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19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0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文言文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docx

《文言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翻译.docx

文言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

古义:

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

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

古义:

用兵;今义:

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

古义:

没有能力;今义:

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

古义:

诸侯的封地;今义:

国家;家:

古义:

士大夫的封地;今义:

家庭)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过:

名词作动词,责备)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

使动用法,使┅┅归附)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

使动用法,使┅┅来)

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

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

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相近词】季孙之忧

分崩离析:

崩:

倒塌;析:

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

1、宾语前置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何以伐为?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

何以伐为?

(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

”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又如“何以见放为?

;夫子何命焉为?

”)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5.一词多义:

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v.)

且尔言过矣(错的adj.)

是谁之过与(过错n.)

6.特殊断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也,作为语气词时,断句一定要断在也后)

4作品出处

文章选自《论语译注·季氏》,题目《季氏将伐颛臾》是编者加的。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

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论语》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

《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5注释

1、季氏:

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

谒见。

3、有事:

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

责备。

5、先王:

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

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

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

是:

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何以,以何,凭什么。

为:

表反问语气。

9、夫子:

季康子。

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

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

陈:

施展。

就:

担任。

列:

职位。

止:

不去。

12、危:

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

持:

护持。

13、颠:

跌倒。

扶:

搀扶。

14、相(xiàng):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

独角犀。

柙(xiá):

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

龟:

龟版,用来占卜。

玉,在:

指玉瑞和玉器。

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

椟(dú):

匣子。

17、固:

指城郭坚固。

近:

靠近。

费(古读bì):

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疾:

痛恨。

夫:

代词,那种。

舍:

舍弃,撇开。

辞:

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

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

国:

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

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患,忧虑,担心。

寡,少。

21、盖均无贫:

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

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

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

句首语气词。

如是:

如此。

25、文:

文教,指礼乐。

来:

使……来(归附)。

26、安:

使……安定。

27、相:

(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

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

守:

守国,保全国家。

29、干:

盾牌。

戈:

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干戈:

指军事。

30、萧墙:

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萧:

古通“肃”。

这里借指宫廷。

6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

“冉有!

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

“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

“冉有!

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

“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

“冉有!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7作品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

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

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

《史记·孔子世家》载:

“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

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

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

”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谏太宗十思疏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却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

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作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适合的奖赏。

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

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

(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1]长:

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

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

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jùn):

疏通,深挖,动词。

  [5]当:

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

指帝位、政权。

典出《老子》: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

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

语出《老子》上篇: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8]以: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9]凡昔:

所有的。

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

以往的。

  [10]景:

重大。

  [11]克:

能够。

  [12]盖:

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3]傲物:

看不起别人。

物:

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在古代“物”亦可指代人。

  [14]吴越:

此处指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国。

  [15]行路:

路人,陌生人。

  [16]董:

督责,监督。

  [17]振:

通“震”,威吓。

  [18]作:

建造,兴建。

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9]谦冲:

谦虚。

冲:

虚。

自牧:

自我约束。

牧:

养。

这里引用了《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意思。

  [20]下:

居于……之下。

《老子》曰:

“江河所以为万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则满而不溢。

  [21]盘游:

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见《书·王子之歌》:

“乃盘游无度”

  [22]三驱:

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

一说:

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

也叫“三田”,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3]敬:

慎。

  [24]黜:

排斥,摒弃。

  [25]宏兹九德:

扩大九德的修养。

宏:

使……光大。

兹:

此。

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

“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

  [26]简:

同“拣”,选拔。

简拔。

  [27]信者:

诚信的人。

  [28]劳神苦思:

劳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29]疏:

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0]殷:

深重。

诚:

果真。

  [31]人:

民。

唐时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以“人”代“民”。

  [32]谦冲:

谦虚。

牧:

养。

  [33]盘游:

指游猎。

宏:

弘扬。

  [34]简:

选拔。

  [35]百司:

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2]

  而栗(庄严),柔(和柔)而立(能立)

  【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第一段:

提出观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段:

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

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促织

  1.宣德:

明宣宗年号(1426-1715)

  2.尚:

崇尚,爱好。

  3.西:

这里指陕西。

  4.华阴令:

华阴县县官。

  5.才:

(有)才能。

这里指勇敢善斗。

  6.责:

责令。

  7.里正:

里长。

  8.游侠儿:

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9.昂其直:

抬高它的价钱。

直,通“值”。

  10.居为奇货:

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居,积、储存。

  11.里胥:

管理乡里事物的公差。

  12.科敛丁口:

