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82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docx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质控环节

一、检验申请

   规范填写检验申请单,项目填写齐全,用词规范、字迹清楚、避免涂改。

对于被检者的特殊情况,应当在申请单上注明,供检验人员判断结果参考。

检验科要求检验人员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及时解决检验项目申请和送检标本存在的问题及疑问;

二、病人准备

   医护、检验人员指导病人做好准备。

考虑饮食、运动、生理周期、疾病及药物等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指导病人正确采集标本。

   

(一)控制饮食

   

(1)大多数检验项目都要求在早晨空腹采血,咖啡、浓茶、高糖及可乐类饮料也应禁食。

   

(2)肝功、血脂、凝血项目要求禁食12-16小时,且提前一天的晚餐应当避免饮酒、禁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3)饮食对血脂检验影响重大,至少应当在抽血前的3天以内注意保持正常饮食。

   

(二)避免药物影响

   许多药物(如VitC、雌激素、降血脂药等)对检验结果尤其是血、尿、便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抗生素应用将对微生物培养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申请检验前医生应该了解待检者近期及当前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在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时,应当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

如不能停药,应记录用药情况,恰当评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避免运动影响

   

(1)剧烈运动可以使许多血液成份发生改变,甚至持续24小时以上,因此剧烈运动之后不应立即抽血;快步行走之后,至少应休息10~15分钟然后再抽血。

   

(2)应在平静状态抽血,避免情绪激动。

   (四)注意生理差异

  临床医生申请检验项目及评估检验报告时,应考虑性别、年龄、昼夜节律、季节变动、生理周期(如怀孕、月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给予必要指导。

      

   (五)注意体位要求

   

(1)许多血浆生化成份在站、坐、卧三种不同体位时有明显的浓度差异。

   

(2)静坐5~10分钟后以坐位(从肘静脉)采血为最佳。

   (3)卧床患者可卧位采血。

三、器材选择

   

(1)一般采血可采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从动脉采集血气标本,以采用玻璃注射器为佳,可以减少血液中氧气的弥散。

   

(2)采用注射器采血时,7号(22G)或8号针(21G)为标准抽血用针,针头过细容易产生溶血。

   (3)采用真空采血管-采血针已成为国际标准,可以有效减少溶血、凝集及采血量不准的差错。

   (4)采集抗凝血液标本时,血标本管采用的抗凝剂的种类及浓度、体积必须正确无误。

四、采血操作

    

(一)正确选择血标本种类

   

(1)大多数检验项目(生化、免疫、凝血、血培养、交叉配血等)采用静脉血标本。

   

(2)血气分析最好采用动脉血标本,也可从动脉化毛细血管采血(如新生儿)。

   (3)血常规检验(血细胞分析)可以采用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但除非静脉抽血确实存在困难者(如:

新生儿、幼儿、老人、肥胖者、严重烧伤患者、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病危患者),或者必须为治疗保留静脉者(如肿瘤化疗患者)可考虑采用手指末梢血外,其他人应采用静脉血。

    

(二)正确选择采血部位

   

(1)末梢血标本可从手指采集,采用耳垂末梢血作为血常规检验标本的做法已经废止。

新生儿可以从足跟、大趾采集。

   

(2)动脉血标本常从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采血,新生儿及婴儿可从头皮动脉或脐动脉采血。

   (3)静脉血标本常从肘前静脉、腕背静脉采血,小儿和新生儿有时从颈静脉和前囟静脉采血。

   (4)禁止从输液三通管采血(输液成份回流、输液管内残留输液成份都将极大地影响检验结果)。

    (三)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

   

(1)一般应在输液结束30分钟以后再采血。

   

(2)抢救过程中必须一边输液一边采血时,应避免从正在输液的肢体上采血,应避免输液成份混入血液标本。

   (3)输液时采血应当遵从“远端原则”:

      a选择在输液的对侧肢体或无输液的其他肢体(如足部)静脉采血。

      b在四肢静脉都输液时,可以选择在输液静脉的远心端(静脉血流的上游)采血。

   (4)急诊、抢救过程中在输液的同时采血,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

   (四)避免消毒酒精引起溶血

  静脉穿刺处消毒酒精未干就采血,容易引起标本溶血。

   (五)合理使用止血带

  

