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康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58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颈椎病的康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颈椎病的康复.docx

《颈椎病的康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的康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颈椎病的康复.docx

颈椎病的康复

项目十一颈椎病的康复

任务一颈椎病的康复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熟悉颈椎病的定义、临床表现与诊断。

2.熟悉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

3.掌握颈椎病的分型及特点。

4.掌握颈椎病的康复评定方法。

5.掌握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对颈椎病作出正确的康复评定。

2.能对颈椎病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

3.能对颈椎病作出康复指导。

[工作任务]

患者,王某,男性,45岁,颈疼肩背疼痛有2年余,颈部活动受限,头颈部呈强制体位,双侧肩部及双手疼麻有过电样串麻感头晕头沉,背部有重物压迫感,颈部僵硬手发冷感,医院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要求

1.对该患者进行康复评估。

2.提出康复治疗方案。

[背景知识]

一、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继发的颈椎组织病理变化累及颈部肌肉和筋膜、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高发年龄为30~50岁,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

(一)颈椎的解剖结构

颈椎由7块椎骨组成,包括1个椎体、1个椎弓及7个突起(1个棘突、1对横突、2对关节突),椎体排列成前凸形状,也是正常颈椎应有的生理曲度,各个颈椎有其相应特点。

(如图11-1-1,图11-1-2)

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侧块组成。

第2颈椎又名枢椎,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联形成寰枢关节。

寰枢关节允许寰椎连同头部围绕齿突作旋转运动。

因此寰枕、寰枢关节的联合运动可使头部做三维活动,承担约50%的颈椎旋转度。

第3~7颈椎的椎体较小,呈横椭圆形,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上、下椎体之间形成马鞍状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

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对应部分相对合,形成所谓的钩椎关节,即Luschka关节。

上、下椎弓根间形成椎间孔。

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间盘,上下为椎弓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其关节囊,脊神经也在此合并由此孔穿出。

神经根的营养动脉也经由此孔进入椎管。

椎弓根向后的板状部分称为椎板,上下椎板之间由黄韧带连接。

棘突位于椎弓正中,横突呈额状位突向外方,上面有一深沟为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

横突末端分裂成两个结节,围成横突孔。

关节突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间称为峡部。

图11-1-1颈椎椎体侧面观图11-1-2颈椎椎体正面观

(二)颈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1.椎体椎体排列稳定,但其强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

上下的软骨终板最易因外力而受损。

2.椎间盘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组成,位于上下椎体间(寰椎和枢椎间无椎间盘)。

主要生物力学功能为对抗压缩力,且对颈椎活动度有重要影响。

椎间盘抗压能力强,但不能很好地对抗扭曲力,因此扭转暴力是造成椎间盘损伤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含水量减少,出现裂隙,外力情况下,髓核很容易从裂隙中膨出,挤压神经或脊髓,出现相应症状。

3.韧带黄韧带富有弹性纤维,可使颈椎有较大屈伸活动,黄韧带在伸展位时缩短,屈曲位时拉长,并保持恒定张力。

4.肌肉颈椎周围的肌肉是维持脊柱稳定、保持姿势和提供活动的必要条件,长期制动可使颈部肌肉力量减退,造成颈椎不稳,活动受限等。

颈椎承受着头部的压力,且活动十分灵活,颈椎椎体在脊柱中体积最小,活动度却最大,很容易出现劳损,其中C4、C5,C5、C6和C6、C7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最集中,是最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部位,临床上的颈椎也多发于这些节段。

三、颈椎病的临床特点

颈椎病可以分为颈型(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他型(如食管压迫型)和混合型。

(一)颈型(软组织型)为颈椎病早期型。

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多见30~40岁女性。

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呈强迫体位。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但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并不加重。

2.检查诊断可见颈椎活动受限,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X线片正常体位(正、侧位)一般无异常,或可有颈椎曲度变直。

