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341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Word下载.docx

交流平台

重点积累描写秋天的好词;

学会运用理解词语的不同方法;

掌握钢笔书写的要领,提高书写能力。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4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赠刘景文》通过描绘秋末冬初“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致,既赞美了秋天,也突出了菊花、橘树傲霜凌寒的坚贞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苏轼对友人刘景文的敬佩和勉励之情。

苏轼这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为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秋末冬初的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

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古诗的教案设计,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

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感悟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了解到“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山 行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

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表达后,出示“秋天之景”图片)看来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慧眼,真棒!

大家看哪,天高云淡、枫叶似火是斑斓的“秋”,谷物飘香、瓜果遍地是丰收的“秋”,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是清冷的“秋”,大雁南飞、秋虫唧唧是别离的“秋”……。

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迷人的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预设: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谁在山中行走?

(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

(1)出示词语课件,指名学生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山xí

nɡ行há

n寒山石jì

nɡ径歪xié

斜fēnɡ枫林shuānɡ霜叶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

(3)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

很好,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诗的味道来了!

古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读通顺以后,我们很容易找到“诗”的感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

正所谓“诗中有画”,《山行》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仔细观察图画,哪些景物在诗中可以找到?

(远: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

人、车马、枫林、霜叶、石径。

(2)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

(深秋。

)画面和诗句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寒、晚、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霜叶。

)这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红于二月花。

(4)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诗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哪个字直抒胸臆?

(爱。

)诗人的什么动作表现出了这份惊喜?

(停车。

(5)让诗人“停车”的原因是什么?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看图想象,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说图画上的内容。

示例:

走进深秋的山林,远望,一条山路弯弯曲曲向山顶延伸,山腰上云雾袅绕,隐约还有几户山居人家;

近处,夕阳晚照,枫林似火,动人心魄。

这真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教师“扶”学“远上寒山石径斜”。

1.理解“远上寒山”的意思。

诗人为何称这山为“寒山”?

这石头小路有什么特点?

它伸向哪儿?

(1)远上:

向山的远处(深处)走去。

“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

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进一步提问并明确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3)斜:

“斜”本义是倾斜,结合具体情境应理解为“曲折不直”的意思。

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串讲句意。

教师相机点拨总结。

老师真为大家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找出这些词语的意思。

“寒山”高远冷清,“石径”弯曲绵长,这真是一座清幽的深山。

我们能用一句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句意通顺即可,不要求统一)

方法拓展: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跟现代文的表达不同。

我们在说诗句意思的时候,可以先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再结合诗句中重要字词的意思,把句意说完整、说清楚。

如果运用直译法,也并非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还要调整表述顺序,使句意更加流畅才行。

(二)半“扶”半“放”学“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

1.引导学生想象描述画面。

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山高之处,云雾缭绕,炊烟袅袅,似乎还能听见鸡鸣犬吠之声,虽是寂静的深山,仍让人感到乡野生活的恬淡闲适,充满生气。

而前句中的“石径”,不恰恰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吗?

真有意思,这么一来,这幅画儿好像活了起来。

2.比较“生处”“深处”“升处”的差异,突破“生处”难点、易错点。

(出示课件:

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1)查字典法:

明确“生”“深”“升”的字义。

生,产生、生出;

深,深厚、浓郁;

升,升腾、上升。

(2)想象情境法:

白云深处,浓雾沉沉,怎能看到“人家”?

白云升处,云雾自下而上升腾,人家岂能升腾而上?

白云生处,白云从无到有,升腾、缭绕、飘浮,是炊烟,抑或是云雾?

引人想象,更贴合“山高之处有人家”的情味。

3.串讲前两句诗意。

朗读回顾,读出画面感。

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云雾袅绕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三)“放手”合作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自由读第3、4句,看图想象画面。

跟随诗人的车马一路前行,一路赏景。

哟,眼前有一片枫林。

远远地看,这些枫树叶像什么?

凑近一看,它们又像什么?

风吹的时候呢,它们又成了什么?

(学生表述。

)真美!

