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44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docx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

第一单元班集体建设概述

教学目的:

明确建设班集体的意义,掌握班集体的概念和要素,了解班集体的形成步骤。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建设班集体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班集体的形成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贯彻教育方针创造良好环境和组织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人才素质的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必须在集体中培养)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在班集体活动中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四)有利于班主任的成长──(创建班集体的过程也是班主任成长的过程)

    二、班集体的概念

    

(一)前苏联关于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概念的产生,班集体概念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关于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概念由前苏联引入,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班集体概念界定)

    (三)班集体概念的科学界定──(有奋斗目标、骨干力量、良好班风等)

    三、班集体的要素

    

(一)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集体发展目标,个人发展目标)

    

(二)班集体的组织系统──(班主任、班干部、中队委会、团支部、各种小组)

    (三)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友爱、团结、和谐核心的人际关系)

    (四)班集体的纪律、舆论、班风

    (五)班集体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

    四、班集体的形成步骤

    

(一)松散的班级群体──(班级成员互不熟识,班级没有奋斗方向)

    

(二)有组织的班级群体──(有了班级组织、班级计划,同学交往增多)

    (三)初级班集体──(骨干力量形成,纪律稳定,好的班风开始形成)

    (四)班集体──(班级目标逐步实现,骨干发挥作用)

    (五)优秀班集体──(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班风优良)

    测试题:

    1班级是否就是班集体?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2谈谈您对班集体概念的认识,您认为一个成熟的班集体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第一节 创建班集体的重要意义

    在我们的学校里,创建班集体绝不是权宜之计、短期行为,也绝不是两可之间的事情,它是我们社会主义性质学校的特色之一,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只有高度重视班集体的建设,通过班集体去育人,才能保证未来人才的质量,保证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对于创建班集体的重要意义,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1只有创建班集体,才能保证育人的方向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这样人才素质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

现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就会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格格不入,就不可能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可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当然,也就不可能从内心深处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共产党。

    集体主义思想和精神不会从天上掉到人的脑子里去,必须在实际的生活中培养、锻炼和形成。

在人人只顾自己的一盘散沙般的人群中,能够形成集体主义思想吗当然不能。

集体主义必须在集体中培养。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的学校生活的直接环境就是班级,这一个个班级是否成为集体,就关系到他能否形成集体主义思想。

如果一个学生所在的班级,个人主义思想泛滥,歪风邪气盛行,他的思想就会受到腐蚀,发展方向就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

    集体主义与小团体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在创建班集体的过程中,必须认清二者的区别。

集体主义以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为指导,不以个人得失、一时一事的得失、局部的得失论成败。

而小团体主义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表面上似乎为了“集体”利益,实际上,不顾他人和全局,不看长远结果。

对于班主任来说,这是一个指导思想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总会经历两种思想的斗争,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引导。

    

例如,某校初三一个班与驻地武警部队举行一次篮球友谊赛。

这个班的学生得胜心切,就通过同学关系,从体校“借”来三个主力队员。

比赛快开始了,班主任来到球场,他发现有三个跟本班队员穿一样运动衣的学生从来不曾见过,可他们正在与本班队员一起认真地研究战术。

班主任猜到了八九分,就把比赛队长找来询问,队长说:

“让他们上吧,要不,咱班准输。

”班主任表示理解同学的心情,但是严肃地指出:

“这场比赛的输赢是在比分上吗如果让‘借’来的同学参加比赛,即使真的打赢了,我们赢的是什么我们会输掉更重要的东西……”学生被说服了,班主任还向那三位同学表示歉意,也做了他们的工作。

这位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是对的,他坚持培养真正的集体主义思想。

    学校里评比、竞赛活动很多,在这些活动中,小团体主义思想最容易滋生出来,班主任应随时保持清醒的认识。

    2只有创建班集体,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的学校育人要做到两个“全”,一是对全体学生负责,一是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订本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而计划的最终落实,必须通过班级这个学校最基层的组织。

于是班级的环境气氛,就成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班集体,纪律严明,师生团结,气氛和谐,蓬勃向上,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都会比较顺利,效益显著;各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比较顺利,浓厚的学习气氛容易形成,学习成绩提高也快。

