5月石油电力等8行业利润占国有重点企业85.9%15

乍暖还寒焦炭业脱困路漫漫15

中国钢铁行业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16

基础化工行业投资景气整体持续下降16

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正处在高速成长阶段17

我国测量仪器等行业投资增速超过50%18

消费税调整汽车轮胎行业受益不小18

药企进军饮料行业19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方案确定20

房地产市场新政之后喜忧参半20

全球信息技术百强排名中国移动通信排第八22

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超美国23

亚洲钢市前景分析师看法两极24

中国今年预计新增电力装机7500万千瓦24

2006至2008年工程机械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25

中国机床企业仍需创新求索25

中国卷烟纸生产将迅速发展26

中国房价未来2个月内将下跌10-15%27

我国啤酒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8

钢材反倾销威胁骤然升温28

我国将加大煤矿瓦斯气的开发和利用工作29

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看好30

加快发展是中国化解风险的最有效手段30

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及发展中面临的挑战31

世行对华提供近7亿美元贷款32

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33

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22.8%37

中国将建立5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欲解决贸易摩擦37

中国5月份贸易顺差130亿美元38

外贸增长再现质量效益之忧39

美经济放缓不会改变中美贸易顺差40

我国拟调整钢材出口退税率41

美国5月份新房销售量增长4.6%41

韩国运营商资费优惠过度遭730亿韩元重罚42

日本紧逼电子标签标准中国怎甘丧失话语权42

中国金价跌破每克150元43

长江中下游20个港口电煤告急43

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多半在长三角地区44

长三角引领国内信用体系试验实现联网共享查询44

上海商务成本优势渐失45

IT业工业产值占昆山市半壁江山46

政策要闻

宏观经济要“点调控、预调节”运用各种手段

中国当前经济在总体平稳发展的同时,存在发展速度过快的问题。

宏观调控应坚持“点调控、预调节、稳节奏”的方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一季度GDP增长率达到10.3%,工业增长率在5月份达到17.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前5个月同比增长了30.3%,这些数字表明经济发展过快。

而经济发展过快会隐藏一些矛盾并会给日后的解决带来困难。

朱之鑫称,当前经济发展过快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大、外贸顺差过大三个方面。

中国经济主要还是靠投资这驾“马车”在拉动,投资增长过快使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现象,也形成了目前的11个产能过剩行业。

当前宏观经济调控要坚持“点调控、预调节、稳节奏”的方针,投资方面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结构转变,要让投资产生真正的财富,而不是“豆腐渣”工程。

宏观调控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一些靠行政力量推动的事情也需要行政手段来调节。

 

 

 

政策要闻

发改委紧急上调全国上网电价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出通知,决定自2006年6月30日起,调整华北、南方、华中、华东、东北和西北电网的上网电价。

按照已获批准的电价调整方案,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火电机组平均上网电价(含税)比调整前上升9元/兆瓦时(不含脱硫加价),从2006年6月30日开始执行。

据中国电监会主管、中国电力报社主办的中国电力新闻网的报道称,为疏导电价矛盾,筹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6月28日下发特急文件调整电价,并于6月30日开始实施电价调整方案。

此次电价调整后,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元/千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4.94元/千千瓦时,主要涉及政府项目、发电项目、电网项目以及地方项目。

发电调整项目中,全国平均煤(运)电联动销售电价提高9.79厘/千瓦时。

本次煤电价格联动的范围包括除新疆、福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及河北之外的25个价区。

平均火电上网电价提高8.95元/千千瓦时,影响销售电价提高9.79元/千千瓦时,平均联动煤价为23.78元/吨。

其中25个联动调价价区平均上网电价提高1.174分/千瓦时,平均联动煤价达到29.88元/吨。

 

 

 

政策要闻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为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原则,加快振兴步伐

(一)振兴目标:

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

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

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2.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

依托重点工程,研制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的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以点带面,通过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带动基础装备和一般机械装备产品及零部件生产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确定主要任务,实现重点突破

