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599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诗外传卷第八.docx

韩诗外传卷第八

【韓詩外傳卷第八】

第一章  越王勾踐使廉稽獻民於荊王。

荊王使者曰:

"越,夷狄之國也。

臣請欺其使者。

"荊王曰:

"越王,賢人也,其使者亦賢,子其慎之。

"使者出見廉稽,曰:

"冠則得以俗見,不冠不得見。

"廉稽曰:

"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不得處於大國,而處江海之陂,與魭鱣魚鼈爲伍,文身翦髪而後處焉。

今來至上國,必曰冠得俗見,不冠不得見,如此,則上國使適越,亦將劓墨文身翦髪而後得以俗見,可乎?

"荊王聞之,披衣出謝。

孔子曰: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第二章  人之所以好富貴安榮,爲人所稱譽者,爲身也。

惡貧賤危辱,爲人所謗毀者,亦爲身也。

然身何貴也?

莫貴於氣。

人得氣則生,失氣則死。

其氣,非金帛珠玉也,不可求於人也,非繒布五穀也,不可糴買而得也。

在吾身耳,不可不慎也。

詩曰:

"旣明且哲,以保其身。

"  第三章  吳人伐楚,昭王去國,國有屠羊說從行。

昭王反國,賞從者。

及說,說辭曰:

"君失國,臣所失者屠。

君反國,臣亦反其屠。

臣之祿旣厚,又何賞之?

"辭不受命。

君强之,說曰:

"君失國,非臣之罪,故不伏其誅。

君反國,非臣之功,故不受其賞。

吳師入郢,臣畏寇避患。

君反國,說何事焉?

"君曰:

"不受則見之。

"說對曰:

"楚國之法,商人欲見於君者,必有大獻重質,然後得見。

今臣智不能存國,節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然見之,非國法也。

"遂不受命,入於澗中。

昭王謂司馬子期曰:

"有人於此,居處甚約,論議甚高,爲我求之,願爲兄弟,請爲三公。

"司馬子期舍車徒求之五日五夜,見之,謂曰:

"國危不救,非仁也。

君命不從,非忠也。

惡富貴於上,甘貧苦於下,意者過也。

今君願爲兄弟,請爲三公,不聽君,何也?

"說曰:

"三公之位,我知其貴於刀俎之肆矣。

萬鍾之祿,我知其富於屠羊之利矣。

今見爵祿之利,而忘辭受之禮,非所聞也。

"遂辭三公之位,而反乎屠羊肆。

君子聞之曰:

"甚矣哉!

屠羊子之爲也。

約己持窮而處人之國矣。

"說曰:

"何謂窮?

吾讓之以禮而終其國也。

"曰:

"在深淵之中而不援彼之危,見昭王德衰於吳,而懷寶絕迹以病其國,欲獨全己者也。

是厚於己而薄於君,狷乎非救世者也。

""何如則可謂救世矣?

"曰:

"若申伯、仲山甫,可謂救世矣。

昔者周德大衰,道廢於厲,申伯、仲山甫輔相宣王,撥亂世反之正,天下略振,宗廟復興。

申伯、仲山甫乃並順天下,匡救邪失,喻德教,舉遺士,海內翕然向風。

故百姓勃然詠宣王之德。

詩曰: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

'又曰:

'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

旣明且哲,以保其身。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如是可謂救世矣。

"  第四章  齊崔杼弒莊公。

荊蒯芮使晉而反,其僕曰:

"崔杼弒莊公,子將奚如?

"荊蒯芮曰:

"驅之,將入死而報君。

"其僕曰:

"君之無道也,四鄰諸侯莫不聞也。

以夫子而死之,不亦難乎?

"荊蒯芮曰:

"善哉而言也。

早言我,我能諫。

諫而不用,我能去。

今旣不諫,又不去。

吾聞之,食其食,死其事。

吾旣食亂君之食,又安得治君而死之?

"遂驅車而入死。

其僕曰:

"人有亂君,猶必死之。

我有治長,可無死乎?

"乃結轡自刎於車上。

君子聞之,曰:

"荊蒯芮可謂守節死義矣。

僕夫則無爲死也,猶飲食而遇毒也。

"詩曰: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荊先生之謂也。

易曰: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僕之謂也。

  第五章  遜而直,上也。

切,次之。

謗諫爲下。

懦爲死。

詩曰: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  第六章  宋萬與莊公戰,獲乎莊公。

莊公散舍諸宮中,數月,然後歸之,反爲大夫於宋。

宋萬與閔公博,婦人皆側。

萬曰:

"甚矣,魯侯之淑,魯侯之美也!