功能位片(过屈、过伸位片)可见颈椎节段性不稳。

MRI可显示椎间盘有退行性变。

(二)神经根型是由椎间盘突出、关节突移位、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C5~6和C6~7间隙。

多见于30~50岁者。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也有双侧、多根发病患者,一般起病较为缓慢。

1.临床表现最早出现的症状为颈部疼痛和发僵,部分患者会出现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会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如图11-1-3)。

疼痛和麻木可呈发作性或持续性。

症状轻重与颈部姿势有关。

患侧上肢有沉重感,握力减退,有时会出现持物坠落,晚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2.检查诊断颈部活动受限,僵直,颈部肌肉紧张,颈椎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缘和受累神经根所支配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X线片可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

MRI显示受累椎间盘变性、髓核突出偏向一侧,神经根受压迫。

CT显示钩椎关节、后关节突部位增生,椎间孔前后径狭窄(如图11-1-4)。

图11-1-3颈椎神经支配区分布

图11-1-4A:

X线侧位片;B:

CT

(三)脊髓型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脊髓受压迫或刺激出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尤其是双下肢肌力减弱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如图11-1-5)。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居多,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1.临床表现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借助上肢扶着扶手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双脚有踩棉花感。

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躯干部常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腹部或双下肢有皮带样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

2.检查诊断颈部多无体征。

上肢或躯干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和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

如上肢霍夫曼征、罗索里摩征、下肢巴宾斯基征等。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X线片可见椎管有效矢状径减小,椎体后缘明显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骨化等征象。

CT、MRI显示有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重者有脊髓变

性的表现(如图11-1-6)。

图11-1-5脊髓受压图11-1-6MRI显示脊髓受压

(四)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在正常情况下,左侧和右侧的椎动脉能互相调节血流量,以应付颈椎活动造成的压迫,使血流正常供应给脑组织。

当颈椎出现节段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发生改变,出现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

1.临床表现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球震颤,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等现象。

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诱发偏头痛,以颞部、顶枕部明显多为跳痛或刺痛。

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意识清楚,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还可伴有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胃肠不适等。

2.检查诊断患者头部转向健侧时头晕或耳鸣加重,严重者会出现猝倒。

X线片可见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斜位片椎间孔狭小,颈椎阶段性不稳(梯形变)。

MRI显示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的表现,颈椎两侧横突孔不对称,内径变小。

(五)交感型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1.临床表现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

面部麻木或全身麻木,针刺绝迟钝,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

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还会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或咽部有异物感等。

以上症状变化与颈部活动有关,坐位或站立位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对着电脑工作症状明显,休息后好转。

2.检查诊断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

有时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X线片可见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节段性不稳,MRI显示椎间盘变性。

(六)其他型(食管压迫型)由于椎体前方骨质增生,骨刺突出压迫食管引起。

1.临床表现进食尤其是进硬质食物后有哽咽感,部分患者有进食后胸骨烧灼样疼痛感。

2.检查诊断X线片显示椎骨前方骨赘形成,骨赘突出。

钡餐检查显示食管狭窄、钡剂通过缓慢。

(七)混合型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混合型颈椎病也很常见。

常以某一类型为主,其他类型不同程度合并出现,病变范围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

中老年以上患者,有较典型的颈、肩、上肢疼痛、不适及头痛、头晕等症状和颈椎的X线平片改变,颈椎病的诊断不难确立。

特殊患者可行CT、MRI、肌电图、热像图等检查。

四、颈椎病的功能障碍

(一)疼痛颈部、肩部、上肢都可出现疼痛、麻木、酸胀感,程度和持续时间各人不同,日夜疼痛,休息后有所缓解。

(二)运动障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因上肢活动牵拉神经根,使症状出现或加重,因而限制肢体活动。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因锥体束受压或脊髓前动脉痉挛缺血而出现上下肢无力、沉重、步态不稳、易摔倒等。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颈椎病患者由于肢体活动不利及疼痛会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如梳头、提物、穿衣、站立行走等基本活动会因此受限。

