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27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案1文档格式.docx

(刘菁)

课例二:

《理想的翅膀》教学设计二

《理想的翅膀》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

想扎出不同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上蔚蓝的天空,让风筝带着自己的

理想越飞越高。

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题

“理想的翅膀”的含义,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对

学生进行初步的理想主义教育。

为了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主动、生

动、活泼地学习,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理想的翅膀》时,采用的是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多边信息交流的研究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 

探究;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对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以平等

地位,互相商量、研究,教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互换角色,相互信

任,共同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感悟和应用。

本课教学设计分为五个环节:

“提问激趣, 

导入主题”;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汇报, 

反馈互补”;

“体味升华,思维拓展”;

“组织交

流,激励再学”。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 

不断深入。

又重点运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 

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

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

”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

心读书,深入思考。

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进行自主

性阅读。

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这一点,设计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

书,这样话语就多了起来:

你想知道什么“你想读哪一段?

你还存在什

么问题?

等等。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问题是

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

提出自己的问题。

上课伊始,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学

生已有的认识;

接着激学导思:

你想了解什么?

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后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最后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

我们的

课堂充满了问题,学生才会学趣盎然。

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教师还要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让

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

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

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过程尽可能

让学生参加,只有这样,“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得

以体现与落实。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随心所欲的、潇洒自如的,应该

不断地生成新的内容,生成新的过程。

教师没有注重范读,没有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朗读指

(吴芳)

课例三:

《理想的翅膀》教学设计三

《理想的翅膀》一课语言生动,童趣盎然,为读者描述了一幅“儿

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动人画面。

学生不难理解课文的内

容。

但“理想的翅膀”的含义却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开始环节,我以设计朗读为主,让学生自己读喜欢的课文

片断,抓住重点词句,逐步理解风筝一一——理想的关系,从而理解理想的

翅膀的含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即通过看双胞胎红红和

兰兰的双体花瓶风筝,说一说姐妹俩的理想。

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实

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理

想主义教育。

因此,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说话活动:

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

让学生想象自己心中的风筝,畅谈自己的理想。

最后,通过孩子们的个别朗读、自由评读、挑战再读等朗读形式,

读出他们的快乐,读出他们的向往,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

课文情感的体会。

自我反思:

我一直认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一堂课的活力的源泉。

但是,

今天这堂课却恰恰存在这方面的不足。

尽管我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自认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

节,如听读课文,想象画面;

读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交流感受;

看双

体花瓶风筝,说双胞胎的理想;

谈自己想放飞的风筝等,但学生积极的

情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显得沉稳有余而活力不足。

我仔细地回忆了整个教学过程,竟然难以从记忆当中捕捉到一张因

学习而快乐的脸,这么一篇活泼的课文,为何会上得如此沉重呢?

是,我又重新拿起了教案,终于,我恍然大悟。

在让学生看图说说双胞胎理想这一环节时,我应该将画双体花瓶的

权力交给学生,他们一定能画出各种漂亮的双体花瓶。

我应该想到,想

象作画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更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在画

的基础上说,说的是自己的成果,孩子们更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或者,将说出自己想放飞的风筝这一环节也加上绘画活动,以小组

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那些暂时没有想好该放什么风筝的同学也可以

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同样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将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使他们想学、乐

学,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分享每一个孩子的快乐,这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够,老师不敢放开手脚,课

堂串说语过多。

(何彬)

我们的反思:

真诚地感谢紫凤小学的刘菁、吴芳、何彬三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

次研讨的机会。

从整体上看,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以下共同特点:

利用“春天”这一单元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氛围中学

习;

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情感体

验,师生氛围民主和谐;

能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既有独

立思考,又有相互启发;

能将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巧妙渗透

在教学之中,无枯燥的说教;

课堂评价多元化,师评、互评、自评相结

合,能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能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上把握内容,通过

阅读理解内容。

从“异构”的角度来看,三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使课堂丰富多

彩。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跟随刘菁老师“听故事”,跟随吴芳老师“看

戏剧”,跟随何彬老师“品诗歌”。

(一)听故事

刘菁老师的课注重叙事的过程,其叙事线索十分明显,那就是以“风

筝”为线索,将听、读、说的训练串联一起,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听,听范读。

刘老师的范读声情并茂,很快地将学生带到了春光明

媚、风筝满天的美妙境地。

随着范读,学生的头脑中一定会呈现出一幅

幅欢快精彩的画面,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风筝,而且引发了学生朗读的欲

望,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读”。

读,读感受。

有了“听”的体验积累,学生在读的时候就显得热情高

涨了。

自己读、同桌互读、自由组合读、指名朗读,整个教室热闹极了。

听,书声朗朗,抑扬顿挫;

