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118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卢梭的《爱弥儿》、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爱伦凯的《儿童的世纪》、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5)组织方面: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培根的贡献

  他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分离出来,教育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促使教育学从经验阶段向理论阶段发展。

他提出的泛智理论对后来的夸美纽斯和法国百科全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归纳法。

知识源于感觉,真理的获得依靠科学的归纳,这是人类认识道路上的里程碑,引起教育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2)夸美纽斯的贡献

  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3)康德的贡献

  他是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之一。

他明确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被认为是“教育科学”的始祖。

  (4)赫尔巴特的贡献

  他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之父(奠基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的“四段教学法”(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五段)影响至今。

  (5)裴斯特洛齐的贡献

  裴氏一方面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最早提出了使“教学心理学化”的主张。

但他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只是一种“天才的预见”。

  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等

  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辩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区别在于心里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

  5)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1)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此次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1)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深刻启发;

  2)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3)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定义;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等

  1)教育即生活;

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

  2)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3)学校即社会;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从做中学;

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

  5)学生中心;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教师知识学生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7)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1)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2)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校的相对独立地位。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杨贤江等

  代表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5、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等。

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

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教育“复制”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1)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2)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范畴;

  (3)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立场充满矛盾。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出现了两大趋势,分化与综合。

  分化:

原来的一门的教育学分化出来了许多具体的教育学科。

  综合:

教育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新兴学科。

(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教育的日常用法

  有三类:

作为一种过程;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

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

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

外在强制过程;

过于宽泛(广义的);

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

忽视社会影响;

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

  1)“教育”内涵的分化

  教育内涵的分化是指把浑然一体的教育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成分。

这是在近代“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形成过程中,基于对个人“完善发展”的具体解释而产生的观念。

  2)“教育”内涵的统合

  教育目的层面上的统合,强调各育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

  教育手段层面上的统合,只有教育目的的分解,没有教育手段的分解。

认定某些教育承担德育职责,另一些教师承担体育或智育之职,这实际上人为降低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2)教育的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1)教育活动的结构:

从基本要素方面分析;

从基本过程方面分析

  

(2)教育系统的结构: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

  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教育是生产力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2.心理起源说

  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同一。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水平低。

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如狩猎)中进行的,教育内容非常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成人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成人仪式具有较多较丰富的制度化因素,可能是后来制度化教育的起源之一。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2.近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3.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现代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机会均等(准入、过程以及结果的平等);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

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先行”。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教育独立论

  2.教育万能论:

在外国近代教育史上,洛克的观点曾被视为"

教育万能论"

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也是教育功能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学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认为学校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看法看到了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学校对于社会的反作用,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的主张。

  3.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

是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

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是物力资本。

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物力资本的作用

  4.筛选假设理论:

1973年迈克尔.史潘斯发表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阐述了这一理论。

筛选假设指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求职者,以便将它们安置到不同岗位上的装置理论.这种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5.劳动力市场理论:

迈克尔·

史潘斯提出,认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雇主事先不能直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而进行专业培训需要承担相当的投资,而学校教育终究在入口(入学)和出口(毕业)进行过两次筛选,所以,雇主把教育的证书——文凭作为劳动力筛选的一种信号、一种标准来利用。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经济结构的类型影响着教育结构;

经济发展影响着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

经济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职业的不断变动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的目的;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内容的编排;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体制;

政治体制本身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作用。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选择;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目标选择;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政策。

反之,教育对文化的承传;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

一是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二是教育对文化的整理,三是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和现实影响二个方面。

可能的影响是潜在的,现实影响是已经发生的。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性别差异对教育差异具有很大影响。

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

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对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反之,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促进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反之,教育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教育可以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

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间分子;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本身可以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5.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

文化素质高的人具有较丰富的精神生活;

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拥有较强的理性力量;

文化素质较高的妇女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这客观上要求她们少生少育;

学校教育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同时,推迟了人口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2)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

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2)内发论与外铄论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神经类型、感受性等等。

作用: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

  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

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却夸大了这种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

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

影响了人的发展的内容;

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

不过,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环境决定论

  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爱尔维修、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和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等。

其主要观点是:

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这种观点看到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却把这种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反映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我意识。

个体个性化更加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