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33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docx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定州阅古堂记

(北宋)韩琦

   ①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

而定以不肖辱其选。

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

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

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②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

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䘵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

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

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

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

   ③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

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

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

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

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

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

   ④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因

B.则

C.以

D.且

(2)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

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

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

(3)第③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D

(2)A

(3)“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与下文作者的“愧”“忧”之情形成反差;强化出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作者之乐所在。

(4)第③段先写到在“道”未至时,即使是宴乐美景作者也是“愧忧”而不知其乐;再写到稍稍有所“进”之时,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接着写在此宴请宾客和僚属,以使人人慕先贤,知忠义,立功名,不仅仅以酣歌优笑为乐,这才是作者的真乐。

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显示了作者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

【解析】【分析】

(1)作者害怕自己辜负皇上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且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闲居时我就思考名臣的事迹来鞭策鼓励自己,并且担心自己被众多事物扰乱而学习古人之事不够虔诚”,“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是说自己以古人勉励自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是说自己怕学习古人之事不够恭敬,两个句子都是表明作者向古人学习的态度,是递进关系,所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且”。

故选D。

(2)A项,文中说,“而今或不能者”,意思是今人或许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而不是“已经不能”成异政、立奇功了。

故选A。

(3)作者说在道还未至时,那么即使有佳肴美酒,悦耳的管弦,有四季的美景交替出现在自己面前,自己也是感到羞愧的。

所以文中用“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来反衬自己对古人之道的追求。

“肴觞”,佳肴和美酒,前面一个“纷”字,就把佳肴美酒的丰盛表现了出来;“笳吹”,乐器在吹奏,前面一个“竞”字,把管弦丝竹的繁盛热闹写了出来,“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

另外,在这几句话中,“纷肴觞,竞笳吹”是短句,“四时之景交见于前”是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作者用这样的美酒佳肴、丝竹管弦、四时美景来强化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自己之乐所在。

(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写了三层“乐”,层层推进,表现自己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

第一层“乐”是作者在“道”未至时,即使“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自己仍然感到“愧忧”而不知其乐。

第二层“乐”是作者在“道”稍稍有所“进”之时,“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第三层“乐”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快乐,也是作者在阅古堂宴请宾客和僚属的目的,作者说,“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

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大家在阅古堂看到先贤事迹,从而知忠义,立功名,这才是作者的真乐。

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

故答案为:

⑴D

⑵A;

⑶“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与下文作者的“愧”“忧”之情形成反差;强化出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作者之乐所在。

⑷第③段先写到在“道”未至时,即使是宴乐美景作者也是“愧忧”而不知其乐;再写到稍稍有所“进”之时,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接着写在此宴请宾客和僚属,以使人人慕先贤,知忠义,立功名,不仅仅以酣歌优笑为乐,这才是作者的真乐。

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显示了作者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庆历八年,皇上认为河北地区士卒雄壮然而管制不专,非要选拔主帅(对那里进行)分别治理并安抚那里的百姓不可,皇帝开始下诏魏、瀛、镇、定四个地区,全部任用文人作为主帅。

而我不才却被任命为去定州的人选。

推让之后没有获得准许,到了定州之后我就竭尽愚见做好职责,(这样)还害怕辜负皇上交付给我重任的心意,闲居时我就思考名臣的事迹来鞭策鼓励自己,并且担心自己被众多事物扰乱而学习古人之事不够虔诚。

正好郡中园子里有一个坏掉的亭子,年久失修,于是我把它扩建成一座堂。

堂建成之后,于是选取前代优良守将的事迹,可以画入图中供人们效法学习的,一共有六十条,画在堂的左右墙壁上,并以“阅古”二字作为堂的名字。

  

   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啊,古代的人能做成异政、立下奇功,而今人或许就不能做到,为什么呢?

大概是今人对待自己,一定是自己感觉贤能就满足了;今人对于朝廷所给的俸禄,一定是得到俸禄后就感觉心安了,拿这样的想法来希望自己政成并且功立,难道不是很难吗?

如果说,古人能做到的事,我反而不能做到,于是日夜勉励自己,又怎么有到不了古人成功的地步呢?

现在我做事情,实在因为我的道还没有到达,而皇上给的俸禄又特别丰厚,任重途远,只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因此我在闲居时,必将借鉴古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

   道还未至时,那么即使有佳肴美酒,悦耳的管弦,有四季的美景交替出现在我面前,我也是感到羞愧的,谁知道什么乐才是真正的乐呢!

等到道稍稍有所进,那么即使公文扰怀,边地的重任还在自己身上,我因为得到了道再去做这些事(就会感到快乐),至于裹好巾帻闲坐吟啸,恬然终日,我的快乐,哪里说的尽呢?

