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374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味诗中描述的节日情景,要通过理解诗句,情境创设,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生体会不够深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均达不到。

教学方法

1.通过链接诗人背景,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情境朗读和想象,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图片导入,走进重阳节。

1.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的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吗?

(重阳节)

2.那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古代的人又会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图片:

登高,放风筝,赏菊花并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3.你感受到的重阳节是什么样的呢?

4.在重阳佳节,有亲人团聚的幸福,也有亲朋共饮的欢乐,就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

王维(板书),一位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链接背景,了解古诗意。

1.解诗题,强调“忆”“山东”的意思。

2.初读古诗,借助拼音注释,插图和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3.全班齐读。

三、想象诗境,品味思乡情。

(一)品味王维对亲人的思念情。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指名读。

(2)抓住“独、异乡、异客、倍”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2.同学们,那诗人只有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思念自己的亲人吗?

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情景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品味亲人对王维的思念情。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

3.与亲人天各一方,不能团聚,这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啊!

王维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浓浓的思亲啊!

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吧(深情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拓展诗文,丰富思乡情。

同学们,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骚客为了抒发思乡之情不惜笔墨。

在王安石的笔下,思乡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期盼,在李白的笔下,思乡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无奈和痛苦,在杜甫的笔下,思乡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寄托。

(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读)。

小结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总有一天,我们也有可能远离家乡,那时候我们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当重阳来临,我们也会用这样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位诗人(王维),会想到他的那首关于重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会这样轻轻吟诵。

(吟诵全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忆”、“独”、“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4. 阅读古代优秀诗文,了解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1.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2. 感受“忆”字包含的家人之间互相牵挂的美好情谊。

 

教学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借助朗读与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导入 

1.孩子们,我们中国有不少传统佳节。

春节里,我们放烟花爆竹,贴年画对联,王安石的元日就写出了我们的欢喜——生背《元日》。

 

2.刚刚过去不久的是清明节,我们祭祖扫墓,怀念逝去的亲人,大诗人杜牧清明节是这样写的——生背《清明》。

 

3.背得很流畅,看来学得很扎实,今天老师带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 解题,导入主线 

1.齐读课题 

2.诗题很重要,是我们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

诗题比较长,我想请同学来帮我们把停顿读出来。

 

生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 

3.停顿读的很准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读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打开书,建议大家结合注释想一想。

 

(引导学生理解“忆”、“山东”、“兄弟”) 

PPT出示“忆”造字起源,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亲人们。

) 

5.你们读懂了诗题的意思,让我们将意思记在心中,一起来再读诗题。

 

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慢慢读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三、 初读古诗 

1.诗题中的一个“忆”就写出了满满的思念,诗中又表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要求: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同桌之间互相听一听、评一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指名读,男生、女生,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预习做的不错。

 

3.除了流畅的读出来,还要带着感情读,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

 

介绍诗人:

王维,唐代诗人,少年聪慧,9岁就以文才出名。

王维15岁时离开了家乡,远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这首诗就是他17岁那年所写。

 (请班上的朗读小达人帮我来读读) 

4.通过诗人的介绍你读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画一座山山,右边写上家乡。

 

5.年少的王维身在他乡,孤独一人,又到重阳佳节,心中怎能不思念呢。

 请同学们听教师读,一边听一边感受古诗的节奏。

 

过渡:

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

我们来试一下吧,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男生读、女生读。

  

四、 走进古诗 

1.好诗要多读,每一遍说不定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让我们走进古诗去细细感受。

小小年纪的王维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已经整整两年了。

此时此刻,他会想到什么呢?

诗中有两句话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读——(教师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自己再自由轻声地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孤独和思乡之情) 

3.你是从哪几个字中读到王维的孤独的?

请用圆圈圈出来。

并说说你是怎么从这几个字中体会到王维的孤独呢?

同桌互相讨论。

 

(因为“独”指一个人、单独,突出了王维的孤独。

异乡:

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两个“异”字说出诗人在外地很孤单。

)指导书写“独”、“异” 

4.是啊!

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异乡)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

 

5.让我们再读这句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6.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们不难想象:

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尤其是在节日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于是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这千古名句中(PPT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7.这一句的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板书:

倍思亲)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

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8.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

(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9.“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

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汉字是会说话的,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春节人们都__________时,王维却只能______________。

 远在异乡,当端午节人们都________时,王维却只能______________。

 远在异乡,当中秋节人们都________时,王维却只能______________。

 …… 

10.是的,每一个传统节日,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

远在异乡的王维看到身边的人家家团圆,难免会——生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11.你们读出了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亲人们在干什么?

 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示课件) 

12.对呀,他们在登高、在插茱萸。

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出示茱萸介绍图片) 

13.长安离王维的家乡这么远,王维怎么会知道亲人们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上了茱萸呢?

他是真的看到了吗?

是真的知道了吗?

(不是,那是他在猜想) 

14.王维想到亲人们结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还剩下一枝总是分不出去。

那就是谁的?

是啊!

遍插茱萸少一人哪!

 

15.此时的王维呢,他最想做什么?

