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65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docx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高考必备知识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作物品种

(l)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西周时期,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3.耕作方法和技术

(l)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

懂得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3)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4)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西汉:

实行二牛三人耦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6)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耕耙耱 技术形成,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工具

(1)刀耕火种:

①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

②用石犁翻土播种。

③神农氏创制耒耜。

(2)石器锄耕:

①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农具,但很少使用。

②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

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 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4.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①战国:

 都江堰。

②汉朝:

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

①曹魏:

 翻车。

②唐朝:

 筒车。

③宋朝:

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④明清:

出现风力水车。

6.经营方式

  (l)集体劳作(千耦其耘):

①原因:

工具简陋, 生产力水平很低。

②表现:

 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③条件:

农民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蓄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④困难:

 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⑤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总结: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l)冶金业:

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④两汉出现高炉冶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⑤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远销欧非。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法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有丝织品。

②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在长安设东西织室,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⑤唐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

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春秋战国和秦汉的不断发展。

(2)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3) 隋唐得以恢复和发展。

(4) 两宋以后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5)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纺织业中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江南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7)清朝时, 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补充:

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

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元代: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广了“捍、弹、纺、织之具”

元明时期:

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

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向亚欧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因其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补充: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

(2)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3)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渐转移到南方。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l)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③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以来: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②商人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隋唐时期:

①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时期:

①特点: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②表现: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

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时期:

①城镇上也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③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出现了“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

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表现:

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补充:

1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

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长或市令管理

②市设在城中特定位置,用围墙与居民区隔(“市”与“坊”分开)

③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④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⑤这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补充:

2、宋代城市的特点

A、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B、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C、城郭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D、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草市

E、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l)概况:

①西汉:

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③两宋: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补充: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3)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城市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性和经济功能逐步加强。

(4)在明前期之前对外贸易兴盛,特别是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成了沿途商业城市兴盛,但此后衰落。

(5)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6)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实力雄厚的大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四、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 所有。

(2)夏商周时期:

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家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

秦国的商鞅,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危害:

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

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延续2000多年。

包括君主土地私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区别在于规模,自耕农土地只限一家人自己耕种,也就是小地主。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根源:

土地私有制存在)

1)概况:

东汉和唐朝:

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土地兼并(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田庄经济----演变:

成于东汉,兴于唐。

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③有私人武装;④自给自足

宋: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

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危害:

①赋税收入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3)措施:

历代统治者通过均田、限田——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

均田制的实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令”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有一定的土地,而且,受田农民得到的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4)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参考)

①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②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4、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

春秋战国。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前面讲土地兼并的危害提到,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发展历程:

战国——宋代以后——明清

产生——发展——普遍化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就已经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

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雇佣劳动关系)

五、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经济区

性质

特点

经济地位

地域范围

山东

(中原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

农业区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较早

人烟稠密

全国经济重心

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地。

山西

农业区

关中、河西、巴蜀

江南

农业区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龙门—碣石以北

畜牧业区或半农半牧区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龙门—碣石以北的塞内、塞外地区。

2、中原人民的南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两晋之际

中唐

两宋之际

原因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东晋政权在南方建立

安史之乱爆发

靖康之乱

影响

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提高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民南迁的共同原因:

北方战乱

3、人口南迁的影响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5)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移的原因

(1)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主观原因

(4)统治者重视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南移的过程(江南开发的过程)

(1)初步开发:

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表现: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建康(今南京)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2)进一步开发:

中唐以后

表现:

南方在各方面继续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江西、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完成南移:

南宋

※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2)文化重心的南移。

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

资本主义萌芽是高度发展的封建农耕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它至少具备两个条件:

一、积聚在少数人手中的货币财富;二、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手工业的进步

②、出现部门:

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

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特征:

自由雇佣劳动

⑤、目的:

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

②、国内市场狭小;

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可以这样来看待。

表现:

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

原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3)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4)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七、古代的经济政策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闭关海禁)

2.“重农抑商”

  (l)原因: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根本原因:

适应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需要。

(2)根本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产生:

战国时期, 商鞅在秦国首倡。

  (4)发展:

①西汉:

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②明清:

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危害:

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影响

明中期前

积极影响(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封建统治)为主

明中期后

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主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①原因:

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②表现: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①原因: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②危害: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 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补充: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有何异同点?

   

 

背景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维护

封建

统治

 

出于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重视发展地主经济。

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

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影响。

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明清)实行

防范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巩固封建经济。

①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②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易“滋扰生事”;③为了防范抵御西方侵略者。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考重要概念阐述】

1.土地私有制

确立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土地的开垦;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土地私有制被确立起来。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基本构成: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少量的土地,由于地主阶层的土地兼并,农民少量的土地也往往因此而丧失,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特点:

允许土地买卖,是古代中国社会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小农经济

含义: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

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3.官营手工业

含义:

官营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三大经营形态之一,专门负责官府专用和皇家私用物品的制造。

夏商周时期即出现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也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特点: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是朝廷财政的大支出;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工场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工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

4.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含义:

民营手工业即由民间私人经营,生产目的是为市场服务,产品主要是民间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以纺织为主,一般为农户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买卖。

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两种经营形态,自给自足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长期存在;民营手工业也有杰出的技艺贡献,而且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出自民营手工业。

5.古代中国的瓷器

制瓷历程:

早期的瓷器不过是釉陶,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唐代的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不是瓷器),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

种类:

青瓷、白瓷和粉彩瓷;名窑:

定窑、钧窑、龙泉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等。

6.“市”的形成与发展

“市”的含义:

一般是指都市里的商品买卖和货物集散的场所,还有一种是乡村的民间集市(草市),此外,唐代以后还有所谓的“夜市”。

发展历程:

宋代以前的“市”基本是集中在一起的,它们被限定在规定的墙垣之内,与民居分开。

宋代以后突破了原先的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价值:

“市”的变迁反映了古代商业的不断进步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7.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

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重视农业而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思想与政策,最早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以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作用:

对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安定人心,进而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重农抑商”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强化了自然经济,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明清的“海禁”政策

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这种禁止主要是针对民间贸易,但官方贸易仍然限禁严格。

史实表现:

明王朝维持“朝贡”贸易体制,严加禁阻民间的海外贸易;清顺治年间颁布了“海禁令”;明王朝执行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

实质:

维护专制统治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高考相关难点辨析】

1.农业的起源呈现的特点

(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2)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3)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4)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从经营方式来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总体来说生产力水平较低,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