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485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利润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利率×

期数

  本息和=本金×

(1+利率×

期数)

【例题1】某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又按八折出售,结果亏损4元钱。

这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A.80B.100C.120D.150 

【答案】B。

【解析】现在的价格为(1+20%)×

80%=96%,故成本为4÷

(1-96%)=100元。

 【例题2】某商品按定价出售,每个可以获得45元的利润,现在按定价的八五折出售8个,按定价每个减价35元出售12个,所能获得的利润一样。

这种商品每个定价多少元?

()

  A.100B.120C.180D.200 

【答案】D。

【解析】每个减价35元出售可获得利润(45-35)×

12=120元,则如按八五折出售的话,每件商品可获得利润120÷

8=15元,少获得45-15=30元,故每个定价为30÷

(1-85%)=200元。

 【例题3】一种商品,甲店进货价比乙店便宜12%,两店同样按20%的利润定价,这样1件商品乙店比甲店多收入24元,甲店的定价是多少元?

  A.1000B.1024C.1056D.1200 

【答案】C。

【解析】设乙店进货价为x元,可列方程20%x-20%×

(1-12%)x=24,解得x=1000,故甲店定价为1000×

(1-12%)×

(1+20%)=1056元。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过河问题

 

过河问题基本知识点>

>

  1.M个人过河,船上能载N个人,由于需要一人划船,故共需过河M-1N-1次(分子、分母分别减“1”是因为需要1个人划船,如果需要n个人划船就要同时减去n);

  2.“过一次河”指的是单程,“往返一次”指的是双程;

  3.载人过河的时候,最后一次不再需要返回。

  例题详解>

  【例1】有37名红军战士渡河,现仅有一只小船,每次只能载5人,需要几次才能渡完?

()

【2005年上半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0题】

  A.7次B.8次C.9次D.10次

  [答案]C

  [解析]根据公式:

(37-1)/(5-1)=36/4=9次。

  【例2】49名探险队员过一条小河,只有一条可乘7人的橡皮船,过一次河需3分钟。

全体队员渡到河对岸需要多少分钟?

【2006年北京市应届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24题】

  A.54B.48C.45D.39

全部渡过需要(49-1)/(7-1)=48/6=8次,前七次渡河需要往返各一次;

第八次渡河则只需过河一次,所以八次渡河共需过十五次河(即15个单程),每次过河需要3分钟,所以共需要45分钟。

  【例3】有42个人需要渡河,现仅有一只小船,每次只能载6人,但需要3个人划船。

请问一共需要几次才能渡完?

  A.10次B.11次C.12次D.13次

  [答案]D

(42-3)/(6-3)=39/3=13次。

  【例4】有一只青蛙掉入一口深10米的井中。

每天白天这只青蛙跳上4米晚上又滑下3米,则这只青蛙经过多少天可以从井中跳出?

  A.7B.8C.9D.10

  [答案]A

  [解析]除最后一天外,青蛙每天白天跳上4米,而晚上又滑下3米,一昼夜来回共上升1米,所以第六天到了“第6米”的地方,第七天的时候,再向上跳四米,那么白天就可以跳出井外,所以答案应该选择A。

  [注释]本题相当于一个“过河问题”,一共10个人,船上能承载4个人,但需要3个人划船,所以共需要10-34-3=7天。

  【题5】有一只青蛙掉入一口深20米的井中。

每天白天这只青蛙跳上5米晚上又滑下3米,则这只青蛙经过多少天可以从井中跳出?

  [解析]看作“过河问题”,(20-3)/(5-3)=8.5,所以需要9天。

  【例6】32名学生需要到河对岸去野营,只有一条船,每次最多载4人(其中需1人划船),往返一次需5分钟,如果9时整开始渡河,9时17分时,至少有()人还在等待渡河。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54题】

  A.15B.17C.19D.22

  [解析]由于9时开始渡河,往返一次需5分钟,9点、9点5分、9点10分、9点15分,船各运一批人过河,所以一共运了4次(其中第4次还在路上)。

因此,共有“4×

(4-1)+1=13人”已经离开了出发点,因此至少有32-13=19人等待渡河

公务员行测考试类比推理题型实战技巧

http:

//www.zjgwy.org 

2010-06-21 

来源:

浙江公务员网

【字体:

大中小】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作出的一种推断。

类比推理题对技能性要求并非很高,但却是对人的思维清晰度、思维辨析能力等心理品质极有效的检测。

所以,做这类试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理平静和思想明朗。

实战技巧

实战技巧一:

遣词造句法。

即通过语感对题干所给出的两个词项造句,再用所造句子的结构“套”给出的四个选项,能够合适的即为答案。

实质上,这种方法就是通过造句方法自然取得词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对关系不典型的题目判断时非常实用。

例题:

领导 对于 人才 相当于 ( ) 对于( ) (08陕西真题)

A.水鱼B.启蒙老师 学生

C.伯乐千里马D.嘴唇 牙齿

正确答案【C】

解析:

领导发现人才,伯乐发现千里马。

实战技巧二:

横纵对比法。

很多同学只注意词项之间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关系,却忽略了题干词项和选项词项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纵向的对比。

这种方法尤其是在词项之间关系差异细微时更要注意运用。

答题时将四组备选词项看完之后,去对比判断与题干词项有最多共性,或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转自学易网

客车∶货车

A.居民楼∶商务楼B.蝌蚪∶青蛙

C.男生∶女生D.遥控器∶电视机

正确答案【A】

题干是同一类属下并列的两种事物。

车子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客车和货车等。

楼房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居民楼和商务楼等。

C项中男生、女生也是同一类属下的两个并列的概念,但该类属下只有这两个概念。

相比较而言A项更相近。

注意事项

解答类比推理类考题时,考生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一是麻痹大意,认为此类考题非常容易,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

二是纠缠不清,在一个考题上纠缠多时,反复考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公务员的应试者来说,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

考生备考时要多做练习,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答题时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要提高解答此类考题的准确度,考生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点一:

词项之间的前后顺序

自然灾害:

台风

A.骆驼:

生物B.广州:

省会城市

C.网球:

比赛D.重工业:

采煤业

正确答案【D】

A、B、C均是因为词项之间的前后顺序反了导致逻辑关系错误,选择D。

2.注意点二:

易混关系的细微区别

南京:

金陵

A.昆明:

春城B.广州∶穗

C.太原∶晋D.北京∶蓟

金陵是南京历史上的古称,春城是昆明的别称,穗是广州的简称,晋是山西的简称,而只有蓟是北京的古称,选择D。

3.注意点三:

背景常识的合理利用

例题1:

峨眉山:

四川

A.黄山:

安徽B.江西:

九华山

C.武当山:

湖北D.普陀山:

浙江

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人文背景知识。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境内,黄山、九华山都位于安徽境内,武当山位于湖北境内,普陀山位于浙江境内,但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也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所以只有D是正确答案。

例题2:

氧气:

臭氧

A.盐:

氯化钠B.硫酸:

C.石墨:

金钢石D.石灰水:

氢氧化钙

正确答案【B】

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化学背景知识。

氧气与臭氧都含有氧元素,硫酸和硫都含有硫元素。

技巧提升

第一,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

因为只有积蓄了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第二,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第三,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第四,多做相关的练习。

因为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记忆的最好方式、最佳手段。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2011年国考行测数量关系题特点解析

2010-12-15 

12月5日,2011年的国考终于画上了句号。

考完以后,考生纷纷表示,今年行测考试中,最出乎意料的是数量关系部分:

首次没有考查经典的数字推理,而数学运算和去年相比增加了5道题目,增加了考生读题、思考的难度;

题目整体难度变小,简单的题目很简单,某些稍显题目思路在考场不容易理清。

不过这次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基本素质,这恰恰体现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试本质。

  具体来看,除去不考数字推理部分以外,今年的数学运算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学运算中的重点题型、考点覆盖较全

  这次考试主要考查了比例、行程、经济利润、计数、几何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考行测考试的重点题型,对列方程、直接代入、整除、十字交叉、构造等解题方法和思想也有所考察,非常好地考查了考生理解、把握事物间的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

这次考查的常规题型、考点,都是考生在平时重点准备的方法和技巧,从这一点上来说,参加今年考试的考生应该可以有一个较好地发挥。

  二、和2010年国考相比,整体难度变小

  2010年国考行测,整体难度比2009年国考有所增加,让很多考生非常担心,2011年国考会不会更难。

不过大家考完以后,发现2011年的数学运算题目远没有想象的难,很多题目列一个方程或者写一个算式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除去几道题目考场上不太容易想,只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大部分题目还是很容易理解并解答出来的。

  三、某些题目设计很巧妙,考场做出有难度

  在2011年国考中,也出现了几道设计很巧妙的题目,如果思路想到了,很容易就能够想到答案,否则,在考场上就只能选择放弃了,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多看看不同题目,掌握不同的思路。

例如,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比赛的题目,题意是这样的:

  三个人打球,两人比赛、一个人休息,每局输的人下一局休息,最后,A休息了2局,B共比赛8局,C比赛5局,问参加第9局比赛的是哪两位?

  (思路:

A休息了2局,说明B、C比赛了2局,那么A、B就比赛6局、A、C比赛3局,所以根据A的情况可知总比赛场次为2+6+3=11局,由于每局输的人下一局休息,根据C打比赛5局、总场次为11局,我们可以知道C只可能在第2、4、6、8、10局比赛,于是第9局C没有比,因此参加第9局比赛的是A、B。

  这道题目是典型的比赛问题,但是又和平时求比赛场次的题目有所不同,要求考生有非常强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能在考场上想到思路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2011年的数量关系无论从结构、题量、难度上均有了一定的变化,希望明年的考生,一定要掌握扎实的数学基本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从本质上把握数量关系的考查形式和内容。

