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7827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

这所学校坐落在黑龙江省边陲的一个乡村中心阶段,共有教师27名,学生420名。

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农村产业结构化,给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的形成。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对这一系列的要求,从长远利益着想,从民族利益着想,小学德育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在以往的教育实施者行为中却偏离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的品行出现种种畸形。

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不能完全罪加在教师身上,应该说教育管理者也要担当责任。

因为,在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评价体系上未成熟阶段上,基本上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为主,主观上倾向于书面测试,导致学校一味地以“教学为中心”而抓教学。

那些奉献精神实足的“教书匠”课堂上教学,课下辅导,呕心沥血,高高树立起所谓新时期“红烛”精神的丰碑。

更为有甚者,有的教师把“可教育”学生的求学希望给予冺灭,说什么弱智;

有的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考试时让学习差的学生不参加集体考试,试后让其他学生帮助答卷填写学生操行评语及成绩。

那些“可教育”学生岂难道就不是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吗?

教师的观念、管理者的思维是应该根除那些陈腐的教学行为,要跳出教育看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家庭中也存在着一些干扰学校教育的实质问题。

如学生上学接送、家长盼望孩子取得高分的迫切要求、家庭组合的分裂、父母自身素质的偏差、不正常的人际关系、区域性差别的风俗习惯等,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行为。

多年来,我主要是任学校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主动探索学生的基础品德教育。

如果说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都不爱,怎么谈得上爱人民、爱祖国?

在一些生活琐事上都没有责任心,表现自私自利或违纪行为,怎么谈得上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

我深深记得在98年3月20日早晨,我校李树彬老师急忙从厕所跑回,向主任室讲述:

三年3班张磊和李宁两名学生爬在男教工厕所上不知道干什么?

当我们来到现场查看时发现在厕所上面有游戏卡多个,小录音机、儿童手表等。

经两名学生交待:

3月19日晚盗窃一家钟表修理部所得。

因为玩游戏机没钱买卡,而这家钟表修理部晚间又没人住,我们就从窗户进去拿来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又为什么不拿回家去,放在厕所上面呢?

主要原因是怕被家长发现挨打受骂。

这两名学生平常表现是经常不完成作业、欺负小同学、爱占小便宜,放学不能按时回家等。

类似于这种现象的学生还存在,问题的出现大家都很清楚。

针对于此,我便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全面性的基础品德调查测试,随时提出这些问题的实施方案,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品德学科的德育系列化实验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解除的困惑是能否从实质上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能否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等。

二、问题

我所面临的问题是学校按国家课程计划所开课时,思品学科教学每班每周仅有一课时教学任务,其余学科都有教学考核考查任务,绝不充许挤占,能否保证实验活动时间。

最主要的问题是接触学生时间少,掌握信息反馈难,而学生的品行表现又类属于学校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书面测试根本带替不了学生的基础品德表现。

所有任课教师基本上每天都有四课时教学时间,加上业务处理,完成学校临时工作等,相互沟通的时间少。

我校任思品学科教学的教师只有一人,在相同学科领域内相互探索教育教学经验途径。

加上社会、家庭里一些不良因素的困扰,为营造该实验小气候氛围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面临这一系列问题,给我所受的巨大压力更加复杂化。

因为实验方案汲及面宽,不仅是课内还有校外,能否按实验方案计划操作,达到预期目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品行转化、学校德育教育成效问题。

三、问题解决

1、保持经常与校领导沟通,与班主任以及其它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的联系,迎得他们的支持,充满信心,按方案进行。

2、抓基础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习小而为之。

”做为学生的品德教育。

主要由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举止行为,谈自己的道德观点,谈自己的实际行为。

(2)有机地结合班主任工作,抓好基础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做到课前主动与班主任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课后把所学的道德观念及教学效果及时反映到班主任那里去。

这样,即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品德教育,又便于把所掌握的道德观念给予及时反馈。

(3)思想品德课与少先队、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齐抓共促基础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家访及参加家长座谈会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育要求,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3、做到“三个结合”、“一个集中”设计教学进程。

“三个结合”,即结合社会、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设计教学,如国际国内形势、开创精神文明新局面、市场经济建设、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具体活动等来面向社会,增强现代意识,提高思想素质,较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发展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设计教学,如班级学生存在的突出、具有共性的不良行为及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结合现实生活中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真人实事设计教学。

“一个集中”,即把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课文集中学习,内化爱国主义教育情感。

4、合理设计“四步”教学结构,促进爱国主义情感内化。

“四步”教学结构:

A、精心设计导入,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B、运用感情故事师生互动,体验情感以启发明理;

C、运用感性材料,情感内化以强化道德认识:

D、联系实际、扩展延伸以指导行为。

5、从多方位筹集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开展课外活动提高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主旋律。

然而仅靠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搞好课外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证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再现与延伸,把学生从学校课堂引向生活课堂,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使学生爱国意识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在活动中不断深化。

(1)搜集、调查、走访。

搜集旧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史,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齐、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些事迹和战斗英雄事迹等。

调查家庭生活在衣、食、住、行、用的变化,家乡交通、信息、建设的变化等。

走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工厂,敬老院及家乡新的开发等。

(2)观看、读写、演唱。

看爱国主义影视片,读有意书刊、演爱国主义歌曲。

相对应的展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故事演讲会,“画画我们的家乡黑龙江”书画展,歌唱“祖国明天会更好”演唱会、“我为家乡做贡献”征文赛、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活动。

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问题解决的结果

德育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思品课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当前中小学整体改革的中心和主题,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针对案例背景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98——2000年两年来的实验表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受教育的不只是儿童本身,学生家长也受教育,这对社会风气、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对我们自身的成长也是一次锻炼机会。

我深深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倍受学校领导、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也相应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有些方法还被其学科的教师所借鉴。

德育教育不等同与学科教学,需要情感方面的体验、内化,行为方面的引导、纠正,直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收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应。

有时只靠教师的说服教育,或用教师的权威指令学生做某些事情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

并代表不了将来的一切。

案例中的那两位小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现在已是高中学生,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

五、反思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此过程中,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性格特征都是影响品德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

实际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

儿童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包括发展道德性及价值判断的标准、发展人格的独立性、发展对社会团体的态度等。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问题行为的存在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

为此,在以后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成一种课程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每一节课,在平时的点滴中对学生疏通、开导。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给予的。

应该说明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意识的独立决不是一个“心理健康”所涵盖的。

人的成长包括心理和生理,必然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其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许多问题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体验。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现实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必然对现在的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知道,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可以说抓住了这方面,就抓住了心理成长的关键,为推动德育教育会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