天下諸侯宜爲君者,惟魯侯耳。

"閔公矜此婦人,妬其言,顧曰:

"爾虜,焉知魯侯之美惡乎?

"宋萬怒,搏閔公絕脰。

仇牧聞君弒,趨而至,遇之於門,手劍而叱之。

萬臂摋仇牧,碎其首,齒著乎門闔。

仇牧可謂不畏强禦矣。

詩曰:

"惟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  第七章  可於君,不可於父,孝子弗爲也。

可於父,不可於君,君子亦弗爲也。

故君不可奪,親亦不可奪也。

詩曰:

"愷悌君子,四方爲則。

"  第八章  黃帝卽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凰,惟思其象,夙寐晨興。

乃召天老而問之曰:

"鳳象何如?

"天老對曰:

"夫鳳之象,鴻前而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啄。

戴德負仁,抱中挾義。

小音金,大音鼓。

延頸奮翼,五彩備明。

舉動八風,氣應時雨。

食有質,飲有儀。

往卽文始,來旣嘉成。

惟鳯爲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

天下有道,得鳯象之一,則鳯過。

得鳯象之二,四鳯翔之。

得鳯象之三,則鳯集之。

得鳯象之四,則鳯春秋下之。

得鳯象之五,則鳯沒身居之。

"黃帝曰:

"於戲,允哉!

朕何敢與焉!

"於是黃帝乃服黃衣,帶黃紳,戴黃冕,致齋於中宮。

鳯乃蔽日而至。

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

"皇天降祉,敢不承命!

"鳯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詩曰: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

"  第九章  魏文侯有子曰擊,次曰訴,訴少而立之以爲嗣。

封擊於中山,三年莫往來。

其傅趙蒼唐諫曰:

"父忘子,子不可忘父。

何不遣使乎?

"擊曰:

"願之,而未有所使也。

"蒼唐曰:

"臣請使。

"擊曰:

"諾。

"於是乃問君之所好與所嗜,曰:

"君好北犬,嗜晨鴈。

"遂求北犬晨鴈賫行。

蒼唐至,曰:

"北蕃中山之君,有北犬晨鴈,使蒼唐再拜獻之。

"文侯曰:

"嘻!

擊知吾好北犬,嗜晨雁也。

"則見使者。

文侯曰:

"擊無恙乎?

"蒼唐唯唯而不對。

三問而三不對。

文侯曰:

"不對何也?

"蒼唐曰:

"臣聞諸侯不名。

君旣已賜弊邑,使得小國侯,君問以名,不敢對也。

"文侯曰:

"中山之君無恙乎?

"蒼唐曰:

"今者臣之來,拜送於郊。

"文侯曰:

"中山之君長短若何矣?

"蒼唐曰:

"問諸侯,比諸侯。

諸侯之朝,則側者皆人臣,無所比之。

然則所賜衣裘幾能勝之矣。

"文侯曰:

"中山之君亦何好乎?

"對曰:

"好詩。

"文侯曰:

"於詩何好?

"曰:

"好黍離與晨風。

"文侯曰:

"黍離何哉?

"對曰: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文侯曰:

"怨乎?

"曰:

"非敢怨也,時思也。

"文侯曰:

"晨風謂何?

"對曰:

"'鷸彼晨風,鬱彼北林。

未見君子,憂心欽欽。

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此自以忘我者也。

"於是文侯大悅,曰:

"欲知其子,親其母,欲知其人,視其友,欲知其君,視其所使。

中山君不賢,惡能得賢?

