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385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

《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声慢的教学反思(用)文档格式.doc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过程和方法:

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

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

首先播放《一剪梅》这首歌曲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

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

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辨、品、背、写四步进行。

设计亮点:

分析课文时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初读课文。

开篇我就请一名同学初读课文,叫另一位同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诗歌的状态中来,通过出示多媒体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李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李清照愁情发出感慨。

2、再读课文。

学生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

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的一句千古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明白,这句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的体现,她不但在填词方面非常独特,而且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李清照的钦佩之情。

3、品读意象。

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小组讨论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

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

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特别是赏析第二组意象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

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分析: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

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

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

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

第一、课堂不够紧凑。

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了,但因听课的老师和领导比较多难免有些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要加强。

第二、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在操作时由于一些因素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影响了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凄凉处境,从而影响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导致学生总是局限于作者的丧父之痛,对于国家之痛、家亡之痛理解不到位。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

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

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