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592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宁阳县六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40分)和第二卷(非选择题,80分)两部分。

第一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二卷答案写在答案卷上。

(第一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1—8,每小题2分,共16分)

1.选出下面加下划线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

A、……,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bó)  烟。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fū)摸着你。

C、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润(rùn)的光,烘托出一片……。

D、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sǒu)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酝酿狭隘分歧人迹罕至饥肠辘辘

B.响晴朗润宛转拈轻怕重麻木不仁

C.贮蓄澄清高邈哄堂大笑小心翼翼

D.烂漫憔悴吝啬咄咄逼人迫不急待

3.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毕竟大自然的规律是春华秋实,有了春天的繁花,才会有秋天的硕果。

B.只有物质生活充分满足后,人们才有闲情逸致郊游和消遣。

C.赤壁之战,实际上为日后的三国分立揭开了序幕,它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弱肉强食,并由此带来了一个历史新局面的著名战役。

D.每逢哈尔滨的冰雪节,冰雪大世界里的冰灯真是姿态万千,让人叫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进入北大学习,是她多年的夙愿,如今女儿替她实现了愿望。

B.秋天的泰山,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专家指出睡眠有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③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

④剥削阶级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①借喻②明喻③借代④借喻

B.①借喻②拟人③借代④借代

C.①借代②拟人③借代④借代

D.①借喻②明喻③借代④暗喻

6.填入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

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通过学习来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学习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的学习方法

B、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的学习效果

C、一个人要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D、一个人要成才,要看以后的态度

7.依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出填写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无处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们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A、盖找扫露撑散拴拽拉扣

B、盖觅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C、盖觅扫露支洒系拉牵扣

D、盖寻扫现枝撒拴扯拽罩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

B、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均出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C、《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D、《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6分)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9.对选段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0.对第①句的写作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写景物,再写人的活动。

B.由低到高,由植物到动物。

C.由整体到局部,先总写百草园的景致,再写泥墙根一带。

D.由植物到动物,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11.对选文解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景物描写动物,其中用“伏”写黄蜂的静态,用动词“窜”“喷”写叫天子斑蝥的“动态”。

B.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四件童年趣事:

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C.选段主要表现百草园有无穷的乐趣,表达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恋之情。

D.“不必说”运用排比的手法,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明了写景的详略,又写出百草园有无穷的乐趣。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8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2.对上段文字的论点归纳正确的是()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13.对第⑦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1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分三层,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

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15.选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

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好。

这样可以使行文简洁、明了。

  

B.好。

因为称呼只不过是人的代号,只要大家明白就行。

  

C.不好。

同一种称呼会使行文显得呆板。

  

D.不好。

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18题(6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7.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大丈夫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B.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下定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只能悲哀的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静”的价值。

B.“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C.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不能增长才干修养心性。

D.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宁静、淡泊、立志、学习、惜时,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六、课外诗词名著阅读,19-20题(4分)

19.下列诗文,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D.少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20.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B.《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善良、聪明、大胆,童年小女孩;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满童真的眼光观察着世界,关注着她周围的各色人等;最终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爸爸因病离世,英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C.《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经典之书。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小说。

作者通过对留学日本生活的回忆,以深切怀念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第二卷)

七、积累运用(10分)

21.原文默写。

(4分)

①水何澹澹,

②,,仁在其中矣。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

22.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使上下句构成对联。

(4分)

上句:

    ,   ;夏日炎炎,夜短昼长。

 

下句:

秋卷黄叶,金风送爽;冬飘瑞雪,新年在望。

23.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自己学过的诗词文赋,请你归纳“雁”和“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即代表了什么情景或情感)。

(2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24——26题。

(12分)

文侯与虞人期猎

汉刘向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②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④往,身自⑤罢⑥之。

魏于是乎始强⑦。

【注释】①虞人:

管理山泽的官。

②是:

这。

③焉:

哪里。

④乃:

于是,就。

⑤身自:

亲自。

⑥罢:

停止,取消。

⑦强:

强大。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4分)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②天又雨,公将焉之?

③乃往,身自罢之。

26.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了怎样的好品德?

(2分)

九、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7——30题。

(16分)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繆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

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

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

“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

”母亲说没有。

又问:

“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

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

”母亲还是说不晓得。

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

我有些发怒,向她喊:

“那你去读呀!

”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

“吃饭了!

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

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

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后重逢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

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

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

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

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

最后,他话锋一转道:

“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

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

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

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

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

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

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

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⑾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⑿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27、谈谈你对第⑤段“…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中“带子”的理解。

(4分)

28、第⑦段中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词,为什么会“泪水奔流”?

(2分)

29、“我”上大学时是怎样评价母亲的?

后来“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言行的?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分)

30、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读完文章,谈谈你对题目中“永恒”一词的理解。

(4分)

十、请将下面两个词语,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2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十一、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等。

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题目,自选题材,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贴近生活,关注内心,言之有物。

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答案卷

七、积累运用(10分)

21.原文默写。

(4分)

①②,

④,,

,,

22.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使上下句构成对联。

(4分)

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请你归纳“雁”和“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即代表了什么情景或情感)。

(2分)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24——26题。

(12分)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4分)

①②③④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②

26.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了怎样的好品德?

(2分)

九、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7——30题。

(16分)

27、谈谈你对第⑤段“…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中“带子”的理解。

(4分)

28、第⑦段中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词,为什么会“泪水奔流”?

(2分)

29、“我”上大学时是怎样评价母亲的?

后来“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言行的?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分)

30、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读完文章,你对题目“永恒的母亲”中“永恒”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4分)

十、请将下面两个词语,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2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十、写作(40分)

400

600

700

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