"遂廢太子訴,召中山君以爲嗣。

詩曰: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

藹藹王多吉士,惟君子使,媚于天子。

"君子曰:

"夫使非直,敝車罷馬而已,亦將喻誠信,通氣志,明好惡,然後可使也。

"  第十章  子賤治單父,其民附。

孔子曰:

"告丘之所以治之者。

"對曰:

"不齊時發倉廩,振困窮,補不足。

"孔子曰:

"是小人附耳,未也。

"對曰:

"賞有能,招賢才,退不肖。

"孔子曰:

"是士附耳,未也。

"對曰:

"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師者一人。

"孔子曰:

"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

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

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

所師者一人,足以慮無失策,舉無敗功矣。

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務來賢人。

夫舉賢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

惜乎不齊之所爲者小也。

爲之大功,乃與堯舜參矣。

"詩曰: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子賤其似之矣。

  第十一章  度地圖居以立國,崇恩溥利以懷衆,明好惡以正法度,率民力稼,學校庠序以立教,事老養孤以化民,升賢賞功以觀善,懲奸絀失以醜惡,講御習射以防患,禁奸止邪以除害,接賢連友以廣智,宗親族附以益强。

詩曰:

"愷悌君子。

"  第十二章  齊景公使使於楚,楚王與之上九重之臺,顧使者曰:

"齊亦有臺若此者乎?

"使者曰:

"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猶以謂爲之者勞,居之者泰。

吾君惡有臺若此者乎?

"於是楚王蓋悒如也。

使者不可謂不辱君命、其能專對矣。

  第十三章  傳曰:

予小子使爾繼邵公之後。

受命者必以其祖命之。

孔子爲魯司寇,命之曰:

"宋公之子弗甫何孫,魯孔丘,命爾爲司寇。

"孔子曰:

"弗甫敦及厥辟,將不堪。

"公曰:

"不妄。

"傳曰:

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

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謂之九錫也。

詩曰:

"釐爾圭瓚,秬鬯一卣。

"  第十四章  齊景公謂子貢曰:

"先生何師?

"對曰:

"魯仲尼。

"曰:

"仲尼賢乎?

"曰:

"聖人也,豈直賢哉!

"景公嘻然而笑曰:

"其聖何如?

"子貢曰:

"不知也。

"景公悖然作色曰:

"始言聖人,今言不知,何也?

"子貢曰:

"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

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

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

"景公曰:

"先生之譽,得無太甚乎?

"子貢曰:

"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

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亦明矣。

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杷泰山,無損亦明矣。

"景公曰:

"善!

豈其然?

善!

豈其然?

"詩曰:

"民民翼翼,不測不克。

"  第十五章  一穀不升謂之〈食兼〉,二穀不升謂之飢,三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荒,五穀不升謂之大侵。

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臺榭不飾,道路不除,百官補而不制,鬼神禱而不祠,此大侵之禮也。

詩曰:

"我居御卒荒。

"此之謂也。

  第十六章  古者天子爲諸侯受封,謂之采地,百里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諸侯以十五里。

其後子孫雖有罪而絀,其采地不絀,使子孫賢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君。

此之謂興滅國繼絕世也。

書曰:

"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

"  第十七章  梁山崩,晉君召大夫伯宗。

道逢輦者,以其輦服其道。

伯宗使其右下,欲鞭之。

輦者曰:

"君趨道豈不遠矣,不如捷而行。

"伯宗喜,問其居,曰:

"絳人也。

"伯宗曰:

"子亦有聞乎?

"曰:

"梁山崩,壅河,顧三日不流,是以召子。

"伯宗曰:

"如之何?

"曰:

"天有山,天崩之。

天有河,天壅之。

伯宗將如之何?

"伯宗私問之,曰:

"君其率羣臣素服而哭之,旣而祠焉,河斯流矣。

"伯宗問其姓名,弗告。

伯宗到,君問伯宗,以其言對。

於是君素服率羣臣而哭之,旣而祠焉,河斯流矣。

君問伯宗何以知之,伯宗不言受輦者,詐以自知。

孔子聞之,曰:

"伯宗其無後,攘人之善。

"詩曰: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

"又曰:

"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  第十八章  晉平公使范昭觀齊國之政。

景公錫之宴。

晏子在前。

范昭趨曰:

"願君之倅樽以爲壽。

"景公顧左右曰:

"酌寡人樽,獻之客。

"范昭已飲,晏子曰:

"徹去樽。

"范昭不說,起舞,顧太師曰:

"子爲我奏成周之樂,吾爲子舞之。

"太師對曰:

"盲臣不習。

"范昭起出門。

景公謂晏子曰:

"夫晉,天下大國也,使范昭來觀齊國之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

"晏子曰:

"范昭之爲人也,非陋而不知禮也,是欲試吾君臣,嬰故不從。

"於是景公召太師而問之曰:

"范昭使子奏成周之樂,何故不調?

