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33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全Word格式.docx

1、想一想: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哪些意外伤害会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比如说……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其实,生活当中有许多事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但是这些意外事故却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因为意外事故会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和损失。

(三)、反馈调查情况

1、小组交流:

把自己调查的意外事故记录表在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调查结果。

2、全班反馈

(四)、讨论

1、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调查,收集到很多信息,进行了交流,大家对生活中的意外事故都有了不少的了解,说明你们很注意观察生活,意外事故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伤害呢?

2、讨论:

生活中假如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会给我们及他人带来哪些意外伤害?

⑴上学路上,遇到下暴雨发大水了。

⑵出门乘车,钱物被盗或在路上被不良青年搜身抢劫。

⑶家里煤气泄露了。

⑷发生食物中毒了。

⑸野外郊游被马蜂蜇了。

下地劳动被蚂蟥咬了。

⑹夏令营中,不慎把脚扭了。

⑺发生地震了。

(五)、阅读小资料:

血的教训

1、学生独立阅读资料上有关内容。

2、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全班交流。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生活中的意外事故有了很多的了解和认识,如何有效避免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思考,希望你带着问题,认真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2课时:

自救互救我能行

1、了解生活中意外事故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2、学会一些生活中的自救自护安全常识,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救护和救护他人的方法。

3、当意外伤害发生时,知道正确拨打报警电话。

二、活动准备:

1、通过网上查询有关意外事故发生时如何逃生的自救常识。

2、了解如何处理身体伤害,记录“自救与自护”常用方法。

3、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或自然灾害。

(一)、导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很多同学都了解了不少生活中的意外事故,由于意外事故发生时突然而且紧急,如果你在外出或上学的路上遇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你会怎么做呢?

2、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结:

当意外和险情来临之时,正确的自救和互救尤为关键,如何能做到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巧妙地远离危险,就需要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

(二)、模拟表演

1、请几组同学模拟生活中突发的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全班同学观看。

2、说说自己的看法:

以上同学的处理方法正确吗?

为什么?

你是怎样做的?

(三)、讨论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意外事故发生时的自救方法。

2、集体反馈:

说说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如火灾、地震、溺水时等应怎样想办法逃生?

3、思考:

如何正确拨打报警电话?

(四)、观察记录

1、阅读小资料:

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

2、讨论完成:

“自救与互救”常用方法调查表。

3、展示交流。

(五)、拓展应用

1、说说你经过学习都学会了哪些自救互救方法?

2、大家谈谈:

你所了解的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或自然灾害。

3、讨论:

在重大灾害或险情发生后,我们应从中学习人们在抗击险情表现出来的哪些优秀品质?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很多生活中的自救互救的方法,相信在生活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当意外事故不幸发生时应懂得如何进行自救,有效避免伤害的发生,珍惜生命。

《平安伴我行》主题活动的第2课时充分运用了情景摸拟、故事表演、交流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多说、多做、多议,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的特色。

在实际上课时,教师还请来了校医给学生讲授自救自护知识,医生的权威性使这节课增色不少。

平安伴我行》主题活动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学生学起来也轻松。

教师在活动中采用模拟演练、校医进课堂等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不再脱离。

在教学中如能多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活动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性。

第二单元问卷调查

⑴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来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

⑵让学生学会用多媒体制作调查问卷;

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能广泛吸取改进意见,逐步完善个人问卷调查;

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讨论各个小组的调查报告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反思。

学生调查报告的掌握。

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大概了解问卷调查的内容与形式;

①解决了什么是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②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问卷调查的最大优点是方法简便,节约时间(就调查者而言),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

有时用无记名形式问卷可以获得面谈或开调查会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

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在于发出的问卷常常无法全部收回,收回的问卷太少,往往影响所取得材料的代表性。

其次,问卷调查应用范围较广,搜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不能了解深层次的问题。

再次,问卷中的问题太多,答者生厌、置而不理;

问题太少,所得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有可能影响整个教育科学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分组讨论设计问卷调查的格式,并对各个小组进行分工,推选出“电脑操作员”和“解说员”;

讨论决定调查的课题《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

建议学生课后先各人制定一份草稿,再在各组里选出最优秀的。

第二课时:

先复习问卷调查的概念;

组织学生交流调查问卷:

抽签决定演示文稿的顺序;

分发调查问卷评价表;

根据抽签的顺序展示文稿;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注:

本组的成员要进行适当的记录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其他小组的成员给予评分。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

调查问卷的题目

评价时间

交流小组名称

评价小组名称

参与和合作

(20分)

