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574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管(手中获释)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

(7)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后)任用。

(8)任:

责任,使命。

(9)也:

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

(10)苦其心志:

使他的意志、感情痛苦。

心志,意志。

(11)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2)饿其体肤:

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至肌肤消瘦)。

(13)空乏:

贫困,资财缺乏。

空,使……穷。

乏,使……绝。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

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拂,拂逆,违背。

乱,扰乱。

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15)所以:

用来

(16)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忍,通“韧”,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8)恒过:

意思为常常犯错误。

恒,常常。

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19)困于心:

心意受到困惑。

(20)衡于虑:

思虑受到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21)作:

奋发,指有所作为。

(22)征于色:

把心情表现在脸色上。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验,显露,表现。

色,脸色。

(23)发于声:

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4)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喻,明白,知晓。

(25)入:

里面,此指在国内。

(26)法家拂(同“弼”)士:

法家,懂得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bì

),通“弼”,辅佐,辅弼。

(27)出:

外面,此指在国外。

(28)敌国外患:

指来自于敌对国家的忧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生于忧患: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0)死于安乐: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1)于: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32)发:

被任用

(33)举:

被举荐。

通假字:

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横”,梗塞,不顺。

3、拂(bi),同“弼”,辅佐。

4、忍,同“韧”,坚韧。

(课文课下注解中没有此通假)5、畔,通“叛”,叛变。

词性活用:

1使动用法:

苦:

使……痛苦例如:

必先苦其心志,

劳:

使……劳累例如:

劳其筋骨

饿:

使……饥饿例如:

饿其体肤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例如:

空乏其身

忍:

使……坚韧例如:

动心忍性。

乱:

使……受到阻扰。

例如:

行拂乱其所为。

2动词用作名词:

入:

在国内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

在国外例如: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名词用作动词:

过:

犯错例如:

特殊句式:

倒装句------状语后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于心困,于虑衡)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色征,于声发)

一词多义:

1.拂(f)违背例如:

2.拂(bi)同“弼”,辅佐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3发(fa)起,被任用例如:

舜发于畎亩之中。

4发(fa)表现例如:

征于色,发于声。

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举荐,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要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衰亡。

中心:

逆境造就人才。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生于忧患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6、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9、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言之成理即可)

10、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选文第2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

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2、这些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

思想、身体、行为。

1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答:

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

(1)我所欲

(2)也。

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也;

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

如使(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不用也(19)?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20)也?

由是(21)则生而(22)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2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24)贤者(25)有是(26)心(27)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28)耳。

一箪(29)食,一豆(30)羹,得之则(31)生,弗(32)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33),行道之人(34)弗受;

蹴(35)尔而(36)与之,乞人(37)不屑(38)也。

万钟(39)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则不辩(40)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1)焉!

为(42)宫室(43)之美,妻妾之奉(44),所识穷乏者(45)得我(46)与(47)?

乡(48)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49)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50)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51)。

重点字词注释:

(1)亦:

(2)欲:

想要.(3)得兼:

“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

(4)舍:

舍弃

(5)而取:

而,表顺承关系。

取,选取。

(6)甚:

胜过,超过。

(7)于:

比。

(8)故:

所以。

(9)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得,获得

(10)所恶:

所厌恶的。

(11)患:

祸患。

(12)辟:

同“避”,躲避。

(13)如使:

假如,假使(14)之:

的。

(15)莫:

没有什么(16)则:

那么.

(17)凡:

凡是。

(18)得生:

保全生命。

(19)者:

……的方法。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0)为:

做。

(21)由是:

由,通过。

是:

代词,指这种方法。

(22)而: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3)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24)非独:

连词,不仅。

(25)贤者:

贤能的人。

(26)是:

这。

(27)心:

想法。

(28)勿丧:

不丢掉。

(29)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30)豆:

古代一种木质的盛食物的器具。

(31)则:

就。

(32)弗:

不。

(3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34)行道之人:

路上的普通人

(35)蹴:

用脚踢.(36)而:

表轻微顺承关系。

(37)乞人:

乞丐。

(38)不屑:

认为不值得。

在这里是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39)万钟:

高位厚禄(40)辩:

通“辨”,分辨(41)何加:

(有)什么益处.

(42)为:

介词,为了。

(43)宫室:

指住宅。

(44)奉:

侍奉。

(45)穷乏者:

贫困的人。

(46)得我:

得同“德”,感激。

(47)与:

同“欤”,语气词。

(48)乡:

同“向”,时间名词,从前,过去。

(49)为:

动词,做。

(50)已:

停止,放弃。

(51)本心:

天性,本来的思想,即“义”。

1、呼尔而与之:

表承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2、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某种办法

4、二者不可得兼:

能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乡为身死而不受:

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了,表目的

做,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采用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皆有之:

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结构助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获得生命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9、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为

10、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如果

词类活用:

得:

名词作动词,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生:

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1.可以,古:

能够用来,今:

能够

2.是,古:

这,指示代词,今:

判断动词

3.豆,古: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

豆子

4.钟,古:

古代的量器,今:

计时器具

5.加,古:

益处,今: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6.辩,古:

通“辨”,辨别,今:

辩论

7.乡,古:

通“向”,从前,今:

农村

8.得,古: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今:

得到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下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会饿死。

可是你(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羞恶廉耻之心。

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思想有:

以民为本,仁政学说,因材施教,道德伦理,人性本善,唯心主义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