(想马上回到家人的身边,和家人团聚) 

前面四组的学生把自己当成王维,让我们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读出王维的心声吧。

 

16.如果你们就是王维的家人,在登高望远这天,插遍茱萸,却唯独少了王维,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对王维的思念、担心、多久归家。

) 

后面四组的学生把自己当成王维的亲人,读出王维亲人们的心声吧。

 

17.王维感受到了家人对他的思念,他内心应该是——(温暖的,美好的) 出示“忆”汉字构字法,表示将美好情意记录在心。

除了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和思念家乡,其实家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呢?

 

18.我们把这种牵挂放入诗句中再来读一读  

五、 诵诗歌 

1.大家读得真有感情,一个个都是诗中的小王维,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合作读一读,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你们读完一句,老师重复最后三个字,我们来试试。

 

看,我们多有默契,咱们再换过来试试看。

 

2.思念就像我们刚刚的朗读一样盘旋缠绕,就像美酒一样越酿越醇。

王维15岁离开家乡,孤身在外,让我们再次跟随王维去感受他的思乡怀亲之情: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低声地吟诵着—— 

六、 拓展 

1.不仅是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在此之前,还有三位诗人在重阳节同登玄武山,分别写了一首诗,请自由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通意思。

从诗中找到重阳节的习俗,圈出来,结合你的预习和同伴说一说重阳节的习俗。

 

2.你们都从诗中找到了哪些习俗?

你能将这句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你能结合自己的预习给大家说说这个习俗吗?

 

赏菊、登高、喝菊花酒。

(学生简述,老师补充) 

通过大家的回答,一个个都是传统文化的小小代言人,真不错。

重阳节不仅有大量的传统习俗,在现代,我们还赋予了重阳节新的内涵——敬老节、老人节。

 

七、 总结    

孩子们,传统节日的形成是我们中华文明积淀凝聚的过程。

深厚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

通过四首古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悟到到了诗人们透过古诗传达出的思乡情。

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是爱古诗、爱传统文化的好少年,让我们一起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束今天的课。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        家乡 

倍思亲       少一人 

   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

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

是的那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那关于重阳节,你了解多少呢?

(简单提问,一两个学生来回答)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吧!

2、小结:

重阳节发展演变至今,衍生出了新时代的内涵,那就是敬老(又称老人节)。

4、今天,老师把一位老爷爷请进了课堂,他呀,也特别喜欢登高赏景,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出示诗人维图片)

生:

王维。

 

(来,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古诗,读通句子

1、师:

这是一首有名的古诗,你能读好吗?

自己读一读吧,读完了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师:

我们的古诗呀都是有节奏的,划分节奏会让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的有韵律。

你能再试着带上节奏来读读吗?

(配乐,多种方式读,注意鼓励性评价语)

(二)、再读古诗,欣赏美景

1、师:

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发现你们真是读诗的高手啊!

仔细观察这幅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配乐,多种方式读,注意鼓励性评价语)

2、师: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

独:

独自一个人。

异乡:

他乡。

异客:

外地生活的人。

逢:

遇到。

倍:

加倍。

整句诗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 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

4、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

多久?

心情如何?

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

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指名读)

5、 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于是诗人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2行诗句中……齐读。

三、小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再次齐读,再一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

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诗《静夜思》,还记得吗?

咱们一起读读,来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吧!

四、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今后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做一个心怀感恩的人。

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欣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学法回顾。

(1)课件出示《元日》《清明》,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两首古诗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哪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春节和清明节)(课件第1张)

(3)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件第2张)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课件第3张)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读诗题,解题意。

(1)指名读诗题,读了诗题,你了解到了什么?

(2)农历九月初九指重阳节。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忆”想念的意思,在这里“忆”的字义是什么?

(想念)(课件第4张)

(3)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王维简介)(课件第5张)

课件出示: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他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古诗。

(课件第6-7张)

课件出示:

1.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注意理解诗意。

3.学生读诗,注意读出节奏。

四、理解诗意。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件第8-9张)

(1)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说一说两句诗的意思。

(关键词:

独,独自。

“异乡”指他乡;逢‘遇到’“佳节”指节日。

(2)体会诗情。

①抓住“独”“异”,体会诗人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

②抓住“佳节”,想象重阳节的热闹景象,与“独”“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倍”字道出了诗人在节日之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③抓住“兄弟”与“一人”的反差,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件第10-11张)

(1)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说一说两句诗的意思。

(关键词:

遥,远。

“茱萸”一种香草。

(2)体会诗情。

抓住“兄弟”与“一人”的反差,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体会主题。

(课件第12张)

五、拓展学习--读诗题,解题意。

1.指名读诗题,理解诗题。

(课件第13-14张)

2.滁州:

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西涧:

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想念)

3.韦应物简介(课件第15张)

课件出示: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六、初读古诗。

课件出示:

(课件第16-17张)

1.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注意理解诗意。

3.学生读诗,注意读出节奏。

七、理解诗意。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课件第18张)

(2)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说一说两句诗的意思。

(关键词:

幽草:

幽谷里的小草。

独怜:

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2)体会诗情。

抓住“怜”,体会诗人对滁州西涧的喜爱之情。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课件第1张)

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说一说两句诗的意思。

(关键词:

野渡:

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

指随意飘浮。

3.思考问题:

(课件第20张)

独怜是什么意思?

(独自喜欢。

这首诗那句比较出名,为什么?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体会诗的主题。

(课件第21张)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全诗表露了诗人恬静的胸怀和忧伤的情怀。

八、随堂练习。

(课件第22张)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

2.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布置作业。

(见作业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