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82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docx

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1)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朱光潜

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研究一个浅例。

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

还不仅此。

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1)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2)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

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

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

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

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

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

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

视线移到EF两线时,所预料的果然出现。

预料而中,自然发生一种快感。

但是我们再向右看到G与H两线时,就猛觉与前不同,不但G和F的距离猛然变大,原来是像柱子的平行垂直线,现在却是两条毫无规律的线。

这是预料不中,所以引起不快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这里所谓“预料”自然不是有意的,好比深夜下楼一样,步步都踏着一步梯,就无意中预料以下都是如此,倘若猛然遇到较大的距离,或是踏到平地,才觉得这是出于意料。

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⑦懂得这两层道理,我们就可以来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了。

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说“自然美”就好比说上文六条垂直线已有三个柱子的形象一样,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

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⑧美的欣赏就如“情人眼底出西施”,不过寻常恋爱都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似这样。

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

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

(选自《谈美》第七篇,有删改)

1.根据文意,将文中附图下面的说明补充完整。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整语序并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三面下个单句组合成一个复句,使之成为第⑤段的结尾句。

(1)G与H两线被摈于整体之外。

(2)G与H两线在情感上和其他六条线不能谐和。

(3)G与H两线在物理方面和其他六条线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西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作者认为“美的欣赏”与“寻常恋爱”不同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下列对“美”的阐释,最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荀子:

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B.柳宗元: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C.休谟: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

D.狄克罗斯:

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

6.本文对“美与自然”的阐释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0分)

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注】

沈诞琦

①我必须写写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可我难以下笔。

②我入学那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不常在校园里走动了。

我是在大一的尾声才第一次见到了约翰·纳什。

大一末的某天偶尔在路上走,迎面走过来两个老人,男的高大而干枯,女的矮胖而臃肿,他们穿着正装,大约要参加什么仪式。

我认出了男人是纳什,很兴奋地推推边上同行的朋友。

他说,“早看到啦。

”我又问边上的女人是谁,“还有谁?

当然是他老婆。

”我心里又吃了一惊,这形象与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美丽妻子实在相差太大。

朋友看我怔怔的,便半是劝慰半是嘲讽,“年轻的时候大约挺漂亮的,现在老了嘛。

说起来,《美丽心灵》里讲得他们如何神仙眷侣,其实他疯了不久后她就要求离婚,直到2001年拍了电影,他们才又复婚。

”两位老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步履蹒跚,一声不吭,他们间是那么疏离,既像是陌生人的疏离,又像是熟识无睹太多年的疏离。

《美丽心灵》在我心中营造的那个关于爱的奇迹的泡沫就这么被戳破了,我只是看到一个寻常老人的卑琐晚境。

③大二春天我阴差阳错地当选了普林斯顿数学俱乐部的主席,这个俱乐部一年也就搞三次大活动:

夏天派队去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秋天组织面向高中生的普林斯顿数学竞赛、春天组织数学教授和本科学生同乐的正式聚餐。

我新官上任没几天,就要办正式聚餐,前任指点我说:

“你就在海报上写,‘想见见约翰·纳什的真身吗?

来参加数学俱乐部的聚餐吧!

’保准无数人跑过来看热闹。

”我照办了,果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报名。

④聚餐那天是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我们包下了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

赴宴的学生还一个未到,我们正在摆放器皿和食物,就看到电梯门一开,出来三个人,正是约翰·纳什还有他的妻儿。

我慌慌张张地去迎接他。

“你是发邮件的沈小姐?

”“是,是我发的邮件,我叫Lily。

”“沈小姐,你好。

约翰·康威会来吗?

我听说他会来。

”“康威教授的确回复说会来,他还说要为聚餐致辞呢。

⑤聚餐开始了,康威教授没有到。

我打电话去他家,他妻子说,“太不好意思了,他彻底把这事忘了。

”“沈小姐,约翰·康威会来吗?

聚餐已经开始半小时了。

”纳什教授又问我。

我说,不会了,他忘记了这事。

“是吗。

”纳什有些失落,于是我也有些失落,不过同学们个个欢欣万分,不少人在去拿吃食时故意从纳什身边经过,腼腆地打个招呼。

只是没有一个人,敢在纳什一家坐的一桌坐下来。

聚餐快结束了,纳什那桌剩下的七个位子仍然孤零零地空着。

他的儿子趴在桌子上,他的妻子板着脸叉着手端坐在那里,而纳什默默地极缓慢地吃着一片肉。

我看着这番景象,自责却无计可施。

⑥正在这时,一个女孩子走到纳什面前,结结巴巴地说:

“纳什教授,我能和你合影吗?

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纳什愣了愣,点点头。

她站在约翰·纳什身后,甜甜地合了影,然后拿着相机,奔向自己的朋友,笑呀嚷呀,像是做了件顶了不起的事情。

大家受了感召,纷纷站起来,走向约翰·纳什,自觉排起了队。

突然,我同桌的数学系毕业生也站了起来,他平日里总一副愤世嫉俗、据傲不羁的姿态,这时他手里竟然也有个照相机,他自嘲似地辩解:

“我在数学系混了天天被恶心的证明题虐,到头来连张纳什合影都没有,说出去不是要笑死人了?