"對如晏子。

於是范昭歸報平公曰:

"齊未可幷也。

吾試其君,晏子知之。

吾犯其樂,太師知之。

"孔子聞之曰:

"善乎晏子,不出俎豆之間,折衝千里之外。

"詩曰:

"實右序有周,薄言振之,莫不震叠。

"  第十九章  三公者何?

曰司馬,司空,司徒也。

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

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司馬。

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穀不植,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

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下怨其上,則責之司徒。

故三公典其職,憂其分,舉其辯,明其德,此三公之任也。

詩曰: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又曰:

"明照有周,式序在位。

"言各稱職也。

  第二十章  夫賢君之治也,溫良而和,寬容而愛,刑清而省,喜賞而惡罰。

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

不奪民力,役不踰時,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無凍餒,食無腐敗。

士不造無用,雕文不粥于肆。

斧斤以時入山林。

國無佚士,皆用於世。

黎庶歡樂衍盈。

方外遠人歸義,重譯執贄。

故得風雨不烈。

小雅曰:

"有弇淒淒,興雲祁祁。

"以是知太平無飄風景雨明矣。

  第二十一章  昨日何生?

今日何成?

必念歸厚,必念治生。

日慎一日,完如金城。

詩曰:

"我日斯邁,而月斯征。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第二十二章  官怠於有成,病加於小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

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易曰:

"小狐汔濟,濡其尾。

"詩曰: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第二十三章  孔子燕居,子貢攝齊而前曰:

"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手竭而智罷,倦於學問,不能復進,請一休焉。

"孔子曰:

"賜也欲焉休乎?

"曰:

"賜欲休於事君。

"孔子曰:

"詩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爲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

"曰:

"賜欲休於事父母。

"孔子曰:

"詩云: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爲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

"曰:

"賜欲休於事兄弟。

"孔子曰:

"詩云: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旣翕,和樂且耽。

'爲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

"曰:

"賜欲休於畊田。

"孔子曰:

"詩云:

'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爲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

"子貢曰:

"君子亦有休乎?

"孔子曰:

"'闔棺兮乃止播兮,不知其時之易遷兮。

'此之謂君子所休也。

故而不已,闔棺乃止。

"詩曰:

"日就月將。

"言學者也。

  第二十四章  魯哀公問冉有曰:

"凡人之質而已,將必學而後爲君子乎?

"冉有對曰:

"臣聞之,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

"曰:

"何以知其然也?

""夫子路,卞之野人也。

子貢,衛之賈人也。

皆學問於孔子,遂爲天下顯士。

諸侯聞之,莫不尊敬。

卿大夫聞之,莫不親愛。

學之故也。

昔吳楚燕代,謀爲一舉而欲伐秦。

姚賈,監門之子也,爲秦往使之,遂絕其謀,止其兵。

及其反國,秦王大悅,立爲上卿。

夫百里奚,齊之乞者也,逐於齊西,無以進,自賣五羊皮,爲一軛車。

見秦繆公,立爲相,遂覇西戎。

太公望,少爲人壻,老而見去,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磻溪,文王舉而用之,封於齊。

管仲親射桓公,遂除報仇之心,立以爲相,存亡繼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此四子者,皆嘗卑賤窮辱矣,然其名聲馳於後世,豈非學問之所致乎?

由此觀之,士必學問,然後成君子。

詩曰:

'日就月將。

'"於是哀公嘻然而笑曰:

"寡人雖不敏,請奉先生之教矣。

"  第二十五章  曾子有過,曾晳引杖擊之。

仆地,有間乃蘇,起曰:

"先生得無病乎?

"魯人賢曾子,以告夫子。

夫子告門人:

"參來勿內也。

"曾子自以爲無罪,使人謝夫子。

夫子曰:

"汝不聞昔者舜爲人子乎?

小箠則待,大杖則逃。

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

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

汝非王者之民邪?

殺王者之民,其罪何如?