看到这样迷人的风景,诗人可舍不得走了。

他为什么停下来不走了呢?

用诗中的内容回答就是——(坐爱枫林晚)。

2.结合图片,交流“坐”“晚”“霜叶”“红于”的意思。

(1)坐:

因为。

(2)晚:

蕴含多重意思:

①点明时令是晚秋,晚秋时节才有经霜的枫林。

②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③诗人赏景赏到了傍晚,一直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诗人赏景的时间长,因为停车很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诗句。

(3)霜叶:

经秋霜打过的枫叶。

也表明时令是深秋。

(4)红于:

比……更红。

(为何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而已;

“红于”表明枫叶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是一种对比的表现手法。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串讲诗意。

之所以……是因为……)

4.朗读回顾,读出喜爱之情。

小结:

火红的枫林,火红的枫叶,是那么生机勃勃,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向衰败的痕迹。

这怎能不叫人心生赞叹啊!

同学们,让我听听你们满怀热情的朗诵,听听你们内心和诗人一样的喜爱之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个性朗读比赛。

学生朗读展示,教师评价,齐读。

同学们,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

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现在,假设我们就是诗人杜牧,“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再读一读诗歌,将你心中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

一会儿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有诗人的气质。

2.想象画面,学生试背。

3.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这首古诗,认识了一位诗人。

大家一起理解了诗题,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感悟到了诗人的心情。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下一堂课,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一起去学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4.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画:

画一幅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

默写古诗《山行》,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3)找:

另找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收集杜牧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1.认识“犹、傲、橘”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会写“赠、刘、盖、送、挑”等9个生字。

2.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1.运用所学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及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情境,感知古诗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与热爱。

2.通过对文本的比较分析、欣赏,培养学生的对比阅读的意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山行》,齐背。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山行》这首诗。

山林秋色图。

)看着这幅山林秋色图,老师想邀请几位小诗人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山行》的吗?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诗。

先来看这首《赠刘景文》。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一)理解诗题,故事激趣。

1.识记生字“赠”“刘”。

赠:

组词:

赠送、赠予、赠礼。

赠送礼物要真心实意,把礼物当作宝贝送给朋友,因而字的左边是“贝”,代表一片心意;

右边是“曾”,表明字的读音。

这是个形声字。

可以做一做生字加减法,拓展积累“曾、增、憎”等字。

刘:

姓氏。

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姓刘?

观察字形,“刘”的左边一个“文”,右边一把“刀”。

识记口诀:

能习文来能耍刀,文武双全家国保。

2.理解诗题。

3.介绍作者和背景。

背景故事: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是苏轼赠给刘景文的。

那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景文原名刘季礼,字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才华出众,深有抱负。

他是一个美髯公,长着一副漂亮的长胡子,这点和苏东坡很像。

刘景文喜欢藏书,任职所得的薪俸基本上都用来买书,简直是个书痴,这点又与苏东坡趣味相投。

最难得的是,刘景文是将门虎子,为人粗犷豪放,襟怀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被苏东坡称为“慷慨奇士”。

两个人特别要好。

但可惜的是,刘景文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难免郁闷惆怅。

公元1090年,也就是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刘景文这时候也在杭州做两浙兵马都监。

有一天,苏轼看到荷塘残败、菊花凋零而橙黄橘绿的秋末景象,想起刘景文已58岁,仍没有得到重用,而自己也经过数次起落,即将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疏通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旋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

(盖、菊、残、君、橙。

正音:

“擎”后鼻音;

“残”平舌音;

“橙黄橘绿”中“橙”字是后鼻音。

辨形:

“残”第五、第六笔都是横;

“君”撇上不出头;

“橙”右边“登”的笔顺是。

3.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1)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看到它你有怎样的感觉?

