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703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docx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春9117《社会心理学》作业标准答案

窗体顶端

1、上班的时候做自己的工作,突然间领导来视察,平时做的挺好的工作这时候也做不好了,这是出现了()。

1.社会抑制  

2.强势反应强化

3.社会促进

4.社会惰化

2、在专制的体制的决策中除了群体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的因素在内。

1.民意

2.利益

3.金钱

4.权力  

3、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体现了沟通的()。

1.防御性  

2.协调性

3.差异性

4.整合性

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当中它最核心的那个部分是()。

1.超我

2.本我  

3.本能

4.自我

5、试作弊的人强调环境的压力而开始没有作弊的人强调自己的道德水平,这就是一种()归因。

1.A.防御式  

2.理性

3.逻辑式

4.个人

6、自我的作用是()。

1.F.引导本我做社会不允许的事

2.阻止本我发泄

3.引导按照社会允许的方式发泄  

4.代替本我发泄

7、模仿的意义主要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具有一定的适应作用和()。

1.促使行为泛化

2.促进群体形成  

3.增加个体技能

4.培养个体认知

8、三个和尚没水吃可以反映心理学中()的现象。

1.劣势反应强化

2.社会抑制

3.社会惰性  

4.社会促进

9、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医生应该救死扶伤,军人应该绝对服从命令属于(               )。

1.D.领悟角色

2.规定性角色

3.实践角色

4.理想角色  

10、心理学研究通常是解释()之间的关系。

1.C.无关变量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  

11、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强调的是()。

1.群体效应

2.群体帮助

3.群体思维  

4.群体力量

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

1.朋友  

2.外交官

3.法官

4.警察

13、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

1.个体内心  

2.权威的命令

3.他人的要求

4.外界的规范

14、符号互动是来自于()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心理学

2.社会学  

3.物理学

4.生物学

15、头脑风暴分为个人头脑风暴和()。

1.小组头脑风暴

2.群体头脑风暴  

3.组织头脑风暴

4.他人头脑风暴

判断题

16、NBA的比赛当中身体的、肢体的冲突的行为是攻击性行为。

1.A.√

2.B.×  

17、卖花的小女孩向愉悦的情侣推销花成功的几率要大于正在吵架的情侣,这是因为利他行为受心境的影响。

1.A.√  

2.B.×

18、强关系可以提供一个信息桥梁的作用,对于找工作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

()

1.A.√

2.B.×  

19、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各种各样的潜能,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但是不会利用这样一个潜能来自我实现。

1.A.√

2.B.×  

20、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是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广有相互连带关系。

1.A.√  

2.B.×

21、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

1.A.√  

2.B.×

22、班杜拉的研究只谈行为,不谈人的内在认知的。

()

1.A.√

2.B.×  

23、广告对人的影响其实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

1.A.√  

2.B.×

24、越是崇拜权威、越是觉得要加强制度用严厉的方式来去惩罚那些不遵守规范不遵守规则的人。

1.A.√  

2.B.×

25、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有了挫折感就一定会去犯罪。

1.A.√

2.B.×  

主观题

26、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

27、图式

参考答案:

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

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28、群体凝聚力

参考答案:

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

29、群体极化

参考答案: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倾向于是群体成员的处世观点得到加强。

30、镜像自我

参考答案:

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31、侵犯行为

参考答案: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32、首因效应

参考答案: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33、去个性化

参考答案:

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了通常的个性感。

这通常是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

34、印象管理

参考答案: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35、群体压力

参考答案:

群体压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约束力,它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程度,影响着群体效力的发挥。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压力形成的。

36、社会抑制

参考答案:

指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37、归因

参考答案:

归因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38、利他行为

参考答案:

利他行为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39、冒险性迁移

参考答案:

冒险性转移指原来倾向于谨慎行事的个体集合成群体后,倾向于冒险的现象

40、社会促进

参考答案:

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41、群体决策

参考答案: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

42、从众 

参考答案: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43、人际沟通

参考答案:

人际沟通简称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44、为什么在场他人的数量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参考答案:

旁观者的数量越多越有苦恼每人出来帮助的原因有二,责任分散和集体冷漠。

责任分散指当发生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多人在场,帮助的责任就会被扩散到每一个人身上,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被减小,从而使人更不可能提供帮助。

集体冷漠指由于在场人数众多,旁观者责任减少,甚至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产生“即使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想法。

45、群体决策通常有哪些好处?