表述完整,口齿清晰,操作

合理(10分)

组员参与交流,讨论积极

(10分)

问卷调查

(80分)

1、结构合理(包含标题、

说明词、被调查者信息、问题、选项等)(15分)

2、说明词清楚介绍了调查资料、调查目的和内容(15分)

3、设计的问题紧扣调查目的,表述简洁、通顺(30分)

4、题量适中,题序合理(10分)

5、没有错别字(5分)

6、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展示(5分)

总分100分

第三课时:

⒈展示学生们修改过的问卷调查表,评出其中做的最好的;

⒉让学生根据调查表对调查现象进行讨论和统计,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⒊师生共同总结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三单元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教学目的:

1、分析、认识煤的成因,了解石油、天然气的成因。

知道它们所蕴藏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是储存着太阳能;

2、能区分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一些新的能源。

认识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的重要性。

知道现在常用的能源,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来藕节煤带给我们的信息,做出煤成因的推测。

教学准备:

煤形成过程、煤层中植物化石的挂图、标本。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用来发电、开动汽车、火车、烧饭取暖,等等。

你们知道怎样得到它们吗?

它们为什么会埋藏在地下,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探究过程

1、分析煤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1)谈话:

在研究煤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些信息,现在老师把这些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

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木质纹理的煤。

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出示挂图:

煤层中的植物化石,夹在岩层中的煤层,2~3亿年前地球上生长着茂密森林的情景等。

你们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吗?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证据,加上我们的想像,描述一下煤形成的过程。

(2)小组讨论,汇报。

(3)谈话:

科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这是他们的推测(出示煤形成过程示意图和教材上的文字资料,学生阅读和议论)。

说说科学家们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结:

科学研究中,常常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合理想像来建立假设。

在没有新的证据推翻这个假设时,这个假设被大家所公认。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也是这样研究的。

现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煤是古代植物经过漫长变化而形成的。

2、认识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简单讲解:

根据不少证据推测,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动植物,主要是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目前,煤、石油、天然气已成为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

他们的能量又是哪里来的

呢?

(2)讨论:

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3)交流,说出理由。

用箭头表示出“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转化、储存关系。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自己的身体上,而动物的食物归根到底是植物,所以古代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

远古的动植物埋藏在地下变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能量最终还是来自于太阳。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亿万年前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是不是非常神奇呢?

3、寻找新的能源

现在我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能源有哪些?

它们会不会用完呢?

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哪些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再生呢?

(2)讨论并填写表格。

(3)提问:

你们知道哪些新能源的信息?

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吗?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不可再生的能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节约能源。

我们还要努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原子能,让人类有一个更好的能量世界。

第四单元走进民间艺术教学设计

主题的产生:

春节过后,孩子们将家中的中国结、泥娃娃、泥老虎等工艺品带到了学校,孩子们对这些民间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这是我的泥娃娃”“小凡,看我姐姐编的如意结”“我奶奶剪的窗花多漂亮”,孩子们交流时那种欣喜的表情挂在脸上。

接下来几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家中悬挂、张贴的工艺品带来,而且还饶有兴趣的交流着。

从孩子们的言行中,我们发现民间工艺品已经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有许多他们未知的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值得去探究。

而且该主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旨在弘扬民族艺术,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地域特点,结合家庭及社区资源,有针对性的帮助搜集、整理资料,体验和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主题总目标:

1、对民间艺术活动感兴趣,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节日等。

2、能大胆、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表现和表达,体验成功的乐趣,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提高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3、探索、发现并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种类、风格及独具的特点。

主要内容及实施记录:

活动一:

交流《小小民间工艺展》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小小民间工艺展,初步萌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2、能大胆的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制作的民间工艺品。

3、初步了解民间工艺品的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其独特的。

活动准备:

1、共同收集有关民间工艺品的事物、图片、音像等资料。

2、师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布置“小小民间工艺展”。

活动过程:

1、组织参观、交流。

1)参观同伴的作品及各自带来的实物、图片等。

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带来了许多实物:

草编、布玩具:

虎头帽、虎头枕、虎头鞋;

泥玩具、风筝、中国结、剪纸等。

2)幼儿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作品,并互相交流:

民间工艺品都有什么?

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宗绍月抱起了“圣虫”(面塑):

“真漂亮!

