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530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气压带和风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docx

《气压带和风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和风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压带和风带.docx

气压带和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

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

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三圈环流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6—38,思考三个问题:

1.做了怎样的假设?

2.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备注: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

首先,假设地表均匀,地球静止不动,地球上大气将如何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

假设:

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第一步

 

赤道空气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板书】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

【教师总结,继续启发】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刚才所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请看地球仪。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

第二步假设:

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师生互动】(备注:

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

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

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

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

【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

【学生回答】南风。

【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

【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

向哪偏转?

偏转为什么风?

【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备注:

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

【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

【学生回答】小。

(备注:

教师进一步指出:

可忽略为零)。

【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

【学生回答】西风。

【启发提问】回答的很好。

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

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

【学生回答】不能。

【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

(要启发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下沉。

【启发提问】对。

气流最终在北纬30°附近下沉。

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升高。

【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

能沿直线运动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

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非常正确。

(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备注:

然后让学生画图体会。

中、高纬环流的形成由指导优生为学生们讲解、师生共同认识完成)。

(略)

【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

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三个,即:

A.低纬环流圈B.中纬环流圈C.高纬环流圈。

【总结板书】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备注:

请同学们将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画在笔记本上)

【启发提问】请考虑在纬度0度、北纬30度、北纬60度、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

把它们标在图中(提醒注意是近地面)。

如果在南半球会怎样?

(学生讨论,并找一位同学将高低压各称标在示意图上)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记忆方法是:

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

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

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启发提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低气压状况,画出风向?

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

找一同学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

【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

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记忆方法是:

风带东西相间分布--东、西、东(信)、(信)东西、东。

【板书】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巩固练习】做游戏,方法如下:

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南北半球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教师提问,各组按要求回答,限时三秒,回答正确则为小组加一分,累计分多的小组为胜。

如教师说:

赤道空气受热上升,代表赤道的同学立刻回答"东南信风"即加一分;又如教师说:

到S之间是什么风带?

代表信风带的同学立刻回答"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即可得一分……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9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二、三圈环流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

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

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简图记忆】现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

夏季:

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

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总结】【板书】3

亚洲

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转折讲解】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

我们来阅读P41“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

 

【板书】4、季风环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里说明一下。

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

【转折】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问题。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介绍】

作用: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注意: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引导看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42活动,思考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分布举例

热带雨林气  候

南 北 纬 10°之 间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

终年温和多雨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和分布、东亚季风,简要说明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课后作业】P43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3.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4.季风环流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分布举例

热带雨林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补充材料1主要气候类型比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温夏热夏雨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

冬温雨夏干热

温带

温带季风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

温带海洋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寒带大陆

北极圈附近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寒长暖短

寒带

苔原带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补充材料2气候类型的简易判别

于慧/山东省荣成三中

气候类型的判别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虽然杂志中有不少这方面方法的论述,但学生很难掌握,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方法作一介绍,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正。

第一步:

判别南北半球

方法:

据温度曲线(或数字)七月气温高(低);一月气温低(高)为北(南)半球

第二步:

若为北(南)半球,观察一(七)月份的平均气温t

当t≥15℃时热带雨林气候各月降水量均较多

热带季风气候观察月降水量≥3个月

热带草原气候≥200毫米的月份<3个月

热带沙漠气候各月降水量均较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各月降水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当0℃≤t≤15℃时地中海气候量不均匀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温带海洋气候各月降水量较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观察月降水量≥2个月

当t<0℃时温带大陆性气候≥l00mm的月份<2个月

极地气候各月气温均很低

例:

据下表数字,判别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利用上述方法)

地点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A

气温

6.9

7.9

10.6

13.7

18

21.8

24.7

24.4

21.2

16.5

11.7

8.2

15.5

降水

79

77

77

72

61

44

18

25

65

132

122

107

882

B

气温

-13

-10

-3.4

4.4

9.3

13.5

17.5

20.1

16.4

9.4

-l

-11

4.2

降水

10.5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739

C

气温

24

24

26

28

29

28

27

27

27

27

27

25

26

降水

3

3

3

3

30

465

617

351

267

56

10

3

1793

D

气温

3.1

3.8

7.2

10.3

14

17.1

19

18.5

15.9

11.1

6.8

4.1

l0.9

降水

54

43

32

38

52

50

55

62

51

49

50

49

585

答案:

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气候

提示:

以B为例,第一步:

根据一月份气温低于七月份气温可以判别是北半球

第二步:

观察一月份平均气温t=—13℃,属于t

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三种中的一种;再观察各月气温并非都很低,可排除极地气候;到底是温带季风气候还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呢?

再看月降水量≥lOOmm的月份,得知为3个月(7、8、9三月),据判别方法知其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