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16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docx

精选林冲棒打洪教头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学习本课6个生字,联系句子“发配、流配、依草附木”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通过对人物对话、动作、外表等描写的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抓住课文的梗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利用收集的资料,了解课文中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

  3、初步掌握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概括人物个性特点的写作方法,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展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通过本课课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上掀起课外阅读的热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难点:

通过本课课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上掀起课外阅读的热潮。

(班级学生实际)

  课前准备:

了解水浒人物,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收看《水浒传》影视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并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和人物形象的品味做好铺垫。

  一、激发情感、初读故

  1、背景音乐:

《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导入。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曲《好汉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让同学们了解了《水浒》,喜爱上了《水浒》。

当听到那铿锵有力的歌声时,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精彩的画面,一个个英雄的身影便活脱脱地展现在眼前。

  2、《水浒传》与《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你读过《水浒传》这部名著吗?

展示并说说你对《水浒传》的了解。

  3、指导初读: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根据《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的一篇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看一看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1、自读思考:

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自己练习——小组合作练说——再次仿照,人人练说:

《林冲棒打洪教头》说的是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

途中来到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试,几招之内便使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让他羞愧而去的事。

(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做到用词简炼。

师随机板书:

“发配、偶遇、挑衅、败于”)

  3、再读课文,联系题目,想一想课文重点应该写什么?

(写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经过。

这经过应写清楚两个人为什么比武,怎么比武的,比武的结果怎样。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

(第二至第七自然段详细地叙述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经过。

  4、分段: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林冲被押解沧州,来到柴进庄上。

  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地叙述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经过。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把它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第二、三自然段,写了洪教头席间向林冲挑战。

第二层是第四、五自然段,写了二人初次交手。

第三层是第六、七自然段,写林冲与洪教头再次交手,林冲获胜。

  第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洪教头败给了林冲,满面羞愧而去。

  5、再读体会。

读了几遍课文,林冲和洪教头这两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释疑激趣。

同学们,在这精彩的故事中,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从整体入手,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四、书面作业:

1、习字册;2、收集资料。

  第二课时

  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一、再读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

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再读。

请我们班的好汉读一读。

生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几个人?

他们在干什么?

把这些联系起来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了柴进款待林冲的情景以及在柴进的要求与洪教头逼迫下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经过。

  3、你认为谁是好汉?

为什么?

从课题可以看出,课文重点写了哪两个人物?

  二、朗读品味,体会个性特点

  1、林冲棒打洪教头?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课文又是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自读课文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生细读,讨论。

  2、汇报:

(     )的林冲

  ——武艺高强。

“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洪教头使出了自己浑身的功夫,把火朝天,劈头打来,如果这一棒打在林冲的头上,会把林冲怎么样?

置人于死地呀。

而林冲只是把棍一横,没有使出自己的真功夫。

仅仅打了一下洪教头的小腿骨,没有打在人家要害,这在武打里面,武林高手叫——点到为止。

  理解“禁军”,保卫皇帝的部队——御林军,也叫禁军,最精锐的部队,人人武功高强。

林冲是这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武功十分了得!

可洪教头没有见过大世面,他自认为是柴进的师父,自认为自己有点本事,就谁也不放在眼里了,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机智。

“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还有第七段中“洪教头一棒落空……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

  洪教头用的是把火烧天的招式,是从上往下打,肯定要把脚提起来,而林冲用的是拨草寻蛇的招式,正好打在他提起来的脚上。

请学生上台,分别表演“把火烧天”“拨草寻蛇”的招式。

“把火烧天”是把棒高高举起,棒朝着天。

这种招式一摆,必然露出了破绽——脚露出来了。

林冲“拨草寻蛇”打他的脚,这就是林冲的聪明机智。

  ——勇敢。

第七段中的“洪教头跳起来大叫:

来!

来!

来!

”这两句可以看出,林冲非常勇敢。

因为洪教头挑战,那样气势汹汹,那样仗势吓人,那样的大喊大叫,而林冲却并没有害怕,仍然沉着应战,接受了洪教头的招数。

  ——镇定自若。

“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从这几句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镇定自若、不慌不忙的人。

  ——谦虚。

林冲连说:

“不敢,不敢。

  ——心胸广阔。

第三段中的两句话,“林冲寻思……洪教头也不相让。

”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虽然洪教头心胸狭窄,这样傲慢,对林冲不理不睬的,但林冲丝毫没有和他斤斤计较。

  ——善于思考、善于观察。

“林冲寻思……这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

”看出林冲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因为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所以林冲对他非常尊敬,有礼貌。

从这儿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因为“洪教头一棒落空……又举起了棒。

”林冲见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

从这几句话感觉到林冲善于观察,能够很快地捕捉对方的破绽。

  3、另一个人物,谁?

再读第七段。

(      )的洪教头。

  ——心胸狭窄、傲慢狂妄。

“冷笑”、“依草附木”“骗吃骗喝”等词语看出;“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就越发要跟他交手。

”因为林冲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洪教头才是一个柴大官人的师父,就看不起林冲,他却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他厉害的人多着呢!

  ——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抓住“我偏不信他”。

什么“偏不信”?