参考答案:

a可以减少偏见。

b可以满足成员的自尊心并增强责任感,提高决策效率。

c可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沟通,改善群体内人际关系,增进了解和信任,有助于群体目标的达到和完成。

d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比个人决策效果好,准确性高。

从整体效果而言,多步骤问题的解决群体决策效果常高于个人决策,;在具体情况下,决策效果将依赖于任务的性质,群体成员的品质,某些人的才能甚至时间等因素。

46、为什么在群体活动条件下会产生去个性化效应?

参考答案:

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群体成员身份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2)责任分散。

津巴多认为一个人单独活动,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人和群体其他成员共同活动,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3)自我意识下降也是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迪恩纳认为引发去个性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

但是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

人们大多数的去个性化行为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丧失而引起的。

47、社会化的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它主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2、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例如,学校里进行的教育。

3、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等。

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

如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如在移民家庭里。

5、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如生活在新兵训练所、军舰、监狱、精神病院和传统的寄宿学校等机构里的

48、什么是态度?

态度转变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说服宣传法。

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体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发生态度转变的方法。

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宣传方式。

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

2.活动参与法。

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态度,

3.群体影响法。

通过群体的规范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

49、什么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会出现冒险性迁移现象?

参考答案:

a责任扩散论认为群体比个体更容易做出冒险决定是因为决定的责任被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个体不必承担错误决定的全部责任,所以群体比个体更大胆。

b文化价值论认为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推崇的行为模式将影响人们是倾向于冒险还是谨慎行事。

c领导者影响论说明富有冒险精神的领导人将对其成员产生极大的影响,使群体行为倾向于冒险但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为保守时,群体决策结果将倾向于更加保守;最初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结果将导致群体决策更加冒险,此谓之群体极化。

5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1)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

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

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51、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小群体沟通网络的形态及其在沟通活动中产生的效果

参考答案:

巴拉维的沟通网络,指一个小群体里成员之间较固定的沟通模式。

后来莱维特以五人小群体为研究对象,发现沟通网络有四种形态:

Y型沟通、链型沟通、圆型沟通和轮型沟通。

后有学者在莱维特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全通道型。

效果:

a从信息传递速度来看,轴型沟通最快,原型沟通其次,而链型沟通最慢。

b在轮型沟通中,居中心位置者是该小群体的核心人物或领导者。

c在Y型沟通中,中心位置是一,外界信息都必须经它才能到达,高层沟通者的信息也需经它才能传递给下面,因而这一特殊位置的人在某一组织中可能具有秘书身份。

52、论述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

以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参考答案:

理论解释:

1)本能论

    ●洛伦兹认为动物侵犯行为有两种,掠食行为(目的是果腹),争斗行为

    ●洛伦兹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

洛伦兹还用本能论解释人类侵犯行为,从而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2)社会学习论

    ●贝克威兹认为人类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学习在人的攻击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就人类而言,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

    ●这种学习出现的第一种作用机制是强化

    ●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式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

  3)挫折——侵犯论

    ●米勒:

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其他后果

    ●博克威茨:

小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愤怒引发了侵犯。

    ●武器效应:

武器增加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途径:

1)宣泄2)报复与惩罚3)提供非攻击性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 

6)避免去个性化7)社交技能训练8)习得性抑制9)置换和寻找替罪羊10)创造良好环境11)培养成熟的个性

53、论述习得性的无助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如何防治?

参考答案:

(1)习得的无望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动机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第二个问题是认知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第三个情绪上的,习得的无望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2)三个归因维度是重要的,即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普遍—不普遍。

内在的归因会导致自尊的更大伤害,普遍的归因会产生更广泛的抑郁,稳定的归因会产生更长期的抑郁。

这样,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相结合会产生最深远的抑郁症。

(3)归因治疗法。

利用认知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

第一,可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估价。

第二,改变认知指向性。

第三,能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对可控的期望。

第四,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对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归因。

54、你认为为什么在群体活动条件下会出现社会惰化现象?

