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5335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后整合翻译整段文意,同时提出疑难点,寻求教师帮助。

  1、第一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毕:

完了,结束。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构:

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③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抱:

适合,随着。

  ④盘盘焉焉:

……的样子。

  

(2)古今异义

  ①直走咸阳古义:

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

  今义:

多指行走。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古义:

座,所;

今义:

下降,衰败。

  ③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

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④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

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蜀山兀,阿房出兀:

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

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腰、缦:

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蜂房水窝蜂房、水窝:

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

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

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

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响:

动词作名词,歌声。

  (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

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第二自然段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荧荧:

明亮的样子。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杳:

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态:

指姿态的美好;

妍:

美丽。

  ④弃掷逦迤逦迤:

连续不断。

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

指金玉珠宝等物;

筹划、计划或组织。

  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辇:

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歌、弦:

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

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

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铛、石、块、砾:

名词作动词,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沙砾。

  (4)通假字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缦:

通“慢”。

  (5)特殊句式

  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③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定语后置句

  (6)小结

  第二段写了宫人的来源,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3、第三自然段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

心意,意愿。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

多,繁华;

念:

顾念。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

怎么,为什么。

  ④多于南亩之农夫于:

比;

南亩:

田间。

  ⑤多于在庾之粟粒庾:

露天的谷仓。

  ⑥戍卒叫,函谷举举:

被攻占。

  ①可怜焦土古义:

可惜;

怜悯。

  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

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日:

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焦土:

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②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

  (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4、第四自然段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

如果。

爱:

爱护。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

传递。

为:

做。

  ③谁得而族灭也得:

能够;

哀:

哀叹。

  ④秦人不暇自哀不暇:

来不及。

  

(2)词类活用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

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特殊句式

  ①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全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和检查上节课的知识点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A.蜀山兀(wù

)辘辘(lù

)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

n)架梁之椽(yuá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

ngqiá

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朗读文本,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文本,全文四段可分几大部分?

并概括其大意。

请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大声的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杜牧借助史实,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其进行鉴赏分析。

(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示例:

(2)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

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

“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

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写宫室,是承接上文;

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

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

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3、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读出阿房宫恢弘壮丽的气势和作者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的忧愤之情。

  4、自由的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

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

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

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

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

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

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

历史兴亡,激荡胸中;

目睹现实,感慨万端。

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

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5、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读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命运的不安和无穷感慨。

  四、品读文本,鉴赏语言

  1、本文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分析。

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

《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

“起四语。

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

”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

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

“六王”为何会“毕”?

“四海”为何能“一”?

一亡一兴,关键何在?

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

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李白有诗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

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

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

“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

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

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2、请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品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

文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

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

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

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

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

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1、背诵全文。

2、搜集杜牧的相关诗文词赋,进行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开拓视野。

阿房宫赋教案博客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

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

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

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

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

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

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

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

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

“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

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

“媵(yí

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

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

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

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

“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

“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

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

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

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

这两句合起来,意谓:

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

“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

“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

“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

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

“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

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1、补充解释。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而:

表顺接的连词。

北、西:

名词作状语。

走:

达。

  ③各抱地势抱:

  ④盘盘焉焉:

  ⑤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

量词,座,所。

  ⑥复道行空行空:

横跨半空。

  ⑦不知西东西东:

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⑧歌台暖响响:

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⑨而气候不齐而:

然而。

气候:

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

齐:

相同。

  2、本段主要写什么?

分几层来写?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

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广、高。

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①辞楼下殿辞:

离开。

下:

走下,名词作动词。

  ②辇来于秦辇:

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③朝歌夜弦朝、夜: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

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④为秦宫人为:

成为。

  ⑤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

黑发。

  ⑥雷霆乍惊乍:

突然。

  ⑦杳不知其所之也之:

动词,往,到。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

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⑨齐楚之精英精英:

出类拔萃的人。

  ⑩金块珠砾块、砾:

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2、第2段主要写什么?

内容可分为几层?

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

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

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板书设计

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

比较阅读。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