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074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docx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7

2008年度区级一般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王玲

第一部分: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的,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案例教学运用于普通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运用虽远不如法学界、医学界、管理学界等领域那么普遍和成熟,但在教师职业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日渐增多。

我国基础教育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才刚起步,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已进入全面推广、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在2007年版的《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正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第107页指出要“注重地理案例分析的情境教学”,并且阐述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说明案例教学开始作为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被官方认定。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课本,采用地理知识专题的形式编写。

专题作为基本的教学单元,由导言、课文正文、专栏、思考与实践四部分组成,其中的课文正文中的一些内容和部分专栏就是教学案例,可供教学中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待进行,本课题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而现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是: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层面较丰富,实践层面较薄弱;文献型案例较多,实践型案例少。

课本所提供的教学案例,往往只是针对某一点地理知识,案例资源的开发不足,案例教学开展得不够普遍,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本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市教委2007年版的《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试验本)》和2010年版的《上海市高级中学地理学科基本要求》,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出台,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

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传统的地理教材注重地理知识内容的完整性,比较忽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与学生疏远了。

在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阐述,然后才举例加以论证。

如“天气和天气过程”的教学内容,教材阐述的顺序是:

“气团和锋面”——“寒潮”——“副热带高压”——“梅雨”。

在对这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交待后,教材才举例说明我们日常见到的某某现象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教师的“教”,但却不适合学生的“学”。

因为在学习相关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时,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相应的经验储备,更缺乏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心境。

针对弊端,《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新教材要以专题形式呈示,并引入典型案例进行阐述。

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如“台风、寒潮和梅雨”的内容,新教材以“东南沿海的台风”、“上海的寒潮”、“江淮的梅雨”等学生生活中经历过天气现象作为专题和案例引入,将诸如气团、锋面、气旋等地理概念和原理融入其中阐述,并设计了“袭击上海的9711台风”、“钱雨(龙卷风)”、“梅雨对经济的影响”等《专栏》供学生阅读拓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而达成这一目标,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案例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即从同类知识内容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从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然而案例的使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但如何使用这些案例成了地理教学中新问题,这就存在对案例进行二次开发的问题。

我们的地理教学还有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上海市从2010年开始举行的上海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结业考试以及地理高考,为适应上海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结业考试以及地理高考需要,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我们发现历年上海市高中地理结业文化考试和高考命题往往都是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现实热点,以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上海市在推广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这样的题型比值越来越大。

通过对我校历届高一学生的试卷分析发现:

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情况比较好一些,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得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在教学中还同时发现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利用身边素材开发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积极思考发问,参与探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他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高中学校地理教师,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案例教学法在高中人文地理的最佳教学途径,提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同时也借此提高我们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能力,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惑。

第三部分:

本课题的和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了有关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上,主要进行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然后在所教年级进行初步实验。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依托大量的精选案例,我们首先从各种渠道收集大量案例从中进行筛选,我们坚持从学生身边的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即乡土地理,从当前发生的事件入手,即时事;以此作为突破口,关于上海市的教学案例优先考虑,当前的热点优先考虑;教材上的优先考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案例,即使不够典型,教师可以加以修改。

经过试验后教学案例不断调换和更新。

比如我们一开始实验研究的时候,所使用的案例篇幅差不多,设计的教学时间也大同小异,后来发现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长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成长起来,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常不适应。

再进行实验时,就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刚开始时采用小的篇幅短的教学案例(后面就称小案例),设计问题有指向性,引导学生的思路,阐述的知识点少,时间也先只预设20分钟左右;如专题16人口的增长所使用得教学案例的是上海市人口的增长(上海人口负增长)为小教学案例;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选用课外材料(内蒙古阴山脚下的人口变化)也是小教学案例。

进行一阶段后教学案例的内容增加,阐述的地理知识点多了,逐渐过渡到一个课时用一个教学案例,如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所使用的美国的乳畜带的区位条件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所使用的上海宝钢的工业区位条件均为一课时一个的“大”案例。

研究过程

一、选编案例

搜集资料,选编案例。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资料来源是多渠道的,教材、教参、其它书刊、报纸,电视、网络、有关部门、师生的实践活动等。

