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篇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187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屈原列传篇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篇五.docx

《屈原列传篇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篇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屈原列传篇五.docx

屈原列传篇五

屈原列传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3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史传文的能力。

4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

教学设想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原因有二:

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

但是仔细分析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本文词语异解颇多。

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

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

本课用4课时教完。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当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

2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

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说明本文是史传文“变体”,宣布研读方法;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

指名学生朗读1、2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

《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民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

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拔、提示。

关于中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

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

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清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纳要。

在这个过程当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关于第一大段:

(一)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

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

楚国王族姓芈(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让学生明确:

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

“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

按:

这样解释很合理。

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

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

按:

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二)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

关于第二大段:

(一)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

“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

“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

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

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让学生明确:

“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句意谓:

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

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二)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

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恕“迁”屈原。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

板书:

关于三、四两大段:

(一)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

《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

“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

”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

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

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

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

“自投汨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

“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

“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二)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拔:

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请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所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

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板书:

四、作业布置。

1对照内容提纳,借助注释再一次阅读全文。

2着重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要求:

①逐字逐句琢磨;②划段内层次。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检查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

指名学生介绍第一大段内容,并朗读评介《离骚》一段。

朗读后注意纠正读音,不但生字要注意读音是否正确,破读字和多音字也要注意。

如“正道直行”、“其行廉”的“行”,均动词用作名词,最好读成“xìng”(即读第四声);间,离间,读jiàn。

出示如下词义辨析幻灯片,指名学生解答。

二、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做法:

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

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

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

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

(1)简介《离骚》内容;

(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

关于简介《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

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

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

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

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

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

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

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

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

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

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

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合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

面对那些贵族群小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说: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

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

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明知直言诤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面对那些贵族群小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

“宁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关于整段的文意和难句:

先指导理解段意层次。

板书:

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通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让学生明确: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

“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

“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让学生明确:

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

“明”是“阐明”。

“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

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

“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

整个这句可以译为:

“(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

”“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让学生明确: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

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贴。

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

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

“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

整个句话应译为:

“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让学生明确:

这两句互文见义,承上“文约辞微”加以申说。

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让学生明确: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蕙茝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

这两句可译为:

“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让学生明确:

“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秦不很协调。

所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

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关于这段的行思路:

——让学生明确:

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

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

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纳领。

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

板书:

三、作业布置。

1熟读评介《离骚》一段。

2朗读全文,重点琢磨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的段节。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的段节;重点研读与渔父对话的段节;三处议论的小结。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上节课作业入手。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的记叙部分。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的议论部分。

然后要求学生简答两个问题:

(1)两段议论文字分别从什么角度议论;

(2)两段议论是承评介《离骚》段哪一层意思来申说的。

关于题

(1);只要求学生答出:

前一段就屈原心迹进行评论;后一段是作者泛论人君往往忠奸不分。

二、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做法:

先疏通文意和难句,并分析两段的行文思路;最后介绍点司马迁的政治遭遇,讲明议论中寄托着司马迁本人的政治幽愤。

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让学生明确:

“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外”。

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

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带。

按:

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

“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

“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让学生明确:

“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

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让学生明确:

“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

“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

“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关于两段和行文思路:

——让学生明确:

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

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

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

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板书:

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让学生明确:

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

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

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

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

他和李陵本无交情。

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

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说,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

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

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辰。

他其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

这就是他要在《》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三、重点研读与渔父对话一段。

这段的议论,性质跟前两处迥然不同,因此研读的方法也应跟前两处有些差异。

具体步骤是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后,教师先用导语引路,然后才疏通文意、难句,分析行文思路,最后反复诵读。

无论哪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体味议论的形象化特征。

关于导语引路:

教师提示:

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

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

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

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

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

(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2)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

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让学生明确:

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

按:

“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憔悴”、“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

“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让学生明确:

“餔,读bǔ,“食”的意思。

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上句的“随流扬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让学生明确:

“沐”,指洗头;“浴”,指洗澡。

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沾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让学生明确:

“察察”、“汶汶”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沾污)呢。

”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让学生明确:

“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

这句是说:

“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关于行文思路:

提出两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1)本段与全文的脉络关系怎样?

(2)回答“导语引路”所提的两个问题,说说本段内部的脉络和写法。

板书:

三、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

提示:

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

(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

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

点拔性小结:

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

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

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