(1)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使用时间应尽量缩短。

抽血时,见到回血应立即松开止血带,减少血行阻滞时间(也不应鼓励被抽血者长时间、用力攥拳)。

  

(2)血脂项目、出凝血项目、血常规项目抽血时止血带使用应限定在1分钟以内。

  (3)止血带束缚太紧、时间过长(如超过3分钟),会造成血行阻滞时间过长,因溶血、血小板激活、纤溶系统激活等原因将使以上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偏差,甚至诱导错误诊治。

  (4)需要重新采血时,在止血带束缚时间太长的情况下,应当在对侧手臂重新采血。

   (六)“一针见血”、抽血顺畅

  

(1)许多检验项目,尤其是涉及出凝血机能的项目(如血小板计数、出凝血项目等)均要求做到“一针见血”、抽血顺畅。

  

(2)“一针见血”、采血顺畅,可以有效防止溶血、减少血管及组织细胞损伤导致血液成份改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造成红细胞内成份的释放、血管损伤导致凝血机制的激活,对很多检验项目将产生明显影响。

   (七)控制抽血力度

  

(1)用注射器抽血应避免大力拉、推针拴,以免血细胞因受过度挤压而增加溶血。

  

(2)抽血时大力抽拉针拴,还易使血液产生气泡。

气泡是导致溶血、蛋白酶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从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应让血液自动流入针筒,不要用负压抽取血液,以免增加血液中气体挥发及产生溶血。

   (八)血液标本采集顺序

  

(1)注射器采血可以一次采集足量血液,然后立即依如下顺序分装各标本管:

血常规、出凝血、生化、免疫。

  

(2)使用配套的真空采血管-采血针时,第一管最好不作为凝血检验标本(最大限度降低血管及组织细胞损伤造成血液成份改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医生申请凝血检验项目时最好考虑与血常规或其他生化项目一起采血)。

  (3)使用配套的真空采血管-采血针时,采血顺序应当是:

血培养、不含添加剂的采血管(血清标本管,红色、桔红色或黄色)、凝血标本管(浅蓝色)、其他标本管。

   (九)减少针头导致的溶血

  

(1)如果使用注射器抽血,应先卸除针头,再沿试管壁将血液轻缓地注入试管。

  

(2)通过针头将血液推入试管(血液细胞二次通过针头),尤其是用力推送,将增加血液细胞受挤压而破碎的机会,导致溶血。

   (十)准确控制标本量

  

(1)抗凝血液标本的体积必须准确——真空采血管的标签纸上都有体积标志(黑色小方块);抗凝血液标本的体积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如2ml凝血标本管的血液体积误差应不大于0.1ml)。

  

(2)抗凝血液标本的体积不合要求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

血液体积太多—一抗凝剂比例太少,易产生血凝块;血液体积太少——抗凝剂体积相对剩余,血液成分过度稀释,且易使血细胞因渗透压降低而产生变形或溶血,PT和APTT时间将假性延长。

   (十一)尽快与抗凝剂彻底混合

  

(1)需要抗凝的血液标本,抽血后应立即将血液注入含抗凝剂的标本管,并使血液与抗凝剂彻底混合,避免血液凝固。

  

(2)真空采血管以颠倒5~8次为标准操作,动作应迅速而轻柔。

用力振荡、产生气泡都不可避免产生溶血。

  (3)如果管中抗凝剂为液体,应当使粘附在管壁、管盖上的抗凝剂能够全部与血液混合。

  (4)对于出凝血项目、血常规项目、白细胞表面抗原分类检测等项目,血液标本出现凝固(即使少量细胞凝集)均为不合格。

五、血液标本保存

   

(一)血液标本的保存要求

   

(1)采血后应将标本管直立、静置,避免振荡、摔落。

   