(四)心理障碍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可以经过治疗得到缓解或消除,但是由于其病理基础始终存在,因此症状可能时发时止,时轻时重,不可能通过几次治疗而治愈。

患者会因此出现悲观失望、抑郁、焦虑等心情。

[工作过程]

一、康复评定

(一)颈椎活动度检查

上位颈椎疾病最易引起颈椎活动受限。

神经根水肿或受压时,颈部出现强迫性姿势,影响颈椎的活动范围。

正常颈部活动范围:

前后屈伸各35°~45°,左右旋转各60°~80°,左右侧屈各45°。

瞩患者做相应动作,测量其活动度是否有受限。

(二)肌力、肌张力评定

主要为颈、肩及上肢的检查,包括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小鱼际肌等。

如有脊髓受压症状患者,要进行下肢肌肉的肌力、肌张力和步态评定。

(三)感觉评定

对神经受损节段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主要包括手部和上肢的感觉障碍分布区的痛觉、温觉、触觉及深感觉等的检查,按照神经学检查标准进行。

(四)反射评定

包括相关深反射、浅反射及病理反射。

(五)特殊检查

1.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者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反方向牵拉,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则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2.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压顶试验。

嘱患者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掌轻叩击左手背部,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或相应症状加重。

3.椎间孔分离试验与椎间孔挤压试验相反,嘱患者端坐,检查者两手分别托住其下颌,以胸部或腹部抵住其枕部,慢慢向上牵引颈椎,以扩大椎间孔。

如出现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颈部轻松感为阳性。

4.前屈旋颈试验先令患者头颈部前屈,再左右旋转活动,若颈椎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提示颈椎骨关节病,表明颈椎小关节多有退行性病变。

5.椎动脉扭曲试验又称旋颈试验,主要用于检查椎动脉状态。

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顶,另一手扶其后颈部,使头向后仰并向左(右)侧旋转45度,约停15s,若出现头昏、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者即为阳性,提示椎动脉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

此试验应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对年龄大、头晕较重者,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晕厥。

(六)颈椎病专项评定

有颈椎稳定性评定、颈椎间盘突出功能损伤的评定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评定等。

日本骨科学会(JOA)对脊髓型颈椎病的17分评定法应用较为普遍。

17分为正常值,分数越低表示功能越差,以此可以评定手术治疗前后功能的变化。

脊髓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效果评定也可采用此法。

(表11-1-1)。

表11-1-1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

评定项目

评分

上肢运动功能

自己不能持筷或勺进食

能持勺,但是不能持筷

虽然手不灵活,但能持筷

能持筷及做一般家务,但手笨

正常

下肢运动功能

不能行走

即使在平地行走也需用支持物

在平地行走可不用支持物,但上楼时需用

平地或上楼行走不用支持物,但下肢不灵活

正常

感觉障碍

上肢

下肢

躯干

膀胱功能

尿潴留

高度排尿困难,尿费力,尿失禁或淋漓

轻度排尿困难,尿频,尿潴留

正常

0

1

2

3

4

0

1

2

3

4

明显轻度正常

012

012

012

0

1

2

3

二、康复治疗

(一)治疗原则

颈椎病病因复杂,症状和体征各异,因此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不同病理阶段,选择相应治疗方案。

1.颈型非手术治疗为主,如牵引、按摩、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推拿等。

2.神经根型非手术治疗为主。

牵引对此型颈椎病效果明显,但要注意牵引角度、时间和重量。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神经根水肿。

推拿等治疗手段也有一定疗效。

3.脊髓型对于症状较轻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若出现脊髓受损体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

该型较重患者禁用牵引治疗,手法治疗也多视为禁忌证。

4.椎动脉型以非手术治疗为主,90%的病例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具有以下情况可考虑手术:

有明显的颈性眩晕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二)康复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荷,有助椎间关节创伤炎症消退。

