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5004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7单元讲稿17页word文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分析稿

一、“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简单的购物。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分两段安排:

1.认识1元及面值小于1元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1元以内的简单购物(P68~70);

2.认识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超过1元的简单购物(P71~73)。

另外安排一次实践活动“小小商店”(P74~75)。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是学习人民币的单位、进率以及换币和购物时的计算。

(一)教学建议:

1.以购物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教材首先呈现购物的场面,引出对人民币的认识,然后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进率。

在练习中联系物价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不仅认了钱,还认识了它所标志的实际价值,在购物活动中学习人民币的加、减计算,最后安排实践活动进行模拟购物或实际购物。

这样安排能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作用,逐步学会解决现实的购物问题。

这说明教材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再认识其他人民币。

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有利于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容易建立元、角、分的进率的概念,教材从“买1元钱的笔记本付10角可以吗”的讨论引入人民币的进率,并以换算图示表示出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安排伍角币、贰角币与1元币的换币活动,加深对元与角之间进率的认识。

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突出认识人民币中的数学知识,即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

3.在认币活动中既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突出重点。

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有的曾有过独自购物的经历,但也可能有学生没有接触过人民币,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认币情况。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人民币,教师也可准备一些人民币,让学生分组活动,指认人民币。

在交流时重点应放在了解人民币的币值,认识大写的壹、贰、伍、拾、佰和繁体字圆,当然也要认识币面上用阿拉伯数字写的1元、1角、2角、5角等。

至于人民币的颜色、形状、图案、印制日期等不要作为教学内容,学生提出了就让他说说,没提到不要往上面引导,鉴定真假人民币显然不是一年级学生的工作职责。

还有的把人民币上的盲点也教给学生,这更是多此一举,因为教师如果不看资料也未必了解。

数学课上的认识人民币重点是学习人民币的单位、进率以及换币和购物时的计算,要突出数学内容。

4.要利用练习题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分析和推理能力。

如P70③、⑤,让学生从给出的人民币中拿出5角或付出8角,拿法、付法是多样的,题目极具开放性,要让学生思考出尽量多的组合,并通过交流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

不能只图课堂上热闹,过多地安排排队购物,而把这些题目弃之不用。

P72⑤需要想像,P73⑥⑦⑧题也都具有开放性,也是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都应认真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以发展思维能力。

5.要认真组织实践活动。

P74~75“小小商店”属于综合型的实践活动,前半部分是情境问题型,让学生面对提供的情境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活动提供经验支持。

后半部分属于动手操作型,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的或模拟的购物活动。

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经济状况安排活动,可以从商店批发一些便宜的文具,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购买活动,或让学生自带玩具标出价格在教室里买卖,也可以发些写有币值的纸片模拟购物。

在活动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守秩序,准确计算,正确付币、找币,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说说买东西的经过,也就是让学生反思购物过程,积累购物经验。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

本单元教材的的主要情境是第一例题的两幅情境图。

首先通过观察三个小朋友走进商店购物的情境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心理需要。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经验,认识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币。

第二幅情境图是三个小朋友在商店购物的情境图,讨论买笔记本时遇到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想到付币的方法,而不再出现知识讲授式的教学。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一)对例题的选用建议

本单元共有3个例题。

第一个例题的教学通过购物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购物的经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和第三个例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直接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交流等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例题安排有层次,有一定的价值。

(二)对练习的选用建议

两课时的想想做做的安排有一定的层次性。

使学生在任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P70③、⑤,让学生从给出的人民币中拿出5角或付出8角,拿法、付法是多样的,题目极具开放性,要让学生思考出尽量多的组合,并通过交流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

不能只图课堂上热闹,过多地安排排队购物,而把这些题目弃之不用。

P72⑤需要想像,P73⑥⑦⑧题也都具有开放性,也是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都应认真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以发展思维能力。

(三)对课外作业选用的建议

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册和补充习题上的题目不错,我们基本上用足这些课外作业。

练习册上46页换币和第5题要多练习。

另外要布置一些课外购物的实践活动。

五、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3课时

六、单元教学资源推荐

小学数学专业网上有教案、课件shuxueweb,com

小学课堂网有全册教案xxkt

中国小学名师网《认识人民币》视频xxms

七、典型课例评析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评析

江苏海安南莫小学(226681)范强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的认识,认识人民币。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堂上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请学生回答)

师:

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教师边看边问:

在什么地方?