我姥娘家也有,还供在桌子上,保佑农民的庄稼丰收”“这个老虎用布做的,真威风”一凡说,“还有老虎头的鞋,老虎头的帽子,这些都是我老姥娘做的,小孩用它不生病”车宸智重点向介绍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工艺,“结”在漫长的演变中,被多愁善感的人民赋予了各种感情愿望。

福子结:

福气满堂,鱼结:

年年有鱼,平安结啊;

一生如意,岁岁平安。

2、观看光盘:

杂技、捏面人、剪纸等民间绝技表演。

孩子们聚精会神的看着,特别是看到捏面人,孩子们有些跃跃欲试

延伸:

回家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民间工艺品。

活动二:

制作《可爱的面塑》

1、通过活动,了解面塑的造型和色彩搭配特点,感知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尝试运用白面制作简单的面馍,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1、活动前准备各种形态的面塑数件,组织观赏。

2、白面、面板、塑料剪刀、工刀、枣、花生、栗子等。

1、观察欣赏,激发兴趣。

选择了3种面塑启发幼儿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观察欣赏。

垂涎欲滴的枣馍馍、造型逼真的鱼馍馍、色彩艳丽的花馍馍、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

1) 

提问:

它们是怎么做成的?

有哪些工序?

说起面塑,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春节刚刚过去,每人家中或许还有枣馍馍、花馍馍,那么它是怎么做成的呢?

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

用面粉做的,有的说:

用水和面粉做成的,还有的说:

用酵母搅在水和面粉里。

在讨论中大家了解了面馍的制作工序:

和面(水、面粉、酵母)—揉面—造型—蒸笼—点色。

在造型时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孩子们想到了用刀、枣、花生、栗子、葡萄干、大豆等,那么你们想试试吗?

大家一呼百应,各自准备了制作需要的辅助材料。

2)教师介绍面塑的由来及民间风俗。

 

面塑实际上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

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

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

2、鼓励大胆选择白面,选面—揉面—造型,创作面塑作品。

终于可以自己做面塑了,孩子们那高兴劲儿甭提有多欢,分面之前,各自挽好袖子,拿到面后,两只小手便开始忙碌起来,蘸着面粉揉呀揉,看上去蛮像模像样的,不一会儿,一个个可爱、逼真的“面塑”就诞生了:

有正在爬行的蜗牛;

有粘满大枣的枣馍馍;

有爬行或盘坐的生虫(蛇);

有乖巧、可爱的小刺猬、小白兔;

还有憨头憨脑的猪头;

笨拙的乌龟、螃蟹;

还有孩子们用葡萄干、豆子、大枣创作的太阳花、苹果、香蕉馍等,他们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啊!

想他们所想,做他们之想,面对他们的杰作,不得对他们另眼相看,或许在他们中就会有未来的面点大师呢。

午饭时,看到自己的“杰作”,孩子们蜂拥而上,啧啧称赞:

“哇!

真漂亮!

”“我想吃我自己做的那个”“那个小花做的真好看”……吃着自己做的面馍,大家真美呀,吃的又香又甜,连平时吃的少的孩子都多吃了一份。

此活动中,孩子们尽情的制作,在亲自实践中享受到制作带来的成功感,在创意造型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三:

欣赏《京剧》

1、简单了解京剧这种传统戏曲艺术,萌发对我国传统曲艺的喜爱之情。

2、能逐步了解有关京剧人物,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戏剧种类,是我国的国粹。

3、了解典型、简单的京剧唱腔及台步。

1、搜集有关京剧演员剧照、脸谱。

2、准备生、旦、净、丑角色的京剧唱腔的光盘。

1、互相交流对京剧的认识与感受。

很多孩子听过京剧,看过京剧表演。

韩松凝说:

“我奶奶最喜欢看,中央11台整天演,挺有意思的”“我最喜欢包拯,黑黑的脸”“我喜欢穆桂英,她的头上有两根长鸡鸡翎,画的妆可漂亮了”

2、观赏京剧剧照、脸谱、服饰等。

1)观看剧照和图片中有关京剧人物(生、旦、净、丑)。

2)了解不同脸谱代表不同人物形象,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脸谱代表公正(如包拯、张飞),白色脸谱代表狡猾、奸诈(如曹操)。

3)观察京剧的服饰:

色彩艳丽,绣有图案,袖子是白色的、长长的。

3、观看京剧录像片段。

孩子们认为唱京剧和我们平常唱歌不同,念白有很多,有些字拖得很长,伴奏不一样,京剧的服饰色彩艳丽,绣有图案,袖子是白色的、长长的

4、在京剧唱腔的伴奏下,进行模仿和表现。

活动四:

探索求职《戏曲服饰》

1、帮助了解不同服饰代表不同的角色,感受服饰中不同色彩和纹样的美,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引导学会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单戏曲的服饰。

