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6795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59 大小:28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9页
亲,该文档总共2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2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专项300练湖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

(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B.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农田。

天子躬耕,可表示重视。

C. 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军械、军令、屯田、赋税等。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尤其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②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

(1)B

(2)C

(3)D

(4)①在朝廷官员中他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住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解析】【分析】

(1)解答断句题,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这句话的含义是:

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

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端方不苟的正直品格,一生走正直之道。

根据对文句的理解,“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朝端”朝中,前面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C。

根据理解原句,“外国皆闻其名”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外国”国外人,前面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D。

故选B。

(2)选项C,对兵部职权范围说法有误。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工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故选C。

(3)选项D,“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曲解文意。

原文是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故选D。

(4)此题中第①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班列”、“推心”、“莫”。

“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此处可指“朝廷”或“朝官”,据上下文文意译为“朝廷官员”。

“推心”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用,但从成语“推心置腹”中仍可看出这一用法的意义,其实在文中就是诚心诚意的意思。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示代词,意思是“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联系到具体语境,这里译为“没有人”。

第②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未尝”、“时事”、“辄”三处,“未尝”是“未曾”、“不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例如“一整夜未尝合眼”。

“时事”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当时的政事”、“世事”,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有明显的区别,虽然考生可能不易分辨,但从上下文可以推出来。

“辄”作为副词表示“总是”、“就”等意义。

翻译中选用“莫”、“辄”,是为了弥补没有专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不足。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⑷①在朝廷官员中他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住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

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

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

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

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

“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

”就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

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

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

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

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

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

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

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

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

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

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

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

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

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

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燧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

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

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岀,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丙】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

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

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

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

皆应曰:

“嘻!

子为之记。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注】①馀甘:

橄榄菜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抗:

抗拒           

B. 时浓雾半作半止               作:

兴起

C. 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殆:

大概               

D. 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坳:

地面低洼处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   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则与一生彘肩

C.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其孰能讥之乎

D. 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唐浮图慧囊始舍于其址

(3)下列文中相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簪指簪子,束发的饰物,玦,多呈圆环形而有缺口,因“玦”与“决”同音,故古人常以玉玦寓决绝之意。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古代的数量词还有“忽微”。

一寸的十万分之一称作“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称作“微”;“忽微”指极细微之事。

C. 二鼓,即二更的意思,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

二鼓相当于现在23点至凌晨1点,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人定”是同一时辰。

D. 纨绮指精美的丝织品,可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

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纨绔、罗绮等,如《望海潮》中有“户盈罗绮”。

(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B.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C.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D.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5)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徐霞客的游览顺序是峡谷小路到天都峰再到莲花峰,下山时从峡谷中经过栈道回到文殊院。

B. 语段二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

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王质的游览顺序是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

D. 语段三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山峰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

终亦不顾。

②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③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答案】

(1)A

(2)B

(3)C

(4)D

(5)A

(6)①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

但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

②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

③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徘徊流连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

【解析】【分析】

(1)A项,“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意思是“座座山峰没有不低下去的,只有莲花峰与它抗衡”,“抗”不是“抗拒”而是“抗衡”,即与它相比肩。

故选A。

(2)A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介词,替、给。

B项,两个“则”都表承接,就。

C项,“其”分别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介词,在。

故选B。

(3)C项,“相当于现在的2点到凌晨1点”错,“二鼓”相当于“二更”,大体是现在晚9点至11点。

故选C。

(4)正确断句: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

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

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既暮”为时间状语,可与后面断开;“不可留”意思完整,不能从中间断开,排除AC项;“岩巅”是整体性词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5)A项“再到莲花峰”错,游览顺序根据原文“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可见,是从天都峰下山回到文殊院,并未游览“莲花峰”,只不过是到达天都峰后“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眺望过莲花峰。

故选A。

(6)①上,名词做动词,向上攀登;既,已经;何以堪,怎么能受得了;顾,顾及。

②缒,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得,知道;所止,停止的地方。

③或,有的人;夷犹,同“夷由”,徘徊不前;容与,悠闲自得;为,做。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C;⑷D;⑸A;

⑹①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

但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

②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

③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徘徊流连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识记能力,注意总结实词知识。

实词是文言文中重点,总结好这些知识阅读文言文就降低了难度。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识记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含义。

阅读并翻译文句的内容,根据翻译判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在文本中理解文化常识。

阅读并翻译文本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答案。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正确翻译文句的内容。

正确翻译了文句的内容,根据翻译判断句子的停顿。

⑸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把握文本的内容。

通过翻译疏通文意,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把选项放到原文中辨析正误。

⑹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的能力,注意句子的通畅性。

翻译句子先翻译我文句中的重点词,然后再翻译整句,最后一定让句子通畅。

【附参考译文】

   【甲】我携同澄源、僮仆重新下到那条宛转石间的峡谷小路,到天都峰侧面,顺着光滑的石壁像蛇一样爬行而上,攀着野草,拽着荆棘,遇到大石林立的地方就越过石块,遇到像刀侧削过一样的险峻石崖就攀缘。

每到手脚不容易抓住攀登的地方,澄源就一定先登上去伸下手来接应。

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

但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经过几次艰险,终于登上了山顶。

山顶上有一个像墙壁一样直立的大石头,大约有几十丈高。

澄源寻找察看它的侧面,找到了石阶,扶着我攀登上去。

座座山峰没有不低下去的,只有莲花峰与它抗衡。

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

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

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

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

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

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

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

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院。

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微偏北的地方,有大约一百丈高的瀑布。

山路曲折了八九处,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上上下下地越过几个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用船桨击打起朵朵浪花,玉盘似的月影倒映着晶莹的浪珠,真可以捧起来玩赏了。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煮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我精神振作不起来,再也睡不着觉。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

东坡老人。

   【丙】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

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

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

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

(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

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现:

(远处的树林)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生长的如同别离,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揣度给它们命名。

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

(水)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山间平地)。

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

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

(人们划着船)摘取那翠绿的是菱角:

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那白白的是鱼。

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

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一一分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

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

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

(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

   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

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

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

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

(他们三人)都应该和道:

“嘻!

你替(我们)把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梅圃君家传

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

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

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

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

日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

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若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淫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

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

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

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

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著,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

调贵阳,亦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

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釐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

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

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抚臣姑应曰:

“善!

”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于是调杭嘉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

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日:

梅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