文化背景对这种现象具有怎样的影响?

应怎样消除这种不良社会影响效应呢?

参考答案:

(1)当个体结合成群体工作时,个体不再是决定群体绩效的唯一因素,其他成员的努力水平也会影响最终绩效,而个体努力工作的成果也可能被均分,个体的贡献最终被抹杀。

在付出和所得由于其他成员加入变得不确定时,社会惰化便会发生。

并且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程度越高。

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会惰化产生影响,对群体高绩效提供报酬会降低社会惰化。

(2)社会惰化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

它并不是个体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这种想象。

同时,社会惰化存在文化差异。

社会惰化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将被群体掩盖,那么在强调个人的西方社会,社会惰化的作用更可能发生。

(3)虽然社会惰化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发生。

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减少社会惰化现象:

①单独评价。

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被单独评价的。

②提高认识。

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

③控制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社会作用力越分散,社会惰化就越严重。

除了上述方法外,以群体整体成功让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加群体的凝聚力等都能有效的减少社会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55、论述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条件影响和改善人们的助人行为?

参考答案:

(1)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早期的社会化对成年以后的利他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利他者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他成年以后所做出的利他行为的重要原因。

(2)人格因素。

某些人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去帮助别人,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的规范和个人的信仰等等,都会影响他人的利他行为。

人格特征在利他行为当中只是起到某种媒介的组。

(3)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人,但女性常常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4)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积极的心境可以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

56、你如何看待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尤其是儿童侵犯行为的习得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有何种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的普及性及深入性提供了人们大量观察学习的机会。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模仿观点,人们很自然地考虑到:

电影电视节目中侵犯行为对观众、听众,尤其是青少年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家李夫指出,受到电视节目影响最大的是儿童,因为儿童的注意力比较容易被具有强烈情绪、激烈活动以及冲突的节目内容所吸引,因此较易于学习侵犯行为与侵犯态度。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侵犯行为及表现与否受到认知的影响,并且认为,人的侵犯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

57、论述从众的原因及表现类型?

参考答案:

从众的原因:

(1)信息型社会影响。

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型社会影响,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而顺应其行为。

信息型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能导致个人接受而不只是公开顺从(前者是真从众,人们真诚地相信其他人言行的正确性,因而顺应他人的行为;后者则是一种权宜从众,一个人虽然在公开场合顺应他人的行为,但私下不一定相信。

)。

当从众来源于信息影响是,人们通常在改变行为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2)规范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的需要,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

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

由规范性原因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讨厌偏离者。

从众行为的具体类型非常复杂,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1)真从众。

这种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里如一、心服口服的从众。

真从众对于一个群体的关系处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不会引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

(2)权宜从众。

在有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

(3)不从众。

不从众是从众的对立面,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被群体意见所左右,而保持自我原有选择的一种行为。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

一类是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

另一类不从众是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

这是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情况。

58、试论述凯利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可能有三种形式:

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三种判断信息:

区别性信息指行为者对不同刺激物的行为表现是否不同,不同则区别性高。

一致性信息指行为者与其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不一致则说明行为者的独特性,与其他人的一致性低。

一贯性信息指行为者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条件下的行为表现是否一向如此,如是,则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

59、论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如何利用该理论原理来解决现生活中所出现的心理失调状态

参考答案:

(1)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元素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2)认知元素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

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和不相关的关系。

(3)只有有相关关系的各种认知之间才存在矛盾的或一致的关系,才会产生协调或失调的状态。

(4)影响失调程度的条件:

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

                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

消除失调的途径有三:

第一、改变认知,使其与其他认知相一致;

第二、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第三、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解决。

60、论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1)G.霍曼斯强调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

2)提出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

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

3)分配上的公平原则,也称公平理论。

交换理论一项富有成效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

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