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752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Word格式.docx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1881-1936),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时开始用的笔名,此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散文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2.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3月18日,60多个团体、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

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

,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

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3.刘和珍 

出生于贫民,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后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

“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

“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

“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4、课文初读,掌握下列字词

①给画线字注音

追悼(dà

o) 

徘徊(pá

ihuá

i) 

洋溢( 

) 

 

菲薄(fěi) 

淋漓(lí

n)

洗涤(dí

踌躇(choú

chú

) 

诧异(chà

) 

桀骜( 

jié

à

) 

喋血(dié

尸骸(há

虐杀(nǜe) 

辗转(zhǎn) 

积攒(zǎn) 

攒射(cuá

n) 

屠戮(lǜ 

创伤(chuāng) 

羽翼(yì

绯红( 

fēi 

②字形

Liá

o(寥)落 

姓lià

o(廖) 

编jí

(辑) 

通jī(缉) 

和ǎi(蔼)暮ǒi(霭) 

浸zì

(渍) 

yǔn(殒)身不恤 

yǔn(陨)落 

à

n(黯)然神伤 

è

(噩)耗 

fěi(菲)薄 

fēi(绯)红

③词义

寥落:

稀少;

冷落,冷清

喋血:

血流出来的样子

踌躇:

犹豫;

停留,徘徊不前;

得意的样子

黯然:

阴暗的样子;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桀骜不驯:

性情倔强不驯顺

妄自菲薄:

过分地看轻自己

屠戮:

屠杀

赁屋:

租借房屋

深味:

深深地体会欣然:

高兴的样子

洋溢:

充满而流出

诧异:

惊讶

菲薄:

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广有羽翼:

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多含贬义)

长歌当哭:

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殒身不恤:

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考虑殒身,死亡恤,考虑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

三、四、五节详述刘和珍的斗争事迹与牺牲经过⑴回忆往事,刻画性格⑵惊闻噩耗,唤起民众⑶追述经过,激浊扬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2、第一、二小节主要是写什么?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⑴悼念烈士,抨击敌人

⑵歌颂猛士,批判庸人交代写作缘由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总结历史经验,探究此事件对将来的意义

⑴评论请愿,缅怀先烈

⑵颂扬逝者,激励后人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4、文章的结构脉络是靠什么来组织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

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悼念和高度赞扬之情,对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无情鞭挞和愤怒控诉之情,对革命后继者有力鼓舞和热情激励之情悲——愤——激励

5、你能归纳本文主旨吗?

纪念刘和珍君,赞颂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控诉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严肃总结“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热情号召人们继续“奋然而前行”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案)

一、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开头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剌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堂堂大学的女大学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棋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

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时间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鲁迅先生写文章记念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呢?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事迹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欣然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刘和珍:

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

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3、文章单单的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

对于刘和珍等人遇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

不是,是纪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

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文章对烈士怀有敬仰之情,对流血牺牲表示了自己十分的悲痛,作者在文中予以热情的歌颂和鼓励刘和珍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4、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

三·

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

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

“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写了一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如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等,他们污蔑烈士,对此类人作者予以了抨击和揭露

还写了一些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5、探究请愿喋血的意义,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

你怎样理解?

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6、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

a、高度赞颂——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b、将来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

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8、引用陶诗的作用

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9、试分析本文的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

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

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

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一篇杂文往往是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

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

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如此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杂文的特殊形式

本文正是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以第四部分为例:

先叙述听到噩耗,指出这一杀害出乎意料之外在叙述中已经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和对爱国青年无辜遇害的痛惜,对反动军阀屠戮学生的憎恨

接着叙述死者的身体上的伤痕又证明“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罪证俱在,无可狡辩;

而反动学者文人散布“流言”,说请愿者“受人利用”,为他们的主子掩饰罪恶这里不单是事实的叙述,也有对事实的分析,包含了作者的态度

至此,作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写道: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其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既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极度的悲愤使作者忍不住问自己: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当然,这是作者感到说不出话,而非真无话可说于是他以最大的愤怒,发出革命的号召: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精辟的议论,也是战斗的抒情

铁一般的事实,说服力极强的道理,沉痛而又充满信心的感情,水乳交融,完美结合

第三课时(合作探究案)

一、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1、“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阵阵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2、作者为什么再三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流卑劣

3、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

“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怎样”,多么;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指“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

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4、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

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

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

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

事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5、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

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

b、“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协调一致

c、“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6、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段话

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

7、怎样理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平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这个连词和上句连接并把意思推进一层,歌颂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崇高品质特别要指出,从“至于这一回”到“消亡的明证”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

“事实为明证”,“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是“明证”的定语第二句的内容既照应了第五部分第2段的记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用“阴谋秘计”压抑她们,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

一八”惨案中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可证明这点那么今后,这种革命精神将更加发扬,这于“将来”意义重大所以第三句总结上两句的意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于此”这一段三句话,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关系,连接的词语是“至于”,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总结

本段段意可以归纳为“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8、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

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二、感悟文章的艺术形式

1、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作抒情、论说、叙述三类叙述性散文往往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事件社会意义《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的作品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与小说、戏剧不同,散文不要求借助完整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但是它仍须注重在事件中活动的人物的描写,注意刻画好人物的性格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的精髓是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抓住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征,与她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政治风浪中“欣然前往”联系起来,从而突出这个人物的爱憎分明、坚定勇毅,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她的深沉的敬重之情

语言描写是要写出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的语言,以简短的话语传达丰富的意义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程君请求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的话:

“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短短一句话不仅表现了程君态度之诚恳,更从侧面反映出刘和珍生前对鲁迅极为热爱的感情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因为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的特点高尔基说过:

“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三人在执政府门前互相救助,斗争牺牲经过的描写,突出了人物一系列的细节动作,令读者感到惊心动魄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