(三)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1.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

2.开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3.以一批大型乙烯项目为国产化依托工程,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实现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PX)、对苯二甲酸(PTA)、聚脂成套设备国产化。

4.进行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满足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

5.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满足汽车工业和家电等行业发展需要。

6.发展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实现大型综采、提升和洗选设备国产化。

7.开发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海上浮动生产储油轮(FPSO)、10000箱以上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装备。

8.以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为依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9.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以及海水淡化、报废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提高环保设备研发制造水平。

10.满足铁路、水利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项目的需要,加快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施工机械的研制,尽快掌握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1.发展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满足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他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12.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满足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发展的需要。

13.发展新型纺织机械,重点对日产200吨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高速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成套棉纺设备、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等新型成套关键设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促进纺织行业技术升级。

14.发展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提高大马力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棉机等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改变目前125马力以上拖拉机、新型农业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

15.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装联设备、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生物工程和医药生产专用设备等,促进装备制造业全面升级。

16.发展民用飞机及发动机、机载设备。

三、制定振兴措施,明确工作方向

(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逐步实现自主制造的目标;全面提升一般机械装备的制造水平,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装备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零)污染的优势产品及清洁制造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

结合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确定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集中地。

(五)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装备制造企业要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国家将重点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项目。

对关系国家全局和战略利益、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技术装备,有关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集中力量取得突破。

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六)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

国家在核准或审批重点建设工程时,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并要求项目业主和制造部门联合制定详细的装备自主制造实施方案,有关企业和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

工程项目重大技术装备需要引进技术的,承接技术转让的单位必须具有消化吸收、研发创新能力和实施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凡属于重点领域的工程项目所需装备,均应纳入统一组织的招标工作范围,国家有关部门对招标工作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七)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公司。

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和不良资产的处置。

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要在保证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的基础上,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

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八)以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鼓励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

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

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九)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要整合相关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育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特别要培养重大装备研制和系统设计的带头人才。

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为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造就雄厚的后备力量。

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支持

(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要在全面总结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等级,完善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为我国装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十一)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

根据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先进适用和相对稳定的装备技术政策,为装备制造业制定中长期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装备技术政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使用和制造部门及研究设计专家编制,经咨询论证并按程序审定后,作为国家审批和核准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依据。

要抓紧制定电力工业大容量、高参数的发电和输变电,石油化工工业(含海洋石油工程)的炼油和化纤原料生产,煤炭工业的采掘,冶金工业的冶炼和轧制,建材工业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生产,汽车工业的汽车产品关键总成生产,轨道交通运输业的新型轨道交通运输,远洋运输,民用航空航天工程,信息产业通讯工程,生物工程和医疗医药等领域的装备技术政策。

(十二)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对列入国家发展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条件成熟时,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专项进口税收政策,对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

同时,取消相应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

对国产装备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仍需进口的,作为过渡措施,经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严格审核,以逐步降低优惠幅度、缩小免税范围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继续给予进口优惠政策。

(十三)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

尽快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和项目业主对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投保。

(十四)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国家在年度投资安排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所需以及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技术进步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鼓励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完善重大装备技术研发资金管理,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十五)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

重大技术装备企业要积极组织加快实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各级人民政府要给予大力帮助,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十六)加强设备进口管理。

重大成套装备及其技术的引进工作要有制造、研发和使用单位联合参与,对使用带有附加条件的境外资金直接进口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产品要严格审查、论证。

新建和改造工程项目不得进口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设备。

对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企业,为实现装备国产化需要进口相关设备和产品时,经认定并经海关审核,可以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便捷通关的优惠。

五、加强领导协调,发挥协会作用

(十七)加强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组织领导。

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由发展改革委负责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职能主要是:

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重大相关政策,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落实,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任务。

(十八)及时协调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建立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为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装备制造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积极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本意见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抓紧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

(十九)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努力成为独立、公正、自主运作的行业组织。

(二十)国防科技装备制造业,比照本意见执行。

 

 

 