1、 

准备不同的戏曲服饰及图片。

2、 

请相关服装设计师。

观赏戏剧,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服饰特点,它与现代人的衣着打扮有什么不同。

2、请戏曲服装设计师,出示有代表性的戏服,感受服饰中不同色彩和纹样的美。

这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平度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高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各种地方戏服饰的特点。

一切准备就绪后,高老师带着各式各样的服饰来到幼儿园。

当看到多姿多彩的服饰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啊”的惊叹声,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会场很安静,幼儿们都在认真地倾听高老师的讲解。

高老师把每件衣服出现的剧目,适合穿着的对象、对象的年龄都一一作了详细说明,并请老师上台一一展示。

当我们老师穿上戏服后,场面一下沸腾起来,有上台摸服饰的,有手舞足蹈的,有跃跃欲试的,尤其到让幼儿试穿的时候,整个多功能教室一片沸腾。

幼儿积极向服装师自由发问,了解有关戏曲服饰的知识。

3、 

服装和合作伙伴,在戏曲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小知识:

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一是表现等级:

帝王穿黄色,一品至四品穿绯色,五品以下官服青、绿色;

二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

三是表示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衣,突出一个“夜”色。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

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

武将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

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

活动五:

欣赏《地方戏》

使幼儿简单了解各种传统地方戏曲艺术,萌发幼儿对我国传统地方曲艺的喜爱之情。

使幼儿初步了解地方戏中的人物,知道地方戏是由于地域、风土人情和方言而产生的。

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地方戏特有的脸谱、唱腔及曲风。

请幼儿搜集有关地方戏演员的剧照、脸谱。

准备各种地方戏的唱腔录像。

为了丰富学生对地方戏的了解,开阔眼界,加深对戏曲的热爱,我们大级部三个班共同收集了许多有关地方戏的小知识、光盘、图片等资料,班级之间进行资料共享。

1、思考我国除了京剧这种特有的戏曲以外还有那些戏曲?

除了京剧以外你还听过什么剧?

看过那种戏剧的表演?

你喜欢什么戏剧?

王艳带来的吕剧《小姑贤》可把小朋友给难住了,提问了几次也没人回答出来,最后只好由老师给出答案,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说在奶奶家或是姥姥家听过。

我又向幼儿介绍吕剧是我们山东的地方戏,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比较有影响的吕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提起黄梅戏,孩子们都不陌生,最典型的莫过于《天仙配》,有的幼儿还能哼上一两句呢。

黄梅戏的服饰比较富有生活气息,便于载歌载舞,反映生活。

地方戏的有关知识:

吕剧:

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是从说唱的琴书(坐腔、扬琴)发展而成,风格比较明朗、轻快。

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

越剧:

戏剧的一大剧种,越剧的小生全部为女扮男;

唱腔委婉,表情细腻,抒情优美。

评剧:

发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北京、天津、东北、华北,最初是从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和东北的“蹦蹦”(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又称采茶戏

活动六:

谈话《有趣的民间节日》

通过活动,了解民间节日的名称及含义。

能用连贯的语言围绕主题谈话。

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

活动前了解自己知道的民间节日。

教师应准备各个民间节日的有关资料。

活动前,学生已对民间节日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知道我们所在生活环境中的节日有:

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节、七月七、财神节、仲秋节、重阳节等,对于这些节日的名称、时间、由来及所蕴含的寓意,在大家相互交流中已有所感知。

利用晚上时间,让幼儿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父母把自己知道的民间节日告知幼儿,幼儿向父母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节日,并提出讲述要求:

说清节日的名字、时间及喜欢的原因。

讲述中家长随时做好记录,幼儿还可根据自己的讲述内容画出图画,可谓“图文并茂”。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

如:

1月1日是什么节?

人们是怎样庆祝的?

你喜欢哪个节日?

你还知道什么节日?

它有趣吗?

2、围绕“有趣的民间节日”话题自由交谈。

在进行讲述时,幼儿的情绪很高涨,因为老师要为他们的讲述录音,个个争先恐后的上来发言,讲的都很好。

有的讲了节日由来的故事“年的故事”、“牛郎织女”等,有的讲了节日中有趣的事:

打秋千、碰鸡蛋、猜灯谜、放鞭炮和烟花等。

3、小结谈话内容:

我们知道的民间节日有元旦、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节、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财神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寓意和特点,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此次活动幼儿想说的欲望很强烈,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通过讲述孩子们对民间节日的了解更加深刻,在交流中共同分享了同伴在节日中的趣事,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对倾听习惯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第五单元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