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

“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

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小结:

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

(板书:

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我叫聪聪。

我叫明明。

嗨!

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

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二、新授:

1、认识人民币。

师: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

以10元为例。

①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问:

这是多少钱?

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

对!

看人民币上的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②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问:

这是多少钱?

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

对!

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区别:

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图案、大些颜色……)

④联系实际:

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

①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

你是怎样认识的?

②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③课件同时出现5角的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④课件出示背面,问背面是什么?

(国徽)

小结:

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损坏它。

2、随意点几张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版、旧版),100元(新版、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

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

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们想办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

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

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

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把钱推到左上角,把书翻到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

小结:

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就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

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播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

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

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

“明明,明明,你到哪里去?

”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

“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

“你拿这么多一角钱,丢了多可惜呀)“那么怎么办呢?

谁来帮帮我?

请学生回答。

明明:

“谢谢你!

现在我知道了。

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

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

八、单元检测安排及使用提示

1.测试卷中有的题目我们也要把它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2.试卷上的第一题第7题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分析稿

八、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的笔算。

教材分四段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P76~79),

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P80~84),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P85~88),

4.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P89~92)

最后安排了单元复习(P93~95)和实践活动“假日小队”(P96~97)。

九、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理解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理,并能进行正确计算;正确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建议:

 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1)加减计算分别教学,交叉安排。

四段内容都是单独安排的,是因为每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进位原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退位原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竖式中的进位处理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竖式中的退位处理方法,由于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中,所以都单独安排。

纵着看,加减法的口算分别成为加、减法笔算的算理基础。

横着看,先教学加法口算与减法口算,便于两种算法的比较和沟通,后教学加法笔算和减法笔算,也便于进行这两种算法的比较和沟通。

(2)每一段都按照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两次加法计算都是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24+6,34+16),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24+9,65+28),两次减法计算都是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个数(30-8,50-26),再教学非整十数减一个数(33-8,43-27)。

其好处是先集中精力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的问题,减法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10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后,就可以把学习到的方法迁移去解决稍难些的问题。

这样安排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索活动,便教利学。

2.有针对性地探索口算方法,并利用题组练习引导算法优化。

P76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

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

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

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

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

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P77②,在学生算出4+8=12后,算34+8,学生就会利用4+8=12,直接算出30+12=42,同样地也会利用4+8=12进行下面两题的计算。

在掌握这种算法后,要坚持用这种算法进行口算,并提高计算的速度。

这种口算是要达到熟练程度的,否则今后的多位数乘法就无法进行。

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也要这样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探索,围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展开探索活动,找到各自不同的算法,然后利用题组练习,引导学生对算法优化,为下边的笔算打好基础。

3.笔算教学要在自主探索悟透算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竖式中的进位和退位处理方法,并附带解决计算顺序问题,完善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P85例题进位加先教学34+16,仍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明白个位上相加满10应向十位进一的道理,然后重点研究在竖式中满10进一怎样处理,即个位上怎样写,十位上怎样表示,并要强调在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漏掉加进上来的1。

再教学65+28,让学生尝试计算,由于学生有了口算和上面笔算竖式的写法的基础,学生自己完成计算难度不大。

由于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时,学生感受不到从十位加起与从个位加起孰优孰劣,所以那时教师虽然提倡从个位算起,不少学生会不以为然,仍从十位加起。

学过进位加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例如65+28,先加十位上的数好些,还是先加个位上的数好些,你们可以试一试,讨论一下,使学生感到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既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

这些结论不要求学生死记,但应该明白,并照此计算,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也应让学生在通过学具操作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竖式中的退位处理方法,示范退位点的写法,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减时先减去退去的1。

也要让学生讨论从十位减起好还是从个位减起好,讨论笔算减法的注意点,引导学生总结笔算方法: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10,再减。

4.利用估算帮助学生把握是否进位和退位。

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估算题。

P79⑥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是否进位;