政策要闻

我国汽车管理政策应因“地”制宜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官员讲述了他对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及政策导向的思考。

该官员说,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汽车管理的政策取向之一应该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制定区域差异化管理政策,以促使不同的市场健康发展。

全球有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中国则可分为东部市场和西部市场。

就中国而言,由于各地区地理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消费的偏好和消费的条件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在汽车管理上就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如我国中西部地区,轻型卡车就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那么针对这些地区,就要实行与之对应的技术政策和市场政策,而过高的技术标准则会扼杀这些地区的消费积极性。

再如国三环保标准,2007年这一标准就将在全国实施,而在此之前,北京、广州等地已经提前实施,这一现状的背后是高质量的油品供应一下子不能在全国铺开。

“制定区域差异化管理政策”,仅仅是未来15年,即2020年之前我国汽车管理政策的取向之一。

该官员在其“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及政策导向的思考”中还提到,建立创新体制、技术标准法规与国际接轨、完善税收政策体系、实现结构调整预期目标,以及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中介服务机构、检测机构的责权利,完善行政批准制度等。

在到达2020年的近15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将有可能面临三大机遇:

首先,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市场将扩大,而且速度不会很慢。

以目前的情况预测,将会有30%的扩大余地。

全球汽车产量有可能突破6000万辆的指标。

如此重大的变化,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其次,市场结构将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三级结构转变为四级结构,第四级将是中国。

还有,产业结构将出现巨变。

目前我国能否成为制造大国已不再是我国汽车产业考虑的问题,而是在制造大国当中,我国如何来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提高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该官员进而说,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着压力,主要是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压力。

内部压力表现为,一是产业竞争力不足,我国目前拥有500万辆的汽车市场,但是整个汽车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却不高,只保持在1.2%-1.8%,而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可以达到3%。

二是结构性调整问题,包括企业规模和产能的问题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

三是企业体制转型的长期性。

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排名前15的企业发生了变化,一些民营企业出现在前15名甚至是前几名的名单当中。

企业体制转型的过程将决定今后15年我国汽车工业能否有大的发展。

四是管理机制需要改革,应合并重叠管理,建立认证制度等。

外部压力则包括,一是全球新保护主义不容乐观。

完全实现WTO承诺后,全球新保护主义的浪潮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能忽视;二是能源危机;三是安全课题;四是标准法规的门槛问题,全新的国际标准对中国汽车企业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五是成本提升构成的威胁,中国汽车产业所承受的来自产业链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2005年由于上游成本压力所造成的利润下降达到40%,下游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我国目前的价格标准基本与欧洲水平持平,降价空间已不大。

以上这些压力构成的任何一种危机都有可能制约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政策要闻

前4月亏3.57亿山西焦炭协会再发限产令

6月19日山西省焦炭行业协会又一次向200余家会员单位发出限产令。

同时,还通过了一项关于“成立山西省焦炭总量调控与价格协调委员会”的决议,将根据市场变化制定或调整山西焦炭的销售指导价,并对各地违规炼焦、压价倾销行为进行监督、举报,配合政府联合打击,确保山西焦炭年产量控制在8000万吨之内。

这是在经过4月中旬和5月底的两次连续提价,山西焦炭的出口单价在6月份回升到了每吨136.25美元以上,国内售价每吨也上涨了百元左右,到厂价涨到了千元以上时的举措。

有人不禁发出疑问:

为何在焦炭市场刚刚转暖的利好关头时限产呢?

这轮焦炭价格上涨可能仅仅是恢复性回升,山西许多焦炭企业依旧在亏损。

只有实行总量调控、继续限产,才能确保山西焦炭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山西省经委主任洪发科也向媒体透露:

仅今年1至4月份,山西焦炭行业就亏损3.57亿元,出口创汇比去年同期减少近一半。

焦炭工业是山西省仅次于煤炭和冶金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焦炭是山西的第一大出口创汇产品,全国焦炭出口量的80%来自山西。

按照有关部门的测算,2006年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