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29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课外阅读

(二)

鹊桥仙①

[宋]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④迢迢⑤暗度⑥。

金风玉露⑦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⑧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⑨。

【注释】①鹊桥仙:

词牌名。

②纤云弄巧:

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③飞星:

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④银汉:

银河。

⑤迢迢:

遥远的样子。

⑥暗度:

悄悄渡过。

⑦金风玉露:

指秋风白露。

⑧忍顾:

怎忍回视。

⑨朝朝暮暮:

指朝夕相聚。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银汉迢迢暗度。

( )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

②便胜却、人间无数。

( )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

③忍顾鹊桥归路?

( )

A.回头看。

  B.照管,注意。

  C.拜访。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  )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

(2)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①飞星/传恨。

②银汉/迢迢暗度。

③忍/顾鹊桥/归路。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3)这首词借_______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_______。

(4)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2.阅读练习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

“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

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

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   )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

(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①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

“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

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

(2)解释词语:

题:

________缘:

________不识:

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7.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9.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

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

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10.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

为什么?

11.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

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

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

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12.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

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

乌云。

③白日曛:

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13.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

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

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

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下:

指出兵。

②白登:

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_______的情感。

15.课外阅读

(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

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

酒店。

③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

牧童回答了吗?

1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他在诗中将________和________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________之情。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________”二字描写出春草的茂盛。

(3)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动词描绘出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________”和“________”点出友人即将经过的处所。

(5)最后两句用________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18.阅读与欣赏。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我歌唱早晨,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我歌唱希望,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或者一片阳光。

   我的歌呵,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你飞吧,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歌唱”的意思是________,“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实则是________。

(2)诗歌中揭示主题的诗句是:

________。

(3)最后一节中,“梦想”和“渴望”的含义是什么?

(4)四节诗分别应怎样来朗读?

请选填。

A.真挚炽热    B.舒缓欣慰  C.活泼明快  D.深情祝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

(2)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20.日积月累。

春日

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21.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

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________。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

你眼中的鲁迅是:

________。

22.补全古诗。

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23.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

为什么?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

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

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2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

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标题?

(2)①“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②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

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

26.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

________ 徒:

________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

________

27.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村

[宋]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_______,听着村中传出的________,找寻着

村中的________。

“______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

(2)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

②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

A.路转溪桥忽见B.得来全不费工夫C.柳暗花明又一村

28.美丽江南——《江南春》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②____________。

③南朝四百八十寺,④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第________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无边的画面;第________句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份迷离的美。

(填序号)

(3)第①②句从________觉、________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江南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酒旗招展的景象。

(4)“________”和“________”二字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

(5)第①②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第③④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6)为了突出江南春色,作者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赞美了________。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9.阅读与理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起因。

“具”的意思是 ① 。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第二句由近及远写的是“故人庄”的自然之景。

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② 。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词更有味道了。

“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和乐趣让诗人产生了共鸣。

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③ ,聊 ④  ,聊 ⑤ 。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注释]过:

拜访。

具:

准备。

场圃:

农家的小院。

就:

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1)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③聊________ ④聊________⑤聊________

30.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

为什么?

(3)诗歌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