P83⑥也是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是否退位;

P84⒀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这个得数与50比较,提高了要求;

P87①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否进位;

P88⑨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得数与80比较;

P91①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否退位;

P92⑧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得数与40比较;

这样的估算对于帮助预测计算结果,监控计算过程的确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如果说在加法和减法

(一)那个单元学习估算主要是初步学习估算方法的话,那么在这个单元就可以比较深刻体会估算的作用。

要加强估算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5.利用题组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防止知识混淆,完善认知结构。

本单元的题组练习比较多。

有的是为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P78①,让学生看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如何由不进位到进位的;有的是为了防止知识混淆的,如P82③53-4与54-3的比较;有完善认知结构的,如P94⑦,横向进行加、减法的比较,纵向进行是否进位、退位的比较,并借以形成对两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完整的认识。

题组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编写这些题组的意图,让学生在做题后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类比(比相同点,促移迁)或对比(比不同点,促分化,防混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6.安排找规律的习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数与代数领域除了安排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安排了第四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探索规律,课程标准中只写了一句话: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我们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都在探索规律,计算法则是规律,数量关系是规律。

此外,在第一学段不单设单元,不设例题教学找规律的内容,只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让学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本单元安排了三道题,分别是P79⑩和P83⑩,P95⑿。

P79⑩和P83⑩都是等差数列,前者是递增的,后者是递减的。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观察数列中已经给出的数,找出规律,如果学生找不到,可以提示学生对相邻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看能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填数。

这种题目的教学重在找规律上,要让学生自己找,再通过交流加深认识,这也是这类题目不设例题的原因。

这两题的练习对于以后学习乘法口诀也起了铺垫作用。

还请注意同是一个数列,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发现的规律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在这里学生只要能发现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比前一个多几(或少几)就行了。

例如6,12,18,24……,学生只要能发现6+6=12,12+6=18,18+6=24,因此接下去填24+6=30等等,到学了乘法之后,就可以发现每项的数与它是第几项的关系,即项数×6就是每项的数,第一项是6×1=6,第二项是6×2=12……那么第5项应该是6×5=30,……,如果项数很多,如第1001项,用递加办法就很麻烦,而用项数×6就很容易算出结果。

P95⑿在“数塔”中找规律,其规律是上面的每一个数都是与它相邻的下面两个数的和。

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推算,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7.进一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单元虽然没有安排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但有些题目已知信息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思考过程比较复杂。

如P77③要根据问题找到画面中的人,再阅读他说的话,再从货摊上找到他所购买的商品及对应的价格,才能列式计算。

P83⑨、P84⒂也有类似的情况,P92⑨除了有类似情况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说明教材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培养不是停留在某一难度上的大量重复练习上,而是尽量让题目更接近生活现实,增加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难度,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解决提供的情境中的问题,并参照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假日小队”是一次情境问题型的实践活动。

教材提供了一些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想自己小队开展过的假日活动,提出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对于这节课提出的教学建议是: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看一看安排了哪些活动,再细致观察各项活动,先不出现文字信息,让学生想一想,面对此情此景可以提出哪些实际问题,再出现文字信息,解决书上的问题,或解决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

最后再联系实际回顾自己的小队的活动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这样上课就不是仅仅着眼于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十、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

本单元教材的的主要情境有4个,主要是学生交流卡片和邮票活动产生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十一、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四)对例题的选用建议

本单元共有4个例题。

主要是学生交流卡片和邮票活动产生问题。

我想如果你有更好的例题情境换一换也无妨。

(五)对练习的选用建议

见上面。

(六)对课外作业选用的建议

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册和补充习题上的题目不错,我们基本上用足这些课外作业。

练习册上50页第7题和第51页第6题、54页第7题、55页第6题、第62页第5题等尽量能渗透到教学中去。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十二、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6课时

一十三、单元教学资源推荐

小学数学专业网上有教案、课件shuxueweb,com

小学课堂网有全册教案xxkt

中国小学名师网视频xxms

一十四、典型课例评析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6~7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例题以小朋友摆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

"试一试"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学习一位数加两位数。

"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再引导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