乱糟糟的班级,什么也搞不好。

    班集体建设,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五育和谐发展。

忽视德育,不能保证集体的建设方向,不能形成集体凝聚力,班集体不会形成;不同时抓好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班集体就没有发展的全面基础,德育就会空泛而不能落实,班集体也不会形成。

可以说,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是班集体得以形成的条件,而班集体的形成也是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组织的基础。

    近些年,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陷入了“单打一”的局面。

虽然他们也有建设班集体的意识,但工作中只把学生的学习当做“硬件”来抓,其他各项工作都被当做“软件”,可有可无,似有若无。

其结果,班集体没有形成,少数学习尖子受到青睐,相当数量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面向全体学生成了一句空话,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更甭提了。

这样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我们在某中等城市调查的时候,发现有的学校初中一年级入学时,每班四十多人,到了初三毕业时,人数减少,个别班只剩下二十几人了。

原来,一些学生被迫辍学了,有的学生是班主任老师再三“动员”走的。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学生辍学一重要原因。

这样的班级,是谈不到真正的班集体建设的。

    重庆市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她高度重视班集体建设,连续带了两届高中班,连年被评为校、区、市优秀班集体,该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少学生升入大学以后成为新集体的骨干,在政治风浪中经受住考验。

她建设班集体,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聘请在渣滓洞中虎口余生的革命老前辈做班级校外辅导员,举行“接过革命先辈的火炬”的仪式,召开以“红岩英烈班”命名的主题班会。

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大提高,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动力。

同时,班主任与革命前辈配合,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为祖国学好本领做为奋斗目标之一,学生的毕业成绩大幅度提高。

体育工作也不放松。

即使在临近高三毕业时,也没有“单打一”,坚持搞教育活动,不搞题海战术和学习疲劳轰炸。

结果,高考成绩也超过了平行班级。

像这样的例子,各地都有。

他们的工作,代表了班主任工作的方向。

    3只有创建班集体,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优良的共性素质,还要有优良的个性素质。

发展共性与发展个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一文中也说过:

“把社会组织成这样:

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自由地发展”,既包含了人的共性,即社会性的发展,也包含了人的个性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

毛泽东在1944年也写过:

“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抑个性,这是不对的。

被束缚的个性如得不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结论是非常明确的,社会主义需要个性,现代化建设需要个性。

    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学生的

    良好的个性品质怎样才能形成在学校里,主要靠班集体建设。

马克思曾指出:

“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学生在集体中直接交往的人是最多的,与各位老师交往,与许多同学交往,在交往中,就会互相发生影响,发生作用。

这种相互影响与作用正是个性赖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在积极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进行的,促使学生的个性与集体的发展一起发展。

也正是在诸多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得到显示自己才能和特长的机会,在他人和集体的肯定性评价中,心理得到满足,于是获得了“要干得更好”的动力,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集体的活动是多方面的:

教学的,教育的;文体的,科技的;校内的,校外的;全班的,小组的……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处在不同的角色地位,其不同侧面的个性潜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因此,学生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性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虽然它包含着也可分解为 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多种因素,但在学生身上是以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出来的。

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只关心儿童或青少年个性的某一方面是不够的,他必须把个性作为一个整体,把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一并考虑。

”联合国国际教育局“教育科学丛书”《教育科学导论》第20页 这个论断,对有的班主任仅仅把注意学生兴趣爱好作为培养个性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4只有创建班集体,才能使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没有谁会否认,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而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办好师范教育,搞好在职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去探索规律,增长本领。

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在创建班集体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班主任要创建班集体,就必须充分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的情况,了解和研究什么,如何了解研究,都需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有时要冥思苦想。

也正是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班主任学会了研究学生。

    创建班集体不会一帆风顺,小的失误、挫折、失败都是可能的。

出现这些情况怎么办就需要深入地思考,特别需要学习理论,学习别人的经验,有时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才能得到分析问题的参照,解决问题的答案。

可见,创建班集体,要“逼迫”班主任学习理论,并运用理论去解决实践问题。

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班主任最重要的素质得到提高。

    创建班集体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许多事情自己都应做到;否则,便没有说服力。

而真正做到“身教”,是相当难的。

许多班主任是在规范学生的过程中,规范了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师表”。

    创建班集体,需要多方面开展活动,班主任的才能往往“供不应求”。

尤其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方面,班主任常常缺乏自己的兴趣、特长,难以在需要的时候给学生“露一手”。