再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去粗取精,编写出地理案例进行教学。

选择和编排案例的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选择案例必须精炼选择的案例数量不能多。

大多数情况下为一个,少数运用对比法的可以用两个,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不能不加选择大量地罗列案例。

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收集和列举所有的实际材料,只需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加以剖析,从而把握的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2、选取案例必须有典型性:

案例要能代表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倘若随手拈来几个案例,则其意义和教育价值就有局限性。

案例不具有典型意义,难以代表同类地理事物,往往会误导学生以偏盖全地推出伪规律。

3、选取案例必须有针对性:

应该针对所讲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选取案例内容上必须要能明确表示主要原理和规律,同时符合学生特点,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启发性,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

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选取案例必须有系统性:

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

案例整体排列结构的合理化能发挥案例教学法最大的教育功效。

案例不但具有论证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的功能,还能反映前后知识的连贯性。

5、选取案例必须有可操作性案例是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载体。

地理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地理特色,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

案例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引导下真正投入到分析、讨论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去,进而“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并逐步养成乐于研究、勤于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学生中存在着基础、智力和情感上的差异,因此,案例还表现在所包含的内容具有递进的特点,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

综上所述,案例以使学生最轻松、最透彻地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规律和基本原理为原则。

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案例前要吃透教材中地理知识,根据需要选用或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中案例;要求教师熟悉乡土地理,熟悉热点内容,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喜好,编出最合适的案例。

二、教学案例的实践过程:

选编好案例只是做好了前期的实验准备,案例教学更多的是看地理教学实践。

通过大量实践,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重点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展示案例。

案例的展示以呈现时机而论,既可以放到讲授地理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一般是在教教师导入主题之后。

以呈现方式而论,呈现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给每位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材料2、视频3、教师读案例.4、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

第二阶段:

1.分析案例.导入案例情境之后,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解答。

问题一个接一个提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2.组织小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

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和方便讨论,小组的规模一般为4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

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

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

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这期间教师要在教室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小组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

3.组织班级交流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

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

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它的主要意义在于:

(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并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

为此,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知识,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教师也不要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反省、自己更正,从而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分析和研讨

第三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如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

(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以下几种:

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创设地理情境,这种方法使用最多,在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就可以大量使用;用案例论证地理原理与规律案例, 地理原理的学习可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也可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难度最大的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而我们运用案例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主要为探究式的。

三、成绩评价

及时、恰当的学习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一般采取分数、评语、等级和奖励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评定,但因案例教学是在全开放状态进行,学生获得的能力大部分是隐形的,无法像传统教学一样,用一张试卷或一套操作性的程序进行测量。

在案例教学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时,应该“评什么”,“怎么评”,一直觉得很难把握。

我们希望评价标准既能体现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案例教学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

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就其参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可以从“参加”和“理解”这两个维度来评定。

“参加”可以分为:

参加的频率;参加的持久性,参加的态度,参加者在学习活动中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

“理解”按理解的层次和理解的内容可以考核学生对以下问题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案例所涉及的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明确研究问题的任务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预测任务可能会遇上的困难;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一般可以根据这些具体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评价。

第四部分: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现在所使用二期课改教材(2008年第二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共5篇,其中高中人文地理内容占绝对篇幅为4篇,它们是第五篇人口包括专题16人口的增长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专题18人口素质第六篇城市包括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专题21城市化第七篇产业区位与分布包括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第八篇地域文化包括专题25文化与环境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

根据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确定案例教学的在人文地理适用范围,首先分析大纲和教材,寻找教学中应提供案例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培养要求,确定应提供的案例数量、内容、形式和授课时段。

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不断调整,最后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10个教学案例(附在结题报告后)

案例1《上海人口负增长》用于专题16人口的增长,是小教学案例,主要用于探讨上海市的人口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从而引申到中国未来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案例2《内蒙古阴山脚下人口的变动》用于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小教学案例,主要用于探讨人口容量的概念、原理和影响因素。

案例3《上海的中央商务区》用于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是小教学案例,主要用于探讨城市不同的功能分区。