(2)所有标本最好都采用有盖容器盛放,防止灰尘、杂物混入,减少水分、气体蒸发,避免标本溅洒、污染。

   (3)标本应保存于荫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某些检验项目要求避光保存血液标本。

   (4)标本一般应室温保存,避免过高或过低温度影响。

   (5)特定项目的血液标本需要低温保存(如血气标本应将封闭的血液立即冷冻至4℃然后送检)。

   

(二)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

   

(1)血液标本不应在临床科室保留,应尽可能立即送往检验科室。

   

(2)检验人员应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要求及时处理标本(立即检验、低温保存、分离血清后低温或常温保存等)。

   (三)血液标本的有效检验时限

   

(1)血气分析——必须立即送检,应当在30分钟内完成检验。

   

(2)凝血项目、电解质项目、肝功及多数血液酶类生化项目——应尽快送检,在2小时内检验。

   (3)血常规项目——应在4小时内完成检验

   (4)血培养项目——应在采血后尽快放入35℃培养箱中,超过2小时可能降低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

   (5)多数抗原-抗体检测项目——全血室温(4℃为佳)可保存24小时,或分离血清-20℃保存。

   (6)在环境温度超过30℃的条件下,所有标本都应尽快送往检验科室。

   (7)有些临床科室早晨抽血时间太早,至送检时标本已室温放置超过2小时,标本因细胞代谢、溶血、蒸发等原因造成许多项目的结果偏差,如:

钾、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红蛋白、酸性磷酸酶等升高,钠、血糖等降低。

检验科建议:

住院病房早晨抽血时间应控制在6:

30以后,标本应在8:

00左右送至检验科。

   (四)血培养标本的特殊要求

   

(1)确保无菌采血,严防标本被污染。

   

(2)血培养瓶接种的血液量一般为:

成人10ml,儿童4ml,幼儿1~2ml。

接种的血液过多易引起假阳性。

   (3)作厌氧培养的血液标本,应避免接触空气,立即注入专用厌氧培养瓶内。

   (4)如果同时作厌氧培养和需氧培养,应先将血标本接种厌氧培养瓶,然后再接种需氧培养瓶。

六、血液标本运送

   

(1)标本应从采集地点直接送往检验科室,不应在其他地点放置。

   

(2)以上血液采集、保存过程对标本质量的要求应当得到满足。

必须避免剧烈振荡、血液溅洒、光线照射、异物混入等情况的发生。

   (3)交叉配血的受血者血液样本,必须由临床医护人员或专职运送人员直接送往检验科(血库)。

禁止其他人员(包括受血者家属)执行血样运送任务。

   (4)外送检验标本应当接受检验人员对标本种类(全血、血清或血浆)、标本容器、生物防护要求以及运送保存温度等方面的指导。

七、其他

  

(一)正确处理不合格标本

   

(1)检验科室在核收送检标本时,对不合格检验标本应当拒收。

   

(2)临床科室在证实标本不合格之后应当重新采集标本送检。

严禁诸如“将因出现凝集而被拒收的血常规标本在挑出血凝块之后重新送检”之类的严重错误发生。

   

(二)标本溅洒事故的处理

   

(1)从标本管溅洒出来的血液标本不能再放回标本管作为标本送检。

   

(2)严禁将同一个待检者含不同抗凝剂的血液标本进行混合,严禁将不同待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混合。

   (3)如果发生标本溅洒事故,应当立即对被污染物(体表、衣物、台面、地面等)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尿分析和尿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批准准则

尿分析定义为在快速,可靠、准确、安全、收费合理方式下,以通常的操作方法对尿液进行检验。

  由此"尿分析"一词包括下列某些或全部内容

  ·肉眼评价(如颜色和透明度)

  ·物理学检测(如体积和比重)

  ·化学试纸条或试剂片检测

  ·显微镜检查

  每个实验室应确定使用哪些程序及应作检查的范围。

根据已有的评价结果及发表的研究成果;病人群体的类型(如无症状病人群体筛选产生极少的阳性结果,而住院肾科病人的阳性率较高)来确定程序和范围;程序的内容是否合适, 应向有关的医生进行咨询。