诗人杜牧看到山林里如火的枫林,如痴如醉;

那苏轼看到眼前的荷叶、菊花、橙树橘树,他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来,让我们走进诗的世界中去,走进诗人的心里去。

(2)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荷塘。

(生机勃勃。

②出示秋季的荷叶干枯图,再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荷塘。

(了无生机。

③诗中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

(尽,凋谢之意。

)“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雨盖”是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

“荷尽已无擎雨盖”,不见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不见了满池碧绿的荷叶,只剩下低垂的枯叶,对着一池秋水,静默无声。

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啊。

(3)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

(争奇斗艳。

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菊花落尽,菊枝并没有枯萎,仍然精神抖擞地迎风而立。

③秋风飒飒,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

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让诗人更喜爱秋天。

诗人先看到满塘残荷,深深地感到深秋已经到来,冬天的脚步已经不远了。

还来不及感叹,又被那不畏严寒的菊花勾住了心神。

一“无”一“有”,两相对比,更有一种对不屈于寒秋的“傲霜枝”的赞美之情。

来,让我们带着喜爱、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4)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读这两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黄绿色的橘子高高地挂在枝头。

②讨论:

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

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秋天还有哪些美丽的颜色。

(学生交流。

③出示秋天丰收图。

出示课件,引导说话:

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君”指的是谁?

(写给谁的?

刘景文。

)“君须记”,苏轼想让刘景文记住什么?

(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致,就是秋天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⑤质疑思考:

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太过深入,主要是体味诗情)

人的一生就同四季一样,我们常说少年儿童是春天、是朝阳,青年是夏天、是正午当空,那么秋天就代表人的壮年。

一方面,青春流逝,生命的旅程已走过大半;

另一方面,却有经历过耕耘、播种,付出过汗水、心血的收获之喜,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这是其他季节所不能比的。

我们在开篇的故事里了解到,刘景文这个人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却具有像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操。

诗人正是欣赏他这一点,所以诗的前两句说“荷尽菊残”,意思是要勉励朋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

同时,这两人都在官场上沉浮多年,平生抱负不能得到施展,现在已经人到中年,难免有点儿“时不我待”的感叹。

但豁达的诗人看到这秋天丰收的景象,又振作起来了。

所以诗的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所以说,苏轼写下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

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之情。

⑥学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对友人的敬佩、勉励之意。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古诗中的特定事物常常带有特定的意蕴,比如说这首诗中的菊花就常常是清高、坚强的象征。

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不单它的果实寓意美满、惹人喜爱,橘树四季常青、傲雪凌霜的坚贞节操,可以跟松柏媲美。

同学们,课下大家可以搜集一些这样的事物,看看它们有着怎样的意蕴,从而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多一份了解。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

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齐背。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夜书所见》。

出示不同风格的“秋天之景”,引导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这些都是秋天的景色,但它们给你们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学生自由表述)是的,同学们,秋天是美丽的,秋天也是萧条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景象,心中总会有不同的思绪。

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本课最后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叶绍翁眼中的秋天又有什么不一样。

2.解诗题,明背景。

(1)“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夜晚写下所看到的景象。

(2)谁“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出示课件“叶绍翁简介”)

(3)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有一年秋天,诗人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天夜晚,他独自去江边散步,看到远处篱笆间灯火闪烁,几个孩童还在玩耍,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适时正音,教学生字。

“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

“挑”是多音字,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组词和造句巩固用法。

“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2)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学生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一个“?

”。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一边读前两句,一边观察插图,想象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引导完成填空。

我看到:

(缥缈、朦胧、苍茫)的远山(浩瀚、寂静、冷清)的江面(枯黄、飘落、萧索)的梧叶……

我听到:

(寒冷)的秋风(哗哗)的水声……

夜幕下,远山苍茫,江面冷清,只听到枯黄的梧叶被秋风吹动的萧萧声和江水拍打着岸边的哗哗声。

阵阵寒风夹杂着冰凉的水汽迎面扑来,哦,好一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啊!

回到诗中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来营造深秋的氛围?

(梧叶、寒声、秋风。

)此时,诗人孤身一人行走在江畔,面对这凄清的景象,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理解“动客情”。

“客”是谁?

(诗人。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在异乡。

)这份“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孤苦、忧愁……)此时此刻,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这就叫——(思乡之情。

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