就是故意的。

  ——骄傲蛮横。

品读洪教头说的三句话。

先让学生知道洪教头当着林冲的面,对柴进说这样的话,是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贬低林冲;接着把这三句话连起来,体会洪教头的飞扬跋扈,步步紧逼;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品味,在读中体会洪教头的为人。

  4、洪教头“来来来”,前面说“来来”,多了一个“来”,你体会到什么?

  洪教头盛气凌人,急不可待,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便轻松获胜。

  林冲只是一扫,而不是像洪教头那样气势汹汹,穷凶极恶,要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

他只是轻轻一扫,点到为止。

面对洪教头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林冲的表现如何?

这说明什么?

比较作者对林冲、洪教头的不同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入木三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特点,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

  其次,作者在描写时,还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找找人物的对比描写。

  看,第三自然段中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洪教头——全不理睬。

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一个谦让,一个傲慢;一个有礼,一个无礼,非常鲜明。

这样把两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放在一起来描写,以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达方法,就叫对比描写。

  6、课文第一段,记叙了林冲与洪教头在柴进庄上相遇。

作者在叙述时,洪教头和林冲的表现又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骄傲蛮横、步步紧逼,一个是谦虚平和、一再退让。

在描写时,突出了对洪教头语言的刻画,写林冲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顺应了学生的问题,但是又提出引导学生深究的问题。

  7、指导朗读。

鲜明的对比,在比较中凸现人物的性格。

写得最出彩的是第七段,拿起书,我们一起把第七段好好地赏读赏读。

你们先练一练,读的时候,要把林冲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要把洪教头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练好以后,我请你来读。

教师范读,男女生各推荐一个朗读最佳的读第七节。

  8、棒打的结果怎样?

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生齐读第八节。

  9、复述第七段故事。

对照板书,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有条理的复述课文,小组说——推荐说——评说,要求用上文后的词语。

  三、回顾全文、升华主题:

  1、看录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断。

  2、看黑板,读课题,题目分明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读了全文,好像是洪教头要棒打林冲,处处挑衅林冲,要跟林冲打,要和林冲比,林冲一让再让,最后一棒打在他的小腿骨上,点到为止。

洪教头只能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

你们说,究竟谁才是真好汉?

(在黑板上“好汉”一词的后面打上“?

”)

  3、好汉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谦虚、机智、心胸广阔、善于思考、镇定自若、武艺高强。

  四、课外拓展、推荐书籍

  1、林冲棒打洪教头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提供片段《林冲风雪山神庙》,读一读。

  2、想更多地知道以后的事情,了解更多的好汉人物,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读《水浒传》吧,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我们也了也来共同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五、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林冲:

 躬身施礼   起身让座   只好拿起    还招    抡起棒扫  

洪教头 :

全不理睬   也不相让   使招  踉跄  措手不及   倒地 甩棒

课后作业:

1、练习册;2、课堂作业本;3、看《水浒转》

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讲述的是林冲路过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故事。

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语句与一般白话文有不同,加之课文较长,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读准确文章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于是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后学生兴趣较浓,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于是,第一课时的重点也落在了“读”上: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词语,自由朗读,理解词义;二读课文,读通顺,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三读课文,重点指导。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机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和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

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我不断地告诫自己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

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感悟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发言十分有个性,教师也注重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在评价时,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恰当准确有指向性,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评价观。

我也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收获。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觉得还有如下的缺憾:

1.教师一言谈的比较多,对人物性格的感悟不够立体,时间所限,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感悟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

2.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没有把握好,学生课前可能预习不到位,对课文比较陌生,因而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用时太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以后我将在学生预习方面多加努力。

     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大的艺术!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学习的地方,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虚心向前辈、同行请教,争取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24少年王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

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

 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②“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

指名说。

明确:

 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正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

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

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

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

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

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 

5、读六、七自然段。

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孝敬          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       勤学苦练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我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在设计本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出示第5自然段)这是一幅画吗?

因为出示的文字,学生都摇头说是不是。

接着,我说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你信吗?

自己读读看。

利用这个阅读期待的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充分阅读,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次读就把轮廓读出来了”、“再次读,把图读得活起来”……在不同的要求下进行阅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课文的内涵,感受了语言的美。

在朗读中,我还善于利用批判。

如在朗读“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时,我说“听起来不够青,不够紫”。

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进步。

这样,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培养了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

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

  2、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精彩的课堂缘于“生成”。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巧妙地“预设”——“这是一幅画吗?

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

”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品析、朗读重点词句,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了雨后荷塘的美。

真正体现了“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因此,在备课时,要深刻钻研教材,预设巧妙,为学生的及时“生成”培育更多的“土壤”。

       3、语文教学要在人文的温床上,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没有体现人文意识的工具性是枯燥的,没有体现工具性的人文性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教学中,在引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对话,对语言的品味和细节的琢磨中,我抓住文中王冕想的一句话: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

”组织教学。

这句话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初读王冕的心理,第二次是透过王冕的画看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

第三次是王冕终于成功了。

他为什么会成功?

引读因为他在遇到困难时,心里想的是——。

第四次是让同学真诚地告诉同学,信心十足地告诉自己这句话。

在这样的环环相扣中,学生真正走进了少年王冕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提高了思想认识。

力求做到人文和工具同生共依。

  但在教学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思考:

  1、朗读要具有层次性,该如何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2、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处理好更多的细节,将每个训练落到实处。

力求“主线简明,细节饱满”的成功课堂。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

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

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板书:

      你从哪里知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