要注意枕头的选择和颈部的姿势。

应选用硬度适中,圆柱形或有坡度的方形枕头。

惯于仰卧位休息的患者,可将枕头高度调至12~15cm,将枕头置于颈后,头部略微后伸,使得颈椎得到很好的托承;惯于侧卧位休息的患者,可将枕头调到与肩等高水平,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使颈部和肩胛肌肉放松,缓解颈部肌肉痉挛。

2.颈围和颈托颈围和颈托可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的作用,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反复发作。

但长期使用颈围和颈托会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所以应注意佩戴时间。

3.牵引治疗主要用于颈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可用于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牵引治疗是通过装置施加牵引力,使颈椎发生应变,有助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扩大椎间孔,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模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

该疗法是对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时要注意牵引的角度、重量和时间。

(1)牵引方式:

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较多采用坐位牵引,但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时要采用卧位牵引。

牵引方法有持续牵引、间歇牵引。

(2)牵引角度:

根据病变部位而定。

一般是上位颈椎前倾角度小些,下位颈椎前倾角度大些。

如病变主要在上位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位颈段(C5~C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在15°~30°,同时应注意结合患者自身感受进行角度的调整。

(3)牵引重量:

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是自身体重的10%~20%,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

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多数为6~15kg,根据患者体质及颈部肌肉发达情况逐步增加重量。

牵引过度(超过20kg)可能引起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

年轻力壮者选用重量可重些,年老体弱者应选择较轻重量。

(4)牵引时间:

持续牵引一般20min,间歇牵引20~30min为宜,每天1次,10~15天为一疗程。

年轻力壮者牵引时间可适当长些,而年老体弱者要适当缩短。

(5)牵引禁忌症:

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

牵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询问患者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刻停止,找出原因并调整方案。

4.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可增强颈部和肩胛肌肉的肌力,保持颈椎稳定,改善颈椎关节功能,矫正不良姿势或脊柱畸形,防止肌肉萎缩,恢复功能,巩固疗效。

具体锻炼方法因人而异,可采用颈椎活动体操、肌力训练等。

急性期应尽量限制颈椎活动,尤其是脊髓型和椎动脉型。

5.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主要起到镇痛、消除炎症、消除水肿、松解粘连、解除痉挛,改善局部组织与脑、脊髓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延缓肌肉萎缩并促进肌力恢复。

常用方法有

(1)低频调制中频电疗:

颈后并置或颈后、患侧上肢斜对置,使用时按不同病情选择处方,如止痛处方、促进血液循环处方,每次治疗一般20min,每天1次,7~10次为一疗程。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2)高频电疗法:

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及微波疗法。

短波及超短波治疗时,颈后单极或颈后、患侧前臂斜对置,微热量,每次12~15min,每天1次,10~15次为一疗程。

微波治疗时,将微波辐射电极置于颈部照射,微热量,每次12~15min,每天1次,7~10次为一疗程。

(3)超声波:

颈后及肩背部接触移动法,强度0.8~1.0W/cm²,每次8min,每天1次,7~10次为一疗程。

(4)磁疗:

脉冲电磁疗,颈部、患侧上肢,每次20min,每天1次,7~10次为一疗程。

(5)温热疗法:

如石蜡疗法或红外线疗法等。

(6)其他疗法:

如水疗、泥疗、音频电疗、激光照射等治疗手段。

6.手法治疗常用的有关节松动术,具体手法有拔伸牵引、旋转复位、松动棘突和横突。

[病例点评]

1.诊断:

经过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5、C6位

置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椎间孔狭窄。

2.康复评定:

经过对患者进行颈部和上肢的功能评定后,发现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等出现肌肉压痛,颈部肩部和上肢相应肌肉略有出现肌力下降。

患侧上肢远端出现相应感觉及反射减退。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未有明显受限,但无法提拿重物,心情焦虑。