看,摇头晃脑,神态怡然。

显而易见,学生在

“读”中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 

同时也体味到了课文语句的优美。

说,说理想。

很明显,“理想的翅膀”最终应归结到“理想”。

从读

到说,从风筝到理想,这其中有梯度,弄不好会脱节。

看刘老师如何过

渡—一一—提问:

小伙伴们都放了哪些风筝?

(说“风筝”)→.为什么会有各

自不同的风筝?

(理想不同)一你有什么理想?

你准备放什么风筝?

(说

理想) 

至此。

很自然地将学生由说风筝而过渡到说理想。

说了理想是不

是就完了?

可以完。

但不完美!

如果完,从课的过程来讲,是可以的。

但从课的效果来说,则有很重要的东西遗忘了,那就是课标总目标中提

出的“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理想,这仅仅是一

种美丽的设想,怎么实现?

刘老师极合时机地提问:

要实现自己的理

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说了“这么做”,才真正地利于形成“积极

的人生态度”。

听范读。

读感受,说理想,这只是整堂课 

(故事) 

的主体。

有没有

开头?

有,很吸引人(刘老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个大风筝);

有没有结

尾?

有,而且是故事的高潮 

(下课后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放飞带有同学

理想的风筝)这样形成了如下的整个故事结构:

放飞风筝(理想)

展示风筝

读感受

说理想

听范读

(二)“看戏剧”

如果说刘菁老师的课重在叙事性,那么,吴芳老师的课重在观赏

性。

这个“看”看的不是热闹,这个“戏剧”也不是表演。

我认为,本

课有两大看头:

一是看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二是看教师精美、科学的

板书。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如何合作?

怎么探究?

是每个实验老师所要研究并且努力实践的。

吴老师的做法是:

发放“小

组合作学习卡”,学生分组完成学习卡的任务:

(1) 

生字注音,一个负

责写,一个负责在书上找,一个负责查字典,一个在大声读,合作得有

条不紊;

(2)小组成员轮流读课文一遍,评出最棒的、有进步的同伴;

(3)共同找“问题”,组内解决;

解决不了,形成组内共同问题留待组

际合作解决;

(4)同伴互评,共同评价本组“合作学习”的水平(能得

几颗星)。

合作学习时,老师也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其中,在不同的组次之间

频繁流动参与,既了解了进度、程度,又指导了合作过程,同时也为下

一层次的学习科学运筹。

学习卡完成后,老师及时地调查、抽查,检验

合作学习的效果。

对于三年级小朋友,如果把合作学习的内容安排太多、太难,会适

得其反。

对认字朗读可以,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就只能依靠老师的引导

了.因此,吴老师特别注重对内容作精美、科学的板书设计。

其过程是:

先有课题的板书,后有“风筝”的板书 

(通过提问),

最后是内容的板书.内容板书是在提问示范板一项后。

其余的由学生

上台板书。

其间有一学生将自己理想中的“风筝”板书其上,以致遗漏

了课文中的一项。

吴老师鼓励一番后又添加遗漏项.很机智 

(虽然在整

体板书上导致不对称)。

最后由提问而完成最后一次板书.即 

“理想”.

于是形成了以下形似风筝的板书:

理想的翅膀

昆明学家 

大蝴蝶 

瓦片 

建筑师

风筝

海军 

水兵帽 

星星 

天文学家(学生自己的风筝)

竖琴 

音乐家

理想

?