是否进行显微镜检查应由各个实验室根据他们的病人群体来决定。

  尿分析检测有如下一些目的:

  ·疾病的辅助诊断

  ·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筛查

  ·疾病进展的监测

  ·治疗效果或并发症的监测

  滥用药物检测信息请参见NCCLS文件T/DM8-P,临床实验室的尿药物检测,推荐准则。

  注:

分委会推荐在处理和丢弃病人标本、质控品、校准品、能力比对检验样品,以及尿分析中使用的其它材料时均应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参见NCCLS文件M29-T2,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自血液、体液和组织感染传染病的防护,第二版,暂行准则的相应部份,并应参考地区、州及联邦政府关于医用废物弃置的法规。

[dvnews_page=材料及设备]

2.材料及设备

  2.1材料

  容器、试管和玻片上应有标记,以保证对病人有特定的标识,用于尿分析的所有材料均应无颗粒。

  2.1.1收集装置

  合适的尿收集和运送容器的描述以及其它有关的信息,参见第8.6节。

  2.1.2离心管

  适用于尿离心的试管具下列特点

  ·洁净的的塑料或玻璃管可作肉眼检查,并有足够的强度避免离心时破损。

  ·有体积刻度,确保尿液标准化。

  ·有盖。

以减少因尿液溅出或离心形成气雾的危险。

  ·是尖底管以浓集沉淀物。

  ·无化学干扰物

  ·具标签,保证有特定的标识

  注:

不推荐重复使用离心管。

  2.1.3移液管

  推荐使用一次性移液管,以减少在重新悬浮和取出尿沉渣时具有的生物危险;不推荐重复使用移液管。

移液管应清洁,无颗粒。

  2.1.4显微镜玻片/观察装置

  最好使用市售的一次性标准化显微镜载玻片或经校准过计数室的观察装置。

不鼓励使用一般的显微镜载玻片及盖片,因为得不到标准化和可重复的结果。

  注:

不推荐重复使用玻片。

  2.1.5试纸条

  试纸条的塑料底片上有一个或多个化学检测块,以多种形式组成。

尽管试纸条没有明显的失效表现、联邦政府的规定要求不使用超过失效期的试纸条。

为保持试纸条的反应性,要求注意必要的储存要求,为得到良好的检测结果,需做到下列各点:

  ·按照厂商的要求将试纸条贮存于原装容器内,短暂地暴露于直射光和室内湿度都会使试纸条产生错误的结果。

  ·保持容器盖紧,并保存于厂商推荐的温度下。

  ·一次只取出少量试纸条,并立即重新盖紧容器。

取出未用的试纸条不能再放回容器。

  ·不要合并各容器内的试纸条。

·不触摸试纸条上的化学检测块。

  2.1.6防腐剂和标本的贮存

  尿分析不推荐使用化学防腐剂。

建议在收集标本2小时内作尿分析。

如延误检验,将标本置冰箱保存,适宜于一些化学成份的检测(胆红素和尿胆原除外),但会沉淀无晶形尿酸盐和磷酸盐,使显微镜视野模糊,如果同时做培养,在运送及处理过程中应保存于冷藏条件下,如作多项分析应将充分混匀的尿分作几份,按用途作不同处理。

作为防腐措施冰箱保存的时间长度要根据各个尿检测项目,作为防腐措施的冷藏时间没有统一规定。

(用于定时尿标本防腐的详尽信息参阅第9.0节)

  2.1.7尿分析申请单

  应设计申请单和计算机化的输入系统,以说明被收集尿标本的类型及要求收集的日期和时间。

  申请单应可填写以下信息:

  ·标本收集的实际日期和时间

  ·运送前是否需冷藏

  ·实验室收到标本的时间及进行检验的时间

  ·申请的检测项目

  申请单也应包括说明影响分析结果特殊情况的填写内容(如属长途运输标本加入的防腐剂;用药如阿司匹林、维生素或抗生素;月经期;收集标本前强烈运动及任何有关的临床信息)。

