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244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

《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威教育思想的评论文档格式.doc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

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

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

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

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

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

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

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

3.在“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

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

,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

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1.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学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2.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注重习惯的培养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来按照标准执行。

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

4.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

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