自己的样子 

双体花瓶 

(想象)(后添加)

精美、科学的板书是一本微型教科书,它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浓

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背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以

提倡。

(三)“品诗歌”

何彬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抒情色彩。

整堂课,学生就

好像是在品读欣赏一首美妙的诗歌。

首先,抒情性体现在她的范读、提问和过渡语上。

范读是教师

“读”的基本功的最集中的体现,何老师叫学生闭眼倾听,这本身就能

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妙境地,引发学生的想像;

加上她在轻重

缓急上处理得较为理想,于是学生一开始就似乎在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

抒情诗。

范读是这样,提问是这样,导入、过渡语、指导语也是这样。

例如

导入:

“春天已经来到,推开窗户看一看:

花儿绽放,小草吐绿;

静下

心来听一听:

鸟儿欢叫,春雨沙沙;

走到郊外闻一闻:

香风拂面,连泥

土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例如指导语:

“读出你的快乐,读出你的向

往。

”这样的例子贯穿整个过程。

其次,抒情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

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

生的朗读。

何老师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式:

在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初

步了解全文内容后,让学生先读3——6段,然后读第2和第7段,最后

齐读全文.为什么这样处理?

看她的指导:

读3—6段,跟随小伙伴一

起去放风筝,体会他们的快乐,画出最喜欢的段落、语句。

这是从感性

的层面引导学生去体验。

因为这几段是并列段,写伙伴们放飞形态各异

的风筝。

而第2段是总领全文的段落,其中还有一个中心句;

第7段是

结尾段,表达了伙伴们的美好愿望。

读第2和第7段“更要读出向往和

憧憬”(指导语),并重点分析和范读“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这是从

理解的层面引导学生去感悟。

先有体验,感悟就水到渠成。

文有层次,

诗有节奏;

读文如吟诗,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当然,这个“读”,仍有自由读、组合读、指名读、齐声读等形式。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读是将文章肢解。

但我认为,教者并没有从内容分

析的角度去割裂课文,而是从朗读不同要求的角度去指导,应该是可以

的。

至少,作为“同课异构”的研究课,是值得提倡的。

对“异构”的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导入

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导入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

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

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三位老师均以提问方式导入,而且问题设置大同小异,在导入方式上略

嫌单一,能否利用音乐、故事、生活实际切入呢?

(二)关于阅读

三位老师均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训练学生,而缺乏训练学生独立思考

能力的默读。

“课标”规定第一学段(一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

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三一四年级)要“初步学会默读”,是否可

以在三年级下学期指导默读训练呢?

(三)关于提问及回答

三位老师均能设计灵活即兴的问题,但三个班的学生回答却惊人的

相似。

谈理想时,仍离不开“科学家”、“教师”、“医生’’之类的“共同

理想”,缺乏个性化的回答;

谈怎么做才能实现理想,几乎全是“好好

学习”。

这时,老师应该发现问题的存在并及时提示引导学生作出个性

化的思考。

除了口头提问, 

能否设计一些问题卡片或采用其他形式呢?

(四)关于板书

板书高度概括学习的内容,直观地揭示文章的内在联系。

板书是最

好的写字指导。

正确的板书过程和科学的布局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良好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三位老师均有不同形式的板书,吴

芳老师的板书比较美观科学。

板书有正、副板书之别。

正板书一般要求

居中,且内容应该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刘老师如果将那只带有同学理想

的风筝作为副板书,将课文中“小伙伴们”的风筝作为正板书,效果会

更好。

何老师的正板书在结构上不完整且缺乏区分度。

我认为,同课异

构,课文内容(正板书内容) 

应该是“同”, 

而板书形式应该有“异”。

(五)关于课后思考题

课后有一个思考题:

哪一句话能概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

三位

老师都没有抓住这一关键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我们认

为,课后的思考题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把握重点、拓展思维的极好的

训练材料,老师应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方式加以利用。

予以解决。

(六)关于“同课异构”的建议 

这次“同课异构”,三位老师统一了“课”,在“构”上各自准备,

因此,就出现了大处相同、小处有异白勺状况。

建议仍采用集体备课的形

式,统—教学内容。

商讨不同的教学设计。

避免在课的结构上有太多的

雷同。

例如口切入点。

可以以“春天来了,你有哪些户外活动” 

的提问式

切入;

可以朗诵一首小诗’切入;

还可以放录音带、唱—首歌来切入等

等。

有了商量,然后各取一个合适的切入方式,这样就会给听者耳目一

新的感觉,也就达到了“同课异构”的目的。

“同课异构”的本意就是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大胆设计不同的实

施方案。

它不是示范课、引路课,其作用是为教师提供研讨的载体,引

发反思。

它鼓励撇开教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供课例的老师也不要

有思想顾虑,这不是考核老师上课的水平,更不是赛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