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性脑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97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肝性脑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儿肝性脑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儿肝性脑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儿肝性脑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儿肝性脑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儿肝性脑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儿肝性脑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肝性脑病.docx

《小儿肝性脑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肝性脑病.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肝性脑病.docx

小儿肝性脑病

小儿肝性脑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肝脏病变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可促使病儿发生昏迷,这些因素是:

  1、出血:

  最常见为消化道大出血,因肝硬化时侧支循环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很易导致肝性脑病。

  2、感染:

  严重肝病合并感染时健康搜索,因病原体及其毒素损害肝脏,加重肝细胞坏死和功能障碍,又因代谢增强,使机体内源性氨生成增多鶒。

  3、血pH改变和低钾血症:

  当血pH增高时,血氨增多,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

低血钾时易发生碱中毒,增加氨的毒性。

  故呕吐、腹泻,使用利尿药或激素等,有排钾作用的药物均能促发肝性脑病呼吸过度的呼吸性碱中毒也加重氨中毒。

  4、药物:

  由于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许多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氯丙嗪利尿酸钠、氯化铝等都易诱发肝性昏迷。

  5、大量放腹水:

  肝硬化有腹水时,大量腹腔穿刺经放腹水,使腹腔内压骤然降低,门脉血管扩张流回肝脏的血液减少,导致肝脏缺血,促发肝性脑病。

  二、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经临床与实验研究初步认为是由于肝细胞发生广泛变性坏死导致一系列代谢方面的病理生化过程,其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积聚体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严重抑制。

  1、血氨升高肝衰竭时,鸟氨酸循环发生障碍,肝脏不能正常合成尿素,致使氨在血中浓度增高。

  2、γ-氨基丁酸增高:

  γ-氨基丁酸(GABA)是脑的抑制性递质,死于肝性脑病患者的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受体增加3.Na+-K+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受抑制对暴发性肝衰竭病人的研究发现存在Na+、K+和水分异常移动现象,即Na+进入细胞内,K+从细胞内移出。

  这些变化是由于患者血清中存在抑制Na+-K+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物质,脑组织对此酶活性极为敏感,酶活性仅轻微降低即可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当脑组织中Na+进入细胞内的同时水分随之进入,脑细胞肿胀,表现为脑水肿。

  3、氨基酸代谢异常:

  肝硬化病人支链氨基酸浓度降低因而急、慢性肝病患者体内正常支链氨基酸(支)与芳香族氨基酸(芳)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使支/芳的摩尔比值由正常的3~4降至1~1.5以下。

支链氨基酸能抑制芳香族氨基酸向脑内转运,前者减少则后者进入脑内增多,造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4、假性神经介质:

  肝衰竭患者肝内酶系统受损不能解毒,这些胺类进入脑内经β-羟化酶作用,分别形成苯乙醇胺和β-羟酪胺,二者具有与儿茶酚胺类相似的结构,可与之争夺受体,但二者为假性介质,在脑内异常增多并不能传导神经冲动,因而干扰脑干网状结构的正常活动,抑制脑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临床曾用左旋多巴治疗肝性脑病,当患者脑内含量超过假性神经介质时可恢复正常的神经传递活动,对神志恢复有一定效果,但左旋多巴治疗对肝脏又有损害。

  5、短链脂肪酸增多:

  短链脂肪酸能诱发肝性昏迷,肝性脑病患者血和脑脊液中短链脂肪酸增多。

  短链脂肪酸能干扰脑细胞代谢和神经传导,与肝性脑病发生有关鶒。

总之主要因肝功能衰竭蛋白质氨基酸、糖及脂肪等物质代谢障碍产生的毒性物质聚积体内;

  以及肝脏对毒性物质的解毒作用减低等因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抑制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发生脑病征象。

  肝功能异常和凝血象异常往往只反映肝细胞的功能状态,不说明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障碍可促进和加重肝性脑病。

血尿素氮进行性增高预示将发生肾功能衰竭。

血氨升高在儿童中可见,其浓度与昏迷深度不成比例。

有条件时可测血氨浓度,有助于指导治疗。

 

【症状】

 

  一、临床表现:

  根据肝脏原发病不同,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出现和发展速度快慢不等。

  1、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早期有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婴儿常表现睡眠紊乱,白天困倦入睡,夜间兴奋玩耍,无故哭闹喊叫、萎靡不振、躁动不安,以及半昏迷、昏迷等。

  早期神经系统体征有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

有时有“做鬼脸”样不随意运动,非持续性肌痉挛,踝阵挛阳性,出现扑翼样震颤,有时出现握持和吸吮等先天性反射。

  2、急性重症肝炎:

  肝损害随着病情进行性加重,肝脏缩小,变薄、质地变软,标志着肝实质大块坏死。

同时黄疸明显加重,总胆红素平均每天上升17.1mol/L以上。

  慢性肝病肝可增大,质地硬,晚期肝萎缩,体检边缘不易触及。

能嗅出略带甜味的霉臭味称肝臭,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3、出血:

  较常见的为皮肤、黏膜和眼结膜的出血点、紫癜、瘀斑、注射部位皮肤渗血、轻重不等的鼻出血,偶见咯血及血尿等。

  4、脑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持续超过2.0kPa。

可出现颅内压增高三大主征:

头痛、呕吐、视盘水肿。

  5、肝肾综合征:

  逐渐或突然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肾功能衰竭症状。

 

【饮食保健】

 

  暂无相关资料。

 

【护理】

 

  预后:

  发生本症即预示肝病严重和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有诱因及肝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可以完全清醒而不留有后遗症,但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很高。

 

【治疗】

 

  一、预防:

  1、定期体检: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凡患有慢性肝病的患儿都应坚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竭至终末期。

不论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如何,都要时刻避免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

一旦出现行为失常,精神异常及神志改变就应送院进行详细检查、尽早处理。

  2、做好随访:

  防止病情恶化。

  3、预防感染:

  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各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等等。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检查】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生化学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胆红素总值常在171mol/L(10mg/dl)以上,每天增长17.1mol/L(1mg/dl)或更多,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血清转氨酶值在早期增高,随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反而降低,呈现胆酶分离现象。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减小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2、血浆蛋白:

  血浆白蛋白值常降低,球蛋白常增高,白球蛋白比例缩小或倒置。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血氨的高低与昏迷程度不成正比,血尿素氮升高预示肾功能衰竭。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可加重肝性脑病。

  4、血氨基酸测定:

  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摩尔比值为3~4,重症肝炎者降至1~1.5以下。

游离色氨酸明显增高,对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二、凝血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在早期就可明显延长,如伴血小板计数减少,应考虑DIC,进一步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等。

  三、病因学检查:

  可检测血清病毒性肝炎相关抗原或抗体,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探针杂交等确定病原。

对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者应多次进行血培养等检查。

  四、肝活体组织检查: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有广泛严重坏死者预后不佳;细胞肿胀型者预后较好。

  五、检测甲胎蛋白:

  如为阳性,提示有肝细胞再生。

  六、腰椎穿刺:

  取得脑脊液送化验检查,同时测压,对确定病因及脑脊液压力有一定意义。

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者,忌行腰穿。

  七、超声检查:

  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门静脉周围发现有侧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个征象。

正常情况下可见到呼吸对门静脉血流有调节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门静脉高压。

  八、食管X线钡剂造影:

  食管X线钡剂造影检查能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

头颅X线摄片、脑室造影等可助颅内高压病变的诊断。

  九、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

对无症状或处于稳定期的患儿亦可行胃镜检查以便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及选择预防性硬化治疗的时机。

  十、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当门静脉血栓形成时,门静脉不能充盈。

在伴有海绵状血管瘤样变异的病人,于闭塞的门静脉周围可见有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形成。

  十一、脑电图检查:

  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即表现出异常的现象。

  十二、其他:

  应做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脑CT及磁共振检查等检查。

 

【鉴别】

 

  有些病儿的原发肝病比较隐匿,长期未被发现,如肝豆状核变性,有时先出现精神异常,易误认为精神病,须认真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还应与低钠综合征和器质性精神病等鉴别。

  一、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

  又称威尔逊氏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二、低钠血症:

  又称低钠综合征、低盐综合征(lowsaltsyndrome)等。

是一种较严重的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主要是因体内钠不足或体内水分过多,造成缺钠性或稀释性低钠。

同时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产生稀释性低钠血症有关。

临床表现:

  1、细胞外液容量减少:

  表现循环不良、休克,如面色苍白发灰、皮肤花纹、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少尿等,曾有报道因患肾病综合征,长期忌盐再加上合并感染,引起低钠血症而死亡。

  2、释放ADH增加:

  使水分在体内潴留,或补低张液过多,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减低→细胞内水肿→脑细胞水肿→颅内高血压;如精神萎靡或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两眼凝视,重则惊厥、昏迷,严重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神经、肌肉应激性低下:

  表现为四肢肌张力低下、膝反射减退、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等。

 

【并发症】

 

  常并发腹泻、黄疸、出血,出血量多导致休克,颅内出血和严重出血常造成死亡。

肾脏受累可并发肝肾综合征,出现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

可出现心律不齐。

80%患儿并发脑水肿,重者可并发脑疝造成死亡。

  一、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syndrome,HRS):

  是指在严重肝病时发生的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functionalacuterenalfailure,FARF),临床上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HRS是一种严重肝病伴有的特异性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最大的特点是这种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功能性,一般认为此种FARF在病理学方面无急性肾小管坏死或其他明显的形态学异常。

  二、氮质血症:

  只要血中的尿素氮、非蛋白氮或肌酐超出正常范围,均可称为氮质血症。

各种肾脏病迁延不愈,晚期可发生肾功能损害,这样血中氮质排泄障碍,遂蓄积于血液中,这是肾衰的结果。

  三、脑疝:

  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

颅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