这就要求班主任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使自己的素质更全面些。

    创建班集体过程中,困难和压力重重。

荣、辱,誉、毁,得、失,成、败,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能否调控自己,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坚持不懈地沿着正确方向干下去,是对班主任心理素质的考验和锻炼。

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在创建班集体过程中提高。

    要求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班主任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班主任必须有开拓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班主任必须有创造能力。

    许多的优秀班主任,就是在创建一个又一个优秀班集体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随着一个个“保尔班”、“吴运铎班”、“雷锋班”、“海迪班”、“红岩英烈班”、“未来班”等优秀班集体的涌现,在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名单里,增添着一串串新的名字。

    创建班集体,是摆在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第一任务。

     

第二节 班集体的概念

    在我国,近十余年来班集体建设理论发展很快。

这是因为:

第一,广大班主任在新形势下感到班主任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经验和方法有的不适用了。

正如一位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所言:

“我们感到最苦的是什么是苦于我们的水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改革的浪潮冲击着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不学习当然要落伍,要失败。

”于是,学习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开辟新的路子,提出了不少具有理论意义的认识。

第二,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不断发展,使班主任工作研究,包括班集体建设研究,纳入了教育科研的轨道。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都有一批班主任工作领域的课题列入各级教育科研规划,产生了不少理论性较强的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学习、借鉴、创新提供了重要参照。

    关于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理论,有很丰富的内容。

在此着重从班集体的概念、创建意义、构建要素、形成步骤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班集体的概念

    班级和班集体,是两个经常使用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以探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集体”这个概念的含义,在班集体建设中有比较明确的态度和行动。

    班级,又可以叫做“班级编制”,“学级编制”或“班级上授 课制”。

班级,是从教学的角度提出的编制,与“个别教学”相对。

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组织形式。

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

    班级教学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班级制产生以前,学校采取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

那时虽然也把许多学生聚在一起,但年龄悬殊,程度不一,教师以个别教学为主,进度和时间都没有统一安排。

教学效果一般较低。

欧洲中世纪的学校和中国封建时代的私塾的教学就属于这种组织形式。

16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对象范围扩大,教学内容增加,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就应运而生了。

先后在法国、德国等国家出现了十个年级、九个年级、六个年级、五个年级等多种教学编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

    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加以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

此后,班级教学形式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逐步推广。

直到如今,班级授课制仍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教学形式。

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 。

当时在北京由清政府出面开办了一个“京师同文馆”,初步分级授课。

20世纪初,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班级授课制在全国逐渐普及。

    班级授课的形式,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有很多优点:

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教育对象范围扩大,进度加快;可以按时间表轮流上课,消除疲劳,提高兴趣;可以统一考核,评定成绩,互相促进。

总之,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但是,它也有不利的因素,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克服它的缺点,是教育改革中需要研究的课题。

    “班集体”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班级”概念,最初产生于前苏联。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学校集体教育一直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对集体教育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集体教育”、“学校集体”、“班集体”是前苏联教育界普遍关注、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教育学概念。

    马卡连柯曾这样论述:

“集体是有目的的个人集合体,参加这一集体的每个人是被组织起来的,同时也拥有集体的机构。

凡是有集体组织的地方,那里就有集体的机构,那里就有受集体委托的那些全权代表人的组织存在,这里,同学对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友好的问题,并不是爱的问题,并不是一团和气的问题,而是责任攸关的问题。

”《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第205页。

    “称得上基层集体的”——他写道——“应该是其成员在日常公务、友伴交往、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经常处于团结一致的统一体之中……在我们学校里,这种集体自然是存在的,这就是班级。

然而,我们学校班级的缺陷却在于没有发挥基层集体的作用,即个性与整个集体之间的联系环节作用,因而班级常常成了最为糟糕的集体。

”转引自《中小学集体教育学概论》[苏]л·и诺维科娃等著,吴盘生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班集体是基层集体的一种,存在于学校之中;班集体是有目的的个人集合体;班集体是拥有集体的机构,有受集体委托的全权代表人的组织存在;班集体是其成员在日常公务、友伴交往、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经常处于团结一致的统一体。

