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782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

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

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

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

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

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意味深长。

 

38、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娃:

男孩儿或女孩儿。

撑:

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艇:

船。

白莲:

白色的莲花。

不解:

不知道;

不懂得。

踪迹:

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

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全草类。

一道:

一路。

开:

分开。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39、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词牌名。

谙:

熟悉。

江花:

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

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忆:

怀念。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本是通过描写江南的“江花”与“春水”,描绘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怀念之情,赞美之情。

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以日出和春天为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在“日出江花红似火”这句中更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

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

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

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

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40、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

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

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

钓鱼。

纶:

钓鱼用的丝线。

莓:

一种小草。

苔:

苔藓植物。

借问:

向人打听。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

应:

回应,答应。

映:

遮映。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言绝句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就是指小孩。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所以向他问路,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

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41、悯 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粟:

谷子,去皮后就小米。

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

谷子。

四海:

全国之内。

闲田:

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

还是。

  春天种下一粒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

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粒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

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

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

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42、悯 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禾:

禾苗。

盘中餐:

碗里的饭食。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诗的开头就写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

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

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

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43、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绝:

绝灭,消失。

径:

小路。

踪:

指脚印。

孤舟:

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

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

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

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

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

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

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44、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隐者: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

没有见到。

言:

回答说。

云深:

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本诗特点是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

“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

“采药在何处?

”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45、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寒山:

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

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

山向远处伸展。

坐:

因为。

红于:

比……还要红。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46、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请问。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

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

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

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

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47、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郭:

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

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

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

形容佛寺很多。

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

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

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

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

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

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

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48、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

杭州新城(今淅江桐庐)人。

山尖:

山峰的顶端。

尽:

全部。

占:

占其所有。

甜:

醇香的蜂蜜

采:

采摘。

为(wè

i):

替。

还读wé

i,如“敢作敢为”。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

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与不满。

这首诗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49、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渔者:

捕鱼的人。

但:

只。

爱:

喜欢。

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

你。

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波浪。

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指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