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64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9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世界地理总论

(粤教版)

第一章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①间接证据:

海上先看见归来帆船的桅杆;月食现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北极星高度的变化;

②直接证据:

卫星照片等。

2、地球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真实形状: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第二节地球仪★★★(见教材13-14页图经纬度划分图、半球划分图)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定义

与地轴垂直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完整的圆

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圆/经线

圈)

长度

赤道最长,两极最短,度数越大,纬线越短;相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约为2万千米(赤道长度一半)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横向)

指示南北方向(纵向)

起始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度数

范围

0°~90°N/S

0°~180°W/E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

纬度向北越来越大南纬(S):

纬度向南越来越大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互余

东经(E):

经度向东越来越大西经(W):

经度向西越来越大

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互补,符号相反

特殊线

赤道(0°)、南、北回归线

(23.5°N/S)、南、北极圈(66.5°N/S)

本初子午线(0°)、180°、

20°W、160°E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南纬。

0°~30°N/S为低纬度;

30°~60°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划分五带。

0°以东,180°以西是东经度;

0°以西,180°以东是西经度。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经纬网

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如北京:

北纬40度,东经116度(40°N,

116°E)

注意: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

W/E和南北纬N/S(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标代号)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侧视:

自西向东两极俯视:

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约365天)

中心

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太阳(地轴倾斜角66.5度不变)

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不透明体、不停自转)时间差异(东边时间比西边早)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1、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

2、昼夜长短周期性变化

3、依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不同划分五带

2、“二分二至”日的特点★★★(熟记教材19页图1.21公转示意图)

日期

节气(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季节划分(北半球)

3.21

春分

赤道

昼夜等长

3、4、5春季

6.22

夏至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6、7、8夏季

9.23

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9、10、11秋季

12.22

冬至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12、1、2冬季

注意: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夏至北极圈完全极昼;冬至北极圈完全极夜

·第一节地图的发展

第二章学用地图

1、地图:

把全球或一个地区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不同的符号、颜色、文字、表示的平面图。

2、发展历程:

陶片地图→羊皮地图→丝织品地图→纸质地图→电子地图

3、卫星图像的应用:

绘图、农业、林业和全球监测、天气预报等方面。

·第二节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1、确定方向

(1)经纬网法: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指向标法:

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3)一般方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比例尺

(1)定义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注意:

单位要一致,均换算成厘米单位,1千米=1000米=100000厘米)

(2)地理意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特性:

比例尺是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

①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所表示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所表示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②实地范围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5)表示方式

①文字式: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②数字式:

例如,1:

10000000或

1

10000000

③线段式:

例如,0100200千米

3、图例与注记

(1)图例:

对地图上各种符号、线条和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说明。

(2)注记:

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3)常见的图例

4、常见地图种类:

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根据需求选择)

·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1)绝对高度(海拔):

地球表面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

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用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一般以“米”为单位;

(2)同图等距:

同一地图,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等高距)相等,取整数;

(3)闭合曲线: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但是受图幅限制不一定完全呈现出来;

(4)不交不叠: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是陡崖除外;

(5)密陡疏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3、等高线的基本形态

地形

山地山顶

盆地洼地

山脊

山谷

鞍部

峭壁陡崖

表示

方法

闭合曲线

外地内高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等高线

凸向低处

等高线

凸向高处

一对山谷等高

线组成

多条等高线

重叠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

四周低

四周高

从山顶到山麓

从山顶到山麓

相邻两个山顶

近于垂直的山

特征

中间高

中间低

的凸起部分

的低凹部分

间,呈马鞍形

坡,称峭壁

说明

——

——

山脊线也叫

分水线

山谷线也叫

集水线

山脊线最低处

山谷线最高处

峭壁上部突出

处,称陡崖

4、陆地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

高原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海拔

>500米

>500米

200~500米

<200米

不定

起伏形态

面积较大外周较陡

内部平缓

山高谷深坡度较陡

起伏较大

坡度较缓地形起伏

平坦宽广起伏很小

边缘陡峻内部平缓

等高线

内疏外密

内大外小

相对高度

大,密集

相对高度

小,稀疏

稀疏

内疏外密

内小外大

5、地形剖面图:

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6、分层设色地图:

在不同等高线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制成,可直观判读地势起伏。

(1)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平原海拔越低,颜色越深;

(2)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褐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3)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4)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7、本章世界之最

(1)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

(2)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3)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

(4)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1、基本概念

①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②岛屿:

面积较小,分布在海洋中的四面环水的陆地;

③半岛:

深入海洋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的部分;

④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洋水域的较窄水道;

⑤大洲:

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合称;

⑥海洋:

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中心部分为洋,边缘部分为海,彼此沟通。

2、海陆比例:

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海陆分布:

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南半球。

七大洲:

(按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

(按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

①位于东半球的大洲: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②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南美洲;

③横跨东西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④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的全部;亚洲、非洲的大部;

⑤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的全部;南美洲、大洋洲的大部;

⑥赤道横穿的大陆:

南美洲、非洲大陆;

4、重要的大洲、大洋分界线

①亚洲、欧洲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洲、非洲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③欧洲、非洲分界线: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④亚洲、北美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

⑤欧洲、北美洲分界线:

丹麦海峡;

⑥南美、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⑦南美、南极洲分界线:

德雷克海峡;

⑧沟通北冰洋、太平洋:

白令海峡;

⑨沟通北冰洋、大西洋:

丹麦海峡

⑩沟通太平洋、大西洋:

巴拿马运河、德雷克海峡;

⑪沟通太平洋、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2、大陆漂移说

(1)人物与时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912年提出

(2)基本内容:

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

(3)证据支持:

①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拼合;②动物分布的相似性;③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内容

①由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③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2)六大板块:

A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E美洲板块、F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是唯一不含大陆的板块。

(也可写作七大板块,把美洲板块细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

(3)应用与解释:

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的张裂地带,因此红海在不断扩张。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的相对碰撞地带,因此在不断缩小。

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是它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对碰撞地带。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是非洲板块内部发生张裂运动。

(4)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三节人类与海洋

1、海洋功能:

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气候的调节器……

2、海洋资源:

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生地、资源的宝库……

(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3、海洋问题:

石油污染、垃圾污染、过度捕捞、赤潮……

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为更好地维护海洋权益,强化海洋开发与保护。

5、《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

6、保护海洋的措施

①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实施定期休渔制度;

②加强立法管理,防止海洋污染;

③提高科学技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④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

四、本章世界之最

1、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2、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3、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4、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6、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7、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小的大洲——大洋洲;

8、世界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深的海洋——太平洋;

9、世界上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10、世界上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洋——北冰洋;

11、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本章学习建议:

1、本章知识点繁多复杂、抽象晦涩、难以记忆,上课应跟住老师思路,记好笔记。

2、本章知识在初中地理中占重要地位,课后应多看书、读图,认真做题,做好复习工作。

3、锻炼读图、画图能力(气候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4、一切现象都有原因所在,地理学习不能以死记硬背为主,本章有些内容和成因在初中阶段不做解释,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后可多读多问。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克服这块重难点!

(为了知识结构完整,加入少量超纲*内容,仅作为课外学习参考,不作考核要求!

·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

天气

气候

概念

某地方短时段内的冷暖、风

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态

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

动的综合状况

区别

短时间;易变化

长时间;较稳定

联系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二、天气预报

1、制作过程:

气象预测→获取数据→加工处理气象预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制作节目

2、内容:

阴晴、风(风力、风向)、气温、降水

3、卫星云图:

白色==云区;绿色==陆地;蓝色==海洋

4、常见的天气符号

5、注意

(1)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2)温度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3)风力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4)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

指数小,质量好;级别大;质量差。

6、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压高低、风力大小、火山活动等;

(2)人为因素:

燃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烟雾等。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两小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

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日平均气温:

某地某日几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

某地某月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2)气温年变化

海陆分布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最高气温

7月

8月

1月

2月

最低气温

1月

2月

7月

8月

气温年较差:

某地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年平均气温:

某地某年内多日(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等温线:

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线。

同一条等温线上温度相同。

(2)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根据数值递变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北增为南,南增为北”规律。

(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南递减。

②根据等温线疏密,判断温差大小:

“密大疏小”规律。

(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③根据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海陆分布:

“点北陆北,点南陆南”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直射点在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

④根据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季节月份:

“高高低低”规律。

(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

(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陆温高,当地为夏季,北半球的7月或南半球的1月;

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海温高,当地为冬季,北半球的1月或南半球的7月)

*⑤根据海洋等温线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流向、性质和名称:

“高暖低寒”规律。

(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说明有暖流经过;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说明有寒流经过。

⑥根据等温线分布状况,判断地形:

等温线闭合:

内大为盆,外大为山。

(内线数值大是盆地,外线数值大是山地)等高线张开:

高凸为脊,低凸为谷。

(向高值凸出是山脊,向低值凸出是山谷)

(3)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①纬度因素:

气温从低纬度(赤道)向高纬度(两极)逐渐降低。

(水平规律)

②海陆因素: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温高于海温;冬季,海温高于陆温。

③大气因素:

气压带、风带、天气系统(锋面、气旋等)。

④地形因素:

一般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

(垂直规律)

⑤洋流因素: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⑥人为因素:

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

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

(1)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主要形式是降雨。

年降水量:

某地一年内降水量之和;

年平均降水量:

某地多年的年降水量的平均值。

(2)

降水形成的条件

①饱和大气上升冷却;②有凝结核——形成云雾;

③云滴增大变成冰晶、水滴。

(3)降雨的形式:

地形雨、对流雨、台风雨、锋面雨。

2、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纬度因素: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海陆因素: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地形因素: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④洋流因素:

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寒流经过减温减湿;

⑤大气因素: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⑥人为因素:

围湖造田、人工降雨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全年多雨型:

赤道附近地区;

②全年少雨型:

干旱地区、两极地区;

③常年湿润型: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

④夏季多雨型:

南北纬20~55°之间大陆东岸;

⑤冬季多雨型: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

·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一、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热量带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地区

典型地域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

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分旱雨两季

南北纬10°~回归线间大陆东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

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亚热带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似,但冬夏温差较小

降水分布均匀

南北纬25°~35°

之间的大陆东岸

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雨热不同期)

南北纬30°~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北纬35°~55°之

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

日本和朝鲜半岛

温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

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南北纬40°~60°

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

之间的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

亚寒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受极地大陆或海洋气团控制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北纬50°~65°

中西伯利亚

寒带

苔原气候

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长冬无夏降水少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

冰原气候

受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降水少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高原山地气候

地势高

地形起伏大

景观垂直变化

显著

高大的山地

和高原

青藏高原

南美安第斯山脉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四、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柱状图

五、影响气候(气温、降水)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因素:

陆地吸热快、放热快,海洋相反。

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3、地形因素:

海拔高,气温低。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因素:

寒流减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5、人类活动:

温室效应、改变植被等。

6、其他因素:

下垫面因素、大气环流因素等等。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六、气候类型的判断

第一步:

根据最热(冷)月气温定南北半球

北半球:

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气温

指标

最冷月>15℃

最冷月0~15℃

最冷月<0℃

最热月<10℃

最热月<5℃

气温

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终年严冬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二步:

根据月均温定所属热量带——以“温”定“带”

 

降水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

冬季少雨或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热带季风气候>1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气候300~600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250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的分配定雨型——以“水”定“型”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数量:

至2011年,世界人口已突破70亿。

2、衡量指标

(1)自然生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出生率=出生人数÷总人数×1000‰

(3)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1000‰

3、增长特点

(1)总趋势: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人口的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①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速度不同,1930年前缓慢增长,1930年后快速增长。

②不同的国家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发达国家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1)定义:

单位面积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