⑦我想告诉你,那个晚春的傍晚所有男生都穿着衬衫和西裤,所有女生都穿着花裙子。

我想告诉你,数学楼是全校最高的建筑,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360度都是没有间隔的观景玻璃。

透过玻璃看出去,校园美丽如画:

卡耐基湖上荡独木舟的游人正在悠悠地往回划,研究生院的塔楼下几只大肥鹅笨头笨脑地在聊天,教堂和美术馆前还有很多人在拍照,而布莱尔拱门下晒日光浴的孩子们正收起毯子准备回家,那些遍布校园角角落落的几千只灰色和黑色的松鼠们呢,它们恐怕又在忙活着筹备寒冬的一场盛宴,或许能从这个食堂偷一只甜甜圈,从那个寝室偷一块巧克力……我们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拍照,顺便透过观景玻璃张望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而夕阳也张望着我们,大家的脸上身上都覆盖着玫瑰色的光晕。

我想告诉你,《美丽心灵》里那让人动容的授笔仪式完全是导演的杜撰,可是,那个傍晚,在数学楼顶层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教授合影或谈话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结结巴巴、推三搡四,难道不比那个子虚乌有的授笔仪式更让人感慨?

“纳什教授,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⑧纳什教授已经从疯癫康复了;或者说,自诺贝尔奖和《美丽心灵》后,不再有人觉得他的不正常是件非纠正不可的事情。

而他还是孤独的,学生们不敢和他讲话,更别提和他一桌吃饭。

但是,那个晚春时节为纳什排起的长长队伍,还有诸多类似于这样的温暖的轶事,大概就足够支撑着他保持淡泊平和,度过自己的晚年。

……

⑨上周二,约翰·纳什教授在我所选的博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

“我想讲讲纳什均衡的历史。

”四十分钟里,他一直在讲他所写的几篇论文,太深奥了,恐怕学生中没一个能听懂。

可是这不妨碍整个教室坐满了听众,不但有选这门课的学生,还有旁听者闻讯而来。

[注]约翰·纳什,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大师。

他提出的纳什均衡理论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传记被改成电影《美丽心灵》。

2015年5月24日,约翰·纳什夫妇遭遇车祸逝世。

7.第②段中作者写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情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8.对本文④⑤两段的描写,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纳什一家的最早赴宴表现出纳什的严谨性格,也隐约反映出他日常生活的寂寞。

B.纳什反复询问康威教授是否会来,显示出他对同事的关心以及对康威教授的重视。

C.写康威教授的失约是从侧面来表现纳什对聚会的重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失落。

D.作者用一组动作描写表现其儿子的百无聊赖、妻子的恼怒以及纳什的落寞凄凉。

E.餐桌场景呼应了上文,进一步表现了纳什的凄凉晚境并为下文的拍照场面蓄势。

9.辨析文中两次出现的“纳什教授……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⑦段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校园美景图,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全文,简析作者“难以下笔”写约翰·纳什的原因。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邂逅霍金》中葛剑雄否掉了自己想给霍金拍照的念头,而本文作者却肯定了一群年轻人与纳什合影的行为。

两者是否矛盾?

说说你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问焉。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哉?

(范仲淹《岳阳楼记》)

(5)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6)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8)夜静云帆月影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挚《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次韵孔宪蓬莱阁【1】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2】,杭州东向亦楼台【3】。

【注释】【1】次韵,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

诗人的赵姓友人登蓬莱阁时,有诗赠赵抃,此诗为赵抃所作的和诗。

孔宪:

一说指孔宗翰,一说指孔延之。

宪:

官名的简称。

蓬莱阁: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在山东省蓬莱市北丹崖山上。

【2】望海:

此处实指望钱塘江潮。

【3】楼台:

指望海楼。

14.“山巅危构傍蓬莱”是倒装语序,这句诗的正常语序是。

(1分)

15.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快哉”表现了水阁临风的快感,为全诗奠定基调。

B.“两潮来”描写了晨昏两次起潮时大海的动荡不息。

C.“逾觉”直接抒情,表达诗人临海观潮的心境感受。

D.“忆我”由对方转而联想到自己,“忆”字引人回味。

16.从结构角度,赏析本诗颈联的妙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

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

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

光武感其言而止。

东坡曰:

“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

”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

“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以故不发丧。

郦商见食其曰:

“诚如此,天下危矣。

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

”食其入言之,乃发丧。

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

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

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

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

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识者始知其然____________

(2)非尽族是____________

(3)比闻帝崩____________(4)商子寄绐之出游____________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B.

(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C.

(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D.

(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19.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表达)(2分)

21.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

日来用力何似?

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

(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

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

(2)之论: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

”及长沙(3)所述:

“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

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