这些认识,是我们理解“班集体”概念的最早的,也是最起码的理论基础。

    前苏联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对“班集体”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

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前苏联《教师报》刊载的《中小学集体教育学概念》中写道:

“什么是班集体它与其他的儿童统一体相比有什么区别班集体首先是一个使儿童处于经常的、紧密的联系之中的基层集体,它是当代学生的最为稳固持久的统一体。

”该著作还指出“正是在班级里,儿童从事着主要劳动——学习。

因此,班集体在学校其他基层统一体中占有特殊地位,其中心任务是系统地学习一切和学好每种课程。

”“班集体的独特之处还在于”:

1“它的成员是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2“少先队中队、共青团支部、学生生产队小组、延长日学制活动小组注:

苏联学校从50年代起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为了照顾双职工家庭的困难,学校允许一部分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可达10小时之久,以加强学校的教育影响 、临时性创造组织等这些互相渗透的、互相联系的学生基层统一体,都是在班集体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并赖以生存下去的。

”可见,在前苏联,对班集体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对“班集体”概念的理解也是不断深化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

班主任工作理论和实践也不例外,恩·伊·包德列夫主编的《班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根据莫斯科俄文第2版译出,陈友松、李子卓、邰爽秋译 一书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专著,至今还是我国研究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以“学习”、“借鉴”为主,我们对班集体的研究尚不深入,对“班集体”的概念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

文化大革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对班集体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

即以“班集体”这个概念而论,我们看到了不少研究、探索性的阐释,现列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论述:

    ——班集体,是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

具有作为集体有机整体的行为与特征,不是班级个别学生的总和,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实用班主任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班集体是高级班级群体。

它是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和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班级群体。

王宝祥: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班集体,是全班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已经形成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以及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好学风的班级。

《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这些界定,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果,具有可参照的意义。

有的界定,侧重教育学的范畴;有的界定,侧重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有的界定,体现一种综合认识。

我们认为,这些界定的一个共同性弱点或不足是,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内涵。

“集体”,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且应该体现特定社会的价值导向,体现教育方针的育人目标。

界定“班集体”这个概念,“班”即“班级”,是没有异议的,而“集体”,只用目标、组织、规范、统一体等内容阐释是不够的。

    因此,应该把教育方针的育人目标和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融入“班集体”概念之中。

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所要求的,也是中国建设班集体的实践所需要的。

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对“班集体”做如下界定:

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

    这样界定,体现了我国《教育法》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的精神,也反映了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点。

    那么,班级和班集体是什么关系呢班级,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形成的组织基础,班集体只有在班级这种形式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建设起来。

但并不是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班集体,班集体有特定的内涵,需要经过大量的组织教育工作才能形成。

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都用班级的形式,但提倡建设班集体的国家不多。

即使在我们国家,有学校就有班级,但不一定有班级就是班集体。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常常把任何一个班级都称做“班集体”或“班级集体”,这实在是一种笼统而不科学的称谓。

班集体的形成,对于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形式的优点是大有促进的,这是因为它为教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向上的环境气氛;对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也有积极作用。

这正是我们国家实行班级授课制中的一个明显优势。

第三节 班集体的要素

    班集体作为客观存在的不断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自有它的构成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分解,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以往,一位班主任带出一个好班,会有几条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但不一定每条经验都反映普遍规律。

对班集体构建要素的研究,会促使班主任从整体上把握班集体建设的运筹,使经验纳入更为科学的轨道。

    十余年来,对班集体的构建要素有一些论述,这些论述引入了系统论的方法,运用了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观点,取得了可喜成果。

    《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列出了班集体中起关键性作用的5个“结构要素”,即目标、人际关系、组织机构、舆论、纪律,并且指出“班集体的5个结构要素在形成班集体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目标是导向,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机构是骨架,舆论和纪律是两大保证。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结构完整的统一体。

    《集体主义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提出班集体的结构要素为:

目标、健康舆论、健全的组织机构、活动、个性发展。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学苑出版社出版 这样表述班集体结构要素的特点:

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同龄人建立起来的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