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895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

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

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

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

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

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

正如他所说: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

“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

”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

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

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

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

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

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

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

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

“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

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

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

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

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

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

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二)

假日,我再一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是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手记,书中有精要的理论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引言中的“素质教育”的解释深深吸引了我,它这样写着: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

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抱着对这一段解释的认同,我认真地读完全书。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

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反思自己,作为班主任,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

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

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

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

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

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万同的故事一路读来,情感就随着李老师的笔触跌宕起伏着,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感慨万千。

一个活生生的万同形象,一个真真切切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家形象,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教育过程,全都不经雕琢地展现在我眼前。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

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

李镇西老师给了学生无私的、真挚的爱,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

它启发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

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

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十年,回想起来,这十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

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

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三)

我是带着饮佩的心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它荣获过vvvv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我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和仰慕,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

而这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生命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和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

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

实例有背学生上医院、鸡蛋的故事、秘密行动、父亲节贺卡、生日的祝福......全书是归纳的,而不是演绎的,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枯燥的原理,不是印证别人的理论,而是全部来自自己的实践,活生生,带着晨露,带着轻风,带着晚霞,几乎翻到全书的任何一页都有实例,都有真实的故事,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

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尤其是文学名著和教育类书籍更要捧读不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

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

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

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养料。

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文化苦旅》、《教师日记》、

《追寻近代教育大师》、《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名人传》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收获颇多,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就把这分精神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也每天多收获一点。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正像李老师所说: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

学生王慧病了需要住院,李老师背着她爬陡坡,累得直喘粗气;

李老师还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

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

?

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人了成功的港湾。

我上届有个学生小李,很小就失去了母爱,跟着瘫痪的奶奶和父亲生活。

父亲白天上班,晚上经常打夜班,无暇顾及他。

他迷上了游戏机,旷课逃学是常事,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也不见效,丧失了信心,整天以酒浇愁。

我没因他是单亲家庭歧视他、抛弃他,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努力寻找和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

在与他的接触中,我知道了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奶奶做饭,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提议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尊重他,使他情感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控,心灵上得到补偿,用集体的温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爱。

爱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化和启迪作用,他在学习及各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年暑假不幸的他又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父亲,一向关注他的同学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我,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我知道此时的他最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不顾天黑路远马上赶到他家,安慰着这个承受巨大打击的孩子,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是他的亲人。

他哽咽地说:

“老师,您教我一场,为我操了不少心,可是我家这样?

我不想再上学了,我要去闯世界,赚钱养奶奶。

”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孩子凭什么本事去闯世界呢?

为了减轻他那稚嫩的双肩承受的巨大压力,为了让他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为了让他继续完成学业。

到校后,我向校领导作了汇报,校领导决定免去他全年的全部费用,并发动老师和学生对他进行捐款,解决了学习用品费用和吃穿生活费用,并帮他申请到了特困补助金,解决了他上学的后顾之忧。

几天后,我又带领班干到他家清扫环境卫生,干了整整大半天。

深深地关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坚定地说:

“老师、同学们放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完成学业,掌握本领,回报老师、学校和社会。

”现在他已经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那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

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

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

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

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

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

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把我们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四、教育是门艺术。

爱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

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

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

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

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

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

我在教育实践中也摸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如建立班级督察记录本,分为学习、纪律、卫生、文明、艺体、进步、创新七大项,由学习委员、副班长、卫生委员、团支部书记记录同学在这七方面的优劣表现,进行加分和扣分,一周一汇总,每周由各方面主管班干部在班会上进行总结。

把分数按周记录在《班级日常操行评定表》上,学期末进行总评,作为班级学生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

这样既表扬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

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还有,教师应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

“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

”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四)

最近我读了《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

不分优生和差生。

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

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

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

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

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

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

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

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

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

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

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

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

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

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我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合格地人民教师,道路曲折而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我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我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责任还很重大。

真正的教师历程刚刚启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无止境,我会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争取实现人生价值!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

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

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

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

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

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

读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