与标本识别有关的其他病人信息参照第3.1节。

  2.2设备

  2.2.1显微镜

  在尿分析实验室,应使用具有下列特点的新式的高质量显微镜:

  ·双目镜筒,可用双眼观察标本。

  ·内置光源。

  ·机械载物台,使玻片易于平稳移动

  ·基本的物镜组(例如10×和4×)及目镜组(如10×或12.5×)。

  ·如使用多台显微镜时,应用相同的物镜和目镜。

  2.2.2试纸条判读器

  干试剂化学结果,可用目测方法将反应的试剂条和不同颜色强度的模块标准图比较而确定。

而现有的仪器可检测这些反应的强度,消除由反应时间和颜色判读所引起的差异。

这些仪器是反射光度计,检测试条块表面反射的光量。

  将许多质量保证的要求整合到系统内(如定时,校准和误差代码)。

使用这些仪器按下列要求进行是很重要的:

  ·阅读并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

  ·建立并遵行保养计划

  ·保持仪器清洁,保证溅出液即刻擦去,按照统一要求(参见NCCLS文件29-T2,实验室工作人员预防来自血液、体液和组织传染病的感染--第二版备用指南。

  2.2.2.1判读器的校准

  需按仪器厂商的手册中推荐的方案。

  2.2.2.2判读器的维护保养

  光路和机械部件应确保最佳操作,可参阅仪器手册判读器部份,并按照厂商推荐的方法。

  2.2.3比重测定装置

  折射计测定液体内溶解的固体总量,按溶液折射指数对溶液比重进行评价(参阅第3.4节)。

  2.2.4离心机

  2.2.4.1特征

  作尿沉渣时应使用下列特征的离心机

  ·当转子旋转时具备锁盖子的功能。

  ·环境温度(15至25℃)

  2.2.4.2校准和保养

  验证离心机可否提供400×g的相对离心力(RCF),参阅厂商仪器手册中推荐的方案。

实验室根据使用的需要确定定期验证的周期。

  2.3质量控制

  依据所有当地、州立和联邦法规,以及厂家说明开展质量控制。

  2.3.1尿液化学分析

  推荐使用两个不同水平的多项质控品,来确认每个化学检测项目检测的性能。

每天至少要做一次质控,凡新开瓶试纸条应做质控。

推荐用新、老批号的试纸条平行地对质控物及标本进行测定。

  一般使用市售质控品,另外可在工作中留取尿标本分为若干份,在不同时间检验,作为精密度的核查。

  质控品的测定值应在实验室确定的限值内。

  推荐参加室间的尿分析能力比对检验以评价化学分析的性能。

  2.3.2尿液显微镜分析

  市售质控品不适用于所有沉渣项目的检测。

对病人新鲜标本的重复检测,可建立室内和室间二者的显微镜分析可重复性。

对任何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允许落在上或下一档的报告范围内。

  对镜下成份的有无或数量存在分歧,应重复做检查。

如必要主管技师或实验室领导应解决存在的问题。

每个实验室应建立复查异常沉渣结果的规定。

也推荐参阅教科书,图谱,挂图及图片。

[dvnews_page=尿液肉眼观察/物理学分析]

3.尿液肉眼观察/物理学分析

  3.1标本的识别

  尿分析申请/报告单提供的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病人姓名,年龄或出生日期,性别;病人所在区域(住院或门诊);标识号码;标本类型(如导尿,中段尿或其它);申请医生;填写申请单人的签字;诊断和主要症状;服用的药物(如维生素C);收集尿液的日期和时间,实验室收到时间(详细内容参见第8.6.6节)。