"詩曰:

"優哉柔哉,亦是戾矣。

"又曰:

"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  第二十六章  齊景公使人爲弓,三年乃成。

景公引弓而射,不穿一札。

景公怒,將殺弓人。

弓人之妻往見景公,曰:

"蔡人之子,弓人之妻也。

此弓者,太山之南烏號之柘,燕牛之角,荊麋之筋,河魚之膠也。

四物者,天下之練材也,不宜穿札之少如此。

且妾聞奚公之車,不能獨走,莫耶雖利,不能獨斷,必有以動之。

夫射之道,左手若拒石,右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四指如斷短杖,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蓋射之道。

"景公以其言爲儀而射之,穿七札。

蔡人之夫立出矣。

詩曰:

"好是正直。

"  第二十七章  齊有得罪於景公者,景公大怒,縛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

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

"古者明王聖主,其肢解人,不審從何肢始也?

"景公離席曰:

"縱之!

罪在寡人。

"詩曰:

"好是正直。

"  第二十八章  傳曰:

居處齊則色姝,食飲齊則氣珍,言語齊則信聽,思齊則成,志齊則盈。

五者齊,斯神居之。

詩曰:

"旣和且平,依我磬聲。

"  第二十九章  魏文侯問狐卷子曰:

"父賢足恃乎?

"對曰:

"不足。

""子賢足恃乎?

"對曰:

"不足。

""兄賢足恃乎?

"對曰:

"不足。

""弟賢足恃乎?

"對曰:

"不足。

""臣賢足恃乎?

"對曰:

"不足。

"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

"寡人問此五者於子,一一以爲不足者何也?

"對曰:

"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

子賢不過舜,而{鼓耳}瞍拘。

兄賢不過舜,而象放。

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

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

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

君欲治,從身始。

人何可恃乎?

"詩曰:

"自求伊祜。

"此之謂也。

  第三十章  湯作護。

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

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

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愛仁。

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

聞其羽聲,使人恭敬而好禮。

詩曰:

"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  第三十一章  孔子曰:

"易先同人後大有,承之以謙,不亦可乎?

"故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者,抑事而損者也。

持盈之道,抑而損之,此謙德之於行也。

順之者吉,逆之者凶。

五帝旣沒,三王旣衰,能行謙德者,其惟周公乎。

周公以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假天子之尊位七年,所執贄而師見者十人,所還質而友見者十三人,窮巷白屋之士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宮朝者千人,諫臣五人,輔臣五人,拂臣六人,戴干戈以至於封侯,異族九十七人,而同姓之士百人。

孔子曰:

"猶以爲周公爲天下黨,則以同族爲衆,而異族爲寡也。

"故德行寬容而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而守之以儉者安,位尊祿重而守之以卑者貴,人衆兵强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强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

此六者皆謙德也。

易曰:

"謙亨,君子有終吉。

"能以此終吉者,君子之道也。

貴爲天子,富有四海,而德不謙,以亡其身,桀紂是也,而況衆庶乎?

夫易有一道焉,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家國,近足以守其身者,其惟謙德乎。

詩曰:

"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  第三十二章  昔者田子方出,見老馬於道,喟然有志焉,以問於御者曰:

"此何馬也?

"御曰:

"故公家畜也,罷而不爲用,故出放之也。

"田子方曰:

"少盡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不爲也。

"束帛而贖之。

窮士聞之,知所歸心矣。

詩曰:

"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  第三十三章  齊莊公出獵,有螳蜋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

"此何蟲也?

"御曰:

"此是螳蜋也。

其爲蟲,知進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

"莊公曰:

"此爲人必爲天下勇士矣。

"於是回車避之,而勇士歸之。

詩曰:

"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  第三十四章  魏文侯問李克曰:

"人有惡乎?

"李克曰:

"有。

夫貴者則賤者惡之,富者則貧者惡之,智者則愚者惡之。

"文侯曰:

"善。

行此三者,使人勿惡,亦可乎?

"李克曰:

"可。

臣聞貴而下賤,則衆弗惡也。

富而分貧,則窮士弗惡也。

智而教愚,則童蒙者弗惡也。

"文侯曰:

"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

寡人雖不敏,請守斯語矣。

"詩曰:

"不遑啓處。

"  第三十五章  有鳥於此,架巢於葭葦之顛,天喟然而風,則葭折而巢壞,何也?

其所託者弱也。

稷蜂不攻,而社鼠不薰,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託者善也。

故聖人求賢者以自輔,夫吞舟之魚大矣,蕩而失水,則爲螻蟻所制,失其輔也。

故詩曰:

"不明爾德,以無陪無側。

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