我的宾客来到这里,我的同僚属下也来到这里,大家围桌而坐(欣赏阅古堂墙壁上的图画)如同阅读旧史,(它们)使人人都知道治理之道没有比教化更重要的了,用兵之道没有比权谋更重要的了,因而古人做事都把忠义做为根本。

功名一立,不独自身可以享受富贵,福泽也可以流传给家人和宗族,这些前人遗留的业迹,可以记载在书册之中,即使远隔千万世到现在赫然如存,后人们看到他们的事迹后脸上都有羡慕之意,现在我不以酣歌优笑作为快乐,而是把这当成真正的快乐。

难道只是我受到好处,这将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了解我的人,他们认为我喜欢痛快率直,就尽情地赏玩这些画吧?

   后世贤能的人,如果与我志同道合,一定会喜爱崇尚并修葺它,让它免去坍塌毁坏被污染之祸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

事亲以孝闻。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

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大喜。

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

“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寓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

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

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

唯公所意,谁敢不从?

”真卿借兵千人。

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

真卿上疏曰:

“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

何则?

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

”其激切如此。

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

“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

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

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

“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曰:

“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B.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C.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D.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科:

科举考试用语。

唐宋进士分甲乙科,唐代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云: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B. 辅车:

颊辅与牙床。

一说车夹木与车舆。

此处比喻事物处于次要的位置关系。

《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C. 郎官:

郎官是古代官名,盖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隋唐以后,郎官多指六部的侍郎、郎中、员外郎。

D. 耄耋:

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

古时男女称呼高寿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真卿预料安禄山要反叛,提前以久雨毁坏城墙为借口,修缮城墙,疏浚加深护城河,最终在安禄山反叛时,保住了平原城。

B. 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并尊颜真卿为长者,并说清河县积蓄多,积蓄够颜真卿用三次。

C. 元载任用私党,害怕被别人说坏话,就提出有事先向长官报告,再由长官报告宰相,最后宰相报告皇帝。

此事遭到颜真卿激烈反对。

D. 李希烈反叛,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出使晓谕李希烈,最终颜真卿被李希烈所杀,德宗下诏对他的忠诚给予很高的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②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答案】

(1)C

(2)B

(3)B

(4)①听说您忠义节烈,首先倡导大义,河朔各郡都依仗您为屏障。

②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晓谕他们,可以不使军队劳苦。

【解析】【分析】

(1)本题注意抓住“者……也”这一判断句式,“郎官、御史”是陛下的心腹和耳目,故“者”“也”都要断句,故排除AD;抓住动词“出使”“访察”“奏闻”,分析“出使”的地方是“天下”,故应在“天下”后断句,故排除B。

故选C。

(2)B项,“此处比喻事物处于次要的位置关系”错误,依据“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可知,对比“其他小城”,“辅车”指处于主要的位置关系。

故选B。

(3)B项,“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错误,依据原文“与郡人来乞师”“真卿借兵千人”可知,李萼和郡人是来向颜真卿借兵的。

故选B。

(4)①闻:

听说;唱:

通“倡”,倡导;大顺:

大义;诸:

各个;恃:

依仗、凭借;长城:

比喻屏障。

②所信:

所信服的人;使:

派遣;谕:

晓瑜;劳:

使……劳苦;师旅:

军队。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B

⑷①听说您忠义节烈,首先倡导大义,河朔各郡都依仗您为屏障。

②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晓谕他们,可以不使军队劳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

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附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郡临沂县人。

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文才,尤其擅长书法。

开元年间,被选送应试,考中甲科。

侍奉父母以孝闻名。

安禄山反意较明显了,颜真卿以久雨为托词,修城墙加深护城河,秘密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表面却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游玩、喝酒吟诗。

有人向安禄山告发,安禄山也秘密侦察他,认为文人不值得担心。

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卫都完备,于是派司兵参军李平飞马奏报。

唐玄宗听说后很高兴!

清河人李萼,二十多岁,和同郡人来借兵,对颜真卿说:

“听说您明义忠烈,领头效忠皇帝,河朔各郡以您做靠山。

清河郡是您的西邻,我在那儿居住,了解它的情况,知道它可以成仁德者的根基。

现算它的积蓄,足有平原郡三倍富足,兵力可有平原郡两倍强大。

您借兵安抚它,可成为您的亲信辅助,其余小城,指挥它们像手臂带动手指,您想怎样,谁敢不听。

”颜真卿借给他一千士兵。

唐代宗登基,元载引荐任用私人党羽,怕朝中大臣奏本揭他的底,于是请求:

百官凡要议论政事,都要先报告各自长官,各级长官报告宰相,此后再向皇帝奏报。

颜真卿呈奏疏说:

“我从听说这话以后,觉得朝廷内外哗然、人们灰心丧气。

为什么?

各部长官都是朝官,可直接向皇帝进言。

他们属下的郎官、御史,是皇帝亲信和了解下情的臣子。

因此派他们出使各地,不论政事大小对错,都命令调查了解,归来就奏报,用来了解各种情况。

现皇帝想自己遮住耳朵眼睛,使自己听不见、看不着,那么天下人向谁诉说呢?