向百姓征税摊派费用。

科敛,摊派、聚敛。

科,聚敛。

丁口,老百姓。

丁,成年男子。

  13.操童子业:

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应考。

操……业,从事……行业。

童子,童生。

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4.售:

原意是卖卖物出手,这里指考取。

  15.迂讷:

拘谨而又不善于说话。

  16.累尽:

牵累而耗尽。

累,牵连,妨碍。

  17.裨益:

补益。

  18.款:

款式,规格。

  19.宰严限追比:

县令严定期限,催促缴纳。

追比,旧时地方官吏严逼人民,限期交税、交差、逾期受杖责,叫“追比”。

  20.流离:

淋漓

  21.能以神卜:

能够凭借神力占卜。

  22.红女白婆:

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

  23.爇香:

点燃香。

  24.翕辟:

翕,合。

辟,开。

  25.竦立:

恭敬地站着。

  26.无毫发爽:

没有丝毫差错。

  27.食顷:

吃一顿饭的工夫。

  28.兰若:

寺庙,即梵语“阿兰若”。

  29.青麻头:

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30.有古陵蔚起:

有古坟高起。

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样子。

  31.蹲石鳞鳞:

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

  32.冥搜:

用尽心思搜索。

冥:

深。

  33.趁:

赶。

  34.蹑迹披求:

追(蛤蟆的)总计,拨开(丛草)寻求。

蹑,悄悄追随。

披,拨开。

  35.蟹白栗黄:

蟹肉和栗肉,指蟋蟀吃的精饲料。

  36.斯须:

一刻工夫,一会儿。

  37.业根:

祸种,惹祸的东西。

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

  38.复算:

再算账,追究。

  39.抢呼欲绝:

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

抢,碰撞。

  40.向隅:

面对墙角(哭泣)。

《说苑》:

“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哭泣……”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

  41.藁葬:

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42.惙然:

气息微弱的样子。

  43.气断声吞:

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

  44.交睫:

闭上眼睛要睡。

  45.东曦既驾:

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

东曦,指日神东君。

曦,日光。

既驾,已经乘车出来。

古代传说,日神乘着六龙驾驭的车。

  46.觇视:

窥视。

  47.裁:

通“才”,刚刚。

  48.超忽:

形容跳得轻快而高。

  49.审谛之:

仔细地(看)它。

  50.土狗:

蝼蛄的别名。

  51.日与子弟角:

天天和伙伴(的蟋蟀)角斗比赛。

子弟,年轻人。

  52.售者:

这里指买主。

  53.造庐:

指到家。

造,到……去。

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

引申为村房或小屋。

  54.胡卢:

形容笑的样子。

  55.比笼:

并放着的笼子。

  56.惭怍:

惭愧。

  57.固强之:

坚持要较量较量。

固,坚持、一定。

强,迫使。

  58.顾:

但。

  59.蠢若木鸡:

形容神貌呆笨。

《庄子·达生》篇说,养斗鸡的,要把斗鸡训练得镇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

  60.龁:

咬。

  61.翘然矜鸣:

鼓起翅膀得意地叫。

翘,举。

矜,夸耀。

  62.尺有咫:

一尺多。

咫,八寸。

  63.虫集冠上:

蟋蟀落在鸡冠上。

集,止。

  64.翼:

同“翌”。

  65.抚军:

官名,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

  66.细疏:

仔细地陈述。

疏,臣下向君主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这里作动词。

  67.无何:

没多久。

  68.卓异:

(才能)优异。

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

  69.又嘱学使:

又嘱,是抚军嘱。

学使,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

  70.俾入邑庠:

使(他)进入县学,即做秀才。

俾,使。

邑,县。

庠,学校。

  71.百顷:

和下文的“万椽”,都极言其多。

  72.牛羊蹄躈各千计:

意思是牛羊几百头。

蹄躈,亦作“蹄噭”,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

噭,口;躈,肛门。

见《史记·货殖列传》。

千计,是说很多,不是实数。

  73.裘马过世家:

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时代做官的人家。

  74.异史氏;作者自称。

《聊斋志异》里边有许多怪异的事,所以称异史。

  75.贴妇:

把妻子做抵押品去借钱。

贴,抵押。

  76.独是:

唯独这个。

  77.以蠹贫:

因做书虫而贫穷。

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务的胥吏。

  78.令尹:

县令,府尹。

这里是沿用古称。

  79.恩荫:

得到恩惠荫庇。

  80.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个人升天,连他的鸡犬也成仙。

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4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