   3.2标本可接受性

  由于尿分析的准确性取决于送检标本的质量,所以应重视尿标本的收集和运送(参见第8.0节)。

尿标本应迅速送达实验室,收到后尽快进行分析。

通常公认在室温中放置2小时后尿化学成份有改变,有形成份开始变性。

如不能在标本收集2小时内分析,标本应放冰箱保存(2-8℃)。

标本在进行分析前应先在室温预温。

若尿标本未能及时检测,应将延迟时间及温度的情况写明。

不能接受无标签或标签不完整的标本。

应在通知医生后弃去。

  能同作肉眼和显微镜检查的最小尿量通常为12ml,(50ml更好)。

婴儿尿标本可以用较少的量。

尿标本应收集在洁净、防漏的一次性容器内。

标本应无粪便污染,无手纸或其它异物。

达不到这些规定,应通知申请医生或指定的人员,要求另送标本。

  3.3颜色、透明度和气味

  尿颜色、透明度和气味的临床意义虽较少,但仍应在报告单上注明任何不正常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

氨味最常见于细菌降解尿素所致,表明为陈旧标本或尿路感染。

为减少报告尿标本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时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实验室应建立标准的方法和术语。

3.4比重

  尿比重(SG)是在相同温度下,标本重量和同体积蒸馏水重量的比值。

比值用数值表达。

人尿正常值的范围在1.003到1.035。

常用的测定比重的方法是间接测定法,利用数学计算或相关的关系估计比重值,一些实验室以渗透压代替比重测定。

  常使用折射仪测定比重。

该方法依据光的折射与液体内溶解的固体总量成比例。

在尿分析中,折射仪应有用于尿液测定的校准量度关系。

折射仪使用较普遍,因为在60°F(15℃)至100°F(38℃)间使用,温度可被补偿,而且它需要的尿量较少,当尿液含X-光线反差介质、血浆扩容物及大量的葡萄糖或蛋白可使结果增高。

含有大量葡萄糖或蛋白的标本须对折射仪的结果进行纠正,因两者都是高分子量物质,与肾浓缩能力无关,但将增高标本的密度。

用折射仪测定,每克/分升蛋白将增高比重0.003,每克/分升葡萄糖将增高比重0.004。

对含X-光线反差介质或血浆扩容物的标本,可使用渗透压计或试纸条进行测定。

因为它们不受这些高分子量物质的影响

  谐波振荡也可用于比重测定。

使用该技术的仪器可买到。

测定谐波振荡并计算相对密度,该测定基于声音速度与密度间的良好相互关系。

这些装置提供自动化的便利并与折射仪的测定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不需要净化混浊的标本。

溶解于尿液中的物质与重力计测定密切相关。

比色测定试纸条可作比重的估计,该方法检测离子浓度,依据随比重增加离子浓度也增加的关系。

此纸条检测尿比重以0.005的增量递增,从1.000到1.030。

碱性尿标本会影响指示剂系统,对pH碱性的尿液肉眼观察试纸条时其比重结果应加0.005。

仪器判读试纸条时,仪器可自动按pH调整结果。

中量蛋白(100至750mg/dl)可轻微增高试纸条的比重结果。

非离子物质如葡萄糖或X-光线反差介质,不影响试纸条的检测结果。

  液体比重计也正用于测定尿比重。

液体比重计用置换法测定比重。

经校正用于尿的液体比重计称为尿比重计。

该装置有诸多不便;包括需要较多的尿液(10到15ml),用比重计需要漂浮在容器内,容器必须宽到比重计不碰触其壁。

温度影响尿比重计判读,须作纠正;判读尿液新月形面有困难;尿比重计可能不准确,购买后需要标化。

因此尿比重计不是尿比重测定的选择方法。

  所有这些方法都存在影响因素,不仅受到分子数目的影响,而且受其大小和/或离子电荷带来的影响,大分子可比小分子的钠和氯离子得出较高的比重读数。

因评价肾浓缩能力时尿素的价值小于钠或氯,所以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确定尿标本的渗透压。

3.4.1质量保证

  对比重试验的质量保证程序应包括每天使用质控品,按厂商质量保证建议进行。

按照州和联邦的法规,建立文件保证对操作进行核查。

[dvnews_page=尿液化学分析]

4.尿液化学分析

  尿化学分析用尿"浸渍条"进行,不同厂商提供许多种类"浸渍条"供选择。

这些"浸渍条"或试纸条为一个塑料条,上有一个或多个富含化学物质的反应块,尿与试剂块接触后产生显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