”他的话像这样激烈急切。

卢杞独揽大权,畏忌他,碰到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

“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

”皇上同意,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

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

李希烈急忙用身体护住他,驱散了那些人,众人退去,才施礼请颜真卿到住处休息。

李希烈攻占了汴州,称帝建国,派人问颜真卿仪式,颜真卿说:

“我年纪大了,虽曾经执掌国家礼仪,记得的只有诸侯朝拜的礼仪。

”兴元元年就杀死颜真卿,享年七十七岁。

唐德宗下诏书说:

“鲁郡公颜真卿,天生才能品质出众,为国忠心尤为杰出,侍奉四代皇帝,不改一贯节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父铁君先生事略

(清)贺涛

   先生讳锡珊,姓贺氏。

   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喜读书,通其大指,曰:

“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

”于世儒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一不厝意,至论古今世运兴坏之由、贤不肖之别,抉幽觑微,剽剥剖攻,杂以恢诡偏宕之词,云幻波激,莫测所来,虽善辨者莫能穷也。

所为文闳奇肆,不中有司度程(格式,标准)。

以诸生应乡试,连不得志,乃益厌薄举业,并力于所谓经世之学,性刚直,不谐于俗,既不得志,愈抑郁不能平,并世人少当意者。

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以为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

众骇怪,莫敢置对,则又发怒骂之日:

“君辈庸下,非解此者。

”吾父尝戒之,以为非处世之道。

先生语人曰:

“吾兄之言是也,然吾性实然,吾制之不能克也。

   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无所籍以泽斯世,苟可为于乡里者无不为,以谓吾期于济人而已,远近大小一也。

同治初,土匪滋事,先生略仿戚氏练兵之法,编乡落以守,境赖以安,光绪三年,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

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

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

经营奔走,无间寒暑昼夜,惫心疲力,至辍餐寝。

长老叹嗟曰:

“自吾所闻见,百年来未尝有也”未几,大疫,人多死。

先生慨然复思有以拯之,而先生亦竟染疫以卒,时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也,春秋四十有二.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会葬者千余人争挽柩车,道路阗塞至不得行。

(选自《桐域派名家文集》第15卷,有删改)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不厝意                          厝:

安放

B.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

          岁:

每年

C.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            刺:

指责

D.不縻官一钱                        縻:

消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锡珊稟赋与众不同,行事方式也与其他人全不一样,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

B.贺锡珊批评人不留情面,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人,弄得人家十分狼狈,他还不肯罢休。

C.闹土匪时,贺锡珊效法威继光,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结果真的保境安民,这是他学以济世的一次成功实践。

D.贺锡珊造福乡梓,闹灾荒时购粮济民,还用自家的钱贴补,一年四季为乡里奔走,最后在想办法解除流疫的时候不幸染疾身死。

(3)把文中画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

②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

(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贺锡珊为人的特点。

【答案】

(1)B

(2)A

(3)①这些人供养于富贵之中(用高官厚禄供养着)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诿给谁?

②他(曾在乡里)大量制订规章制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把它拿来以之为标准。

(4)学识过人,富有材略;厌薄功名,学以济世;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孤高傲世,刚正耿介(愤世嫉俗,疾恶如仇)。

【解析】【分析】

(1)B项,“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中的“岁”应是“年景”的意思。

故选B。

(2)A项,“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表述错误,原文有——喜读书,通其大指,曰:

“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

”意思是:

他喜欢读书,却只了解其大意,他说:

“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

”由此可见,先生不轻易随众,而不是“不求甚解”。

故选A。

(3)本题中,第一句中,“若辈”,这些人;“令时”,时局;“豢养”,供养;“咎”,罪责;第二句中,“章约”,规章制度;“纤”,细微;“当”,恰到好处;“法”,标准。

(4)本题中,原文有“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意思是:

先生天生禀赋与众不同,行事不轻易随俗。

可见先生学识过人。

原文有“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意思是:

先生身怀雄才大略。

可见先生富有才略。

原文有“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意思是:

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

可见先生厌薄功名、学以济世。

原文有“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

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意思是:

先生自己从数百里外买来粮食,从冬到夏,来往多次。

运输费和饮食用度都从自己家里拿,不耗费公家一个钱。

可见先生慷慨无私,泽被乡里。

原文有“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意思是:

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那人羞愧脸红,呼吸粗重,汗都出来了,他还是痛加针砭,不肯罢休。

对于达官贵人,攻击得尤其厉害。

可见先生孤高傲世,刚正耿介。

故答案为:

⑴B;⑵A;

⑶①这些人供养于富贵之中(用高官厚禄供养着)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诿给谁?

②他(曾在乡里)大量制订规章制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把它拿来以之为标准。

⑷学识过人,富有材略;厌薄功名,学以济世;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孤高傲世,刚正耿介(愤世嫉俗,疾恶如仇)。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