案例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用于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主要探讨城市群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案例5《美国乳畜带区位条件》用于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中农业区位部分使用,主要探讨影响农业生产的两大类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案例6《李守银家的农业生产》用于农业地域类型部分,主要探讨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生产水平和发展条件,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自我学习其它五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案例7《上海宝钢的区位条件》用于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中工业区位部分,主要探讨在上海宝钢建设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的原因及其它工业区发展条件。

案例8《硅谷》和案例9《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用于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中高新技术产业部分,用两个教学案例对比探讨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

案例10《洋山深水港》用于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部分,主要探讨上海建设洋山深水港的意义。

第四部分: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基本结论和存在问题以及展望

通过将近两年的高中人文地理的案例教学研究,我们感到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发展,体现出了显示出地理课教学的特色,对于推动地理课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原理和规律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把握、理解。

另外,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培养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强化竟争意识;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以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尤其使我们感觉明显的是实行了案例教学的班级,前期课程进度可能比其它班级慢一些,但越往后他们学得越轻松,而且考试中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普通班高很多。

但是,在进行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过程时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编写教学案例时,我在第三部分虽然提到有一定的原则,但是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符合这些要求的案例比较缺乏,或者说是不乏事例但缺乏对这些事例的提炼。

如何根据相关教学主题选择和撰写更理想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将是笔者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差异性大,有一些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我们的学生:

一种是爆炸式的释放,另一种是有些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方式,保持原有的“惰性”,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或纳于言辞,不能较好地表达观点、听取他人意见等,使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有时冷眼旁观与积极参与在同一课堂内并存的现象,讨论时常出现“冷场”,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

后来情况有所改进;在成绩评价方面,案例教学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方式,很多案例并无明确的是非或好坏标准,这造成案例教学的成绩记录难以准确客观。

教师应该建立何种适应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价机制,我们希望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难以做到,目前只有定性的评价;由于要参加上海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原因,课时缺乏,后面的地域文化部分本来设想由学生提供教学案例,未能如愿以偿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通过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我深深感到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二者关系的艰难。

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地理案例教学开始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按照精选的地理案例来组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内容,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为学生最终掌握地理系统知识服务。

如此实施的地理教学说明,地理案例教学决非摈弃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

地理案例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一味讲求系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地讲授各种领域的完整知识,事无巨细都要求学生学习、记忆等做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只是多种教学法中的一种,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要和其它方法联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试验本)》2007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高级中学地理学科基本要求》2010年版中国地图出版社

《课堂案例教学与基于网络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李雅玲.电化教育研究,

 

附所使用的案例

案例1

上海人口负增长

上海市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340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上海人口出生率下降,1993年上海人口首先出现负增长,是我国大陆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

人口负增长的同时,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截止2005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老龄化程度达到11.94%。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2010年至2020年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2005年上海市劳动适龄人口则出现负增长。

为此,上海市对实行了2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不鼓励夫妇不生孩子,符合“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夫妇双方一方为本市农业户口且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等的其中一个条件者即可申请生第二个孩子。

案例2

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牧区,据历史资料可判断出不同历史时期该地的人口数量:

汉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者8万多游牧者,草场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

汉乐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是生活现实的写照。

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20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

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拥入,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牛羊的存栏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

但人们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保证生存。

到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人口已超过80万,但由于国家对草地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人们依然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人口超过150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

“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

1.从资料可知,该地最多能供养多少人

2.该地供养人口的数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3.要让现在的人活得好,同时又不影响后代的生活质量,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应该比80万大还是比80万小?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3.什么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的合理容量有什么区别?

案例3

上海的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CBD简称CBD),集贸易、金融、会展、购物、娱乐和商务办公为一体,多位于城市中心,是城市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最密集、地价最昂贵的地区,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中枢。

上海城市规划将浦西的外滩、北外滩和浦东的陆家嘴三个区域确定为上海的中央商务区,面积3平方千米。

外滩东起黄浦江,西至河南路,北达吴淞江(苏州河),南抵人民路—新开河。

该地区金融贸易历史悠久。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汇聚了700多家中外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