3.康复治疗: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首先考虑解除神经受压,可采用颈椎牵引。

重量由小到大,逐渐递增,一日1~2次,每次时间20分钟左右,10次一个疗程,根据具体情况先进行2~3个疗程。

同时,在平时可以多做颈部活动操,及手法松动等。

上肢相应肌群进行肌力训练,可与作业治疗相结合。

理疗方法可采用磁疗、温热疗法和电疗等。

患者平时注意保持良好姿势,也可佩戴颈托。

治疗师应在治疗过程中,与其多沟通,疏导心情。

[知识拓展]

一、颈椎病的临床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在颈椎病治疗中主要起到辅助对症治疗作用。

西药常用的有:

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解痉药物。

中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主要有祛风散寒药、益气化瘀补肾药、活血通络药。

外用中药可以减轻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劳损引起的疼痛。

(二)针灸推拿治疗针刺法常取绝骨穴和后溪穴,再配以阿是穴、大椎、风府、天柱等,每次可留针20~30分钟,每天1次。

还可用艾条或艾炷对穴位进行艾灸。

推拿对颈椎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在颈肩部和背部运用推、滚、揉、拿等手法,常用穴位有风池、太阳、印堂、肩井、内关、合谷等。

每次可进行15~20分钟,每天1次。

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推拿的手法、力道差异较大,颈部拔伸、扳法有一定风险,要慎用。

(三)手术治疗对颈椎病多采用保守治疗,但有部分情况也应尽快采取手术手段治疗,患者有以下情况,如:

经过保守治疗后,半年以上无效,且反复发作影响工作生活的;颈椎椎间盘突出经过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得到缓解或继续加重的;上肢有肌肉萎缩现象,经治疗后仍有发展趋势;有脊髓受累症状;患者突然发生颈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而出现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颈椎病引起多次晕眩、晕厥或猝倒,保守治疗无效;因椎体前方骨赘引起食管或喉返神经受压等。

手术方式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

手术目的旨在接触脊髓压迫,年老体弱不耐受者,或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者不宜手术。

(四)注射疗法常用方法有局部痛点封闭:

常用药油醋酸泼尼松龙,醋酸可的松、利多卡因等,在患处找出压痛敏感点,行痛点注射,每隔5~7日治疗1次,3~5次一疗程。

一般一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有改善。

也可采用中医穴位注射,选取椎体两侧旁开0.5寸,常规消毒,用当归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垂直刺入,出现酸、胀、麻、痛得气感注入药液即可。

隔日1次,5次一疗程。

此外还有颈段硬膜封闭疗法和星形神经节阻滞。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较其他椎骨,颈椎椎骨特有的结构是

2)按发布权限分。

环境标准按发布权限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行业环境标准。

A.横突B.棘突C.关节突D.横突孔E.椎体

2.齿突是哪个颈椎椎骨特有的结构

A.C1B.C2C.C3D.C4E.C5

3.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类型是

(1)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A.神经根型B.脊髓型C.椎动脉型D.颈型E.交感型

(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4.臂丛牵拉阳性,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是

A.椎动脉型B.脊髓型C.神经根型D.交感型E.颈型

5.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重要依据是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依据和基本内容A.颈部外伤史B.头晕、头痛C.双下肢肌力减退

D.双上肢感觉障碍E.双上肢肌力减退

6.旋颈试验阳性可诊断的颈椎病类型是

A.神经根型B.脊髓型C.椎动脉型D.颈型E.交感型

第1页二、名词解释

1.神经根型颈椎病2.椎间孔

2.脊髓型颈椎病4.钩椎关节

(3)评价单元划分应考虑安全预评价的特点,以自然条件、基本工艺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便于实施评价为原则进行。

三、简答题

1.法律1.简述颈椎病的临床常见分型。

(5)污染防止措施能否达到要求。

2.简述颈椎牵引的具体实施方法。

(2)安全验收评价。

3.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效力

(章琪)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