公务员联考行测言语理解命题趋势真题解读

2010-12-16 

在2009年我国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统一试题的试点工作中,天津、湖北、陕西三地首度实行“联考”,真正实现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从大纲到考试题目完全相同。

2010年4月25日,又将有十三个省市区同时考试,其中部分省份将会采用相同试题,为帮助考生了解联考考情,本文针对2009年天津、湖北、陕西三地联考试题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真题进行了深度解析。

  2009年天津、湖北、陕西联考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片段阅读——主旨概括居多,且体现社会“热点”

  比如2009“联考”中的第32题的“社会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许多社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小事不能自理,需要社会特殊照顾,目前,社会对一些独居老人的关照仍显欠缺。

逢年过节,虽然有关部门上门送粮油、衣物、金钱等进行慰问,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关心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得力。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成立一些传统的养老院、敬老院、社区互助会等更加适合空巢老人欢度晚年的场所,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还可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加强了社区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使越来越多的老人晚年生活得丰富多彩。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空巢老人的出现并非仅来自于老龄化

  B.社区是解决空巢老人现象的最佳途径

  C.在解决空巢问题时子女应发挥更大作用

  D.空巢老人需要生活与精神上的多方帮助

  关于社会老龄化的问题,2006年的江苏、2008年山半年广东等省考中就已经出现过,这也是4年来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解读】这道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但在4个备选答案的设置上侧重了对原文中细节的考查:

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也可以按照行文脉络与关联词相结合的方法来解答。

  排除法——答案A“空巢老人的出现并非仅来自于老龄化”与原文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许多社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相矛盾,所以要排除掉。

答案B中“社区是解决空巢老人现象的最佳途径”与原文中的“需要成立一些传统的养老院、敬老院、社区互助会等”相矛盾,而且原文中也没有体现出什么是解决空巢老人的“最佳途径”这一点,所以这个答案也要排除掉;

答案C“在解决空巢问题时子女应发挥更大作用”与原文中“需要成立一些传统的养老院、敬老院、社区互助会等更加适合空巢老人欢度晚年的场所,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还可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相矛盾。

所以,正确答案只有选D。

  行文脉络与关联词相结合法——这个语段主要有两个分句组成:

分——总的行文结构。

第1个分句主要介绍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及空巢老人的现状。

第2个分句,“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作者表达的重点:

有的考生看到“需要”,立即想到这是“只有”的转化形式,就立刻从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项能够体现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答案。

但是在备选答案中没有与作者思路一致的带有解决措施的选项。

这时考生要注意了,在一个句子内部除了“需要”之外,还有一个表示“并列”与“递进”同时出现的关联词“既可以……还可以……同时也”这个“大”关联词中的内容与答案D的内容是“同义”替换(主旨概括题的阶梯技巧和方法),也才是整个语段主要说明的问题所在。

  此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是答案的设置上侧重了细节,后一个分句中多种关联词同时出现有一定的干扰性。

在此,建议考生对社会热点一定保持持续关注,更重要的是对国考近3年的真题一定要非常熟悉。

  

(2)选词填空——量化语境(提示性信息——突破口)

  选词填空与语境的联系更为密切,其实,语境并不是高深莫测、抽象得摸不着看不到,语境也是可以量化的。

也就是说,在选词填空时命题人一定会给你提示性信息以便找到解答的突破口,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就不可能顺利作答。

此时,语境量化也就是说,结合不同的语段,语境可以有不同的量化形式。

比如,在上述三省市2009年的联考《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第25题中,语境(空的前后)分别可以量化为一个名词:

刀锋和两个动词短语:

“空中翻腾”、“屏住呼吸”——这就对应着两个解题的角度——“同义”替换的切入角度。

  25.体操是一个结合了杂技和舞蹈的体育运动,它的魅力在于那种刀锋上的平衡与美感,在于每一秒都让人______,运动员在空中翻腾的时候,即使不在现场的观众,也会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直到运动员稳稳落地。

  A.心旷神怡B.赏心悦目

  C.战战兢兢D.如痴如醉

  【解读】第一个角度:

空的前面可以概括为“体操的魅力在于刀锋上的平衡与美感”,想象一下“刀锋”上的表演,人们一定是“战战兢兢”即答案C,考生在语段也就是所谓的语境中找到一个名词就可以顺利的解答该题,马上就可以排除掉其他三个答案。

  第二个角度:

在空的后面找到“空中翻腾”和“屏住呼吸”两个动词短语,和着两个动词短语能“同义”替换、意思接近的也只有答案C,战战兢兢。

  2009年是各省市区公务员首度推行联考改革试点工作的一年,这对探索地方公务员考试道路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

正因如此,解析2009年天津、陕西、湖北三省市题型、题量分布、考查的特点,不仅可以为2010年可能会再次进行联考的陕西、天津、海南等省市的考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可循的备考思路,还可以为联考其他省份的考生提供复习和备考的思路。

广大考生在疑虑、甚至迷茫的同时,一定要坚信,无论是从命题、出题的规范化、科学化方面,还是考查题型的简化方面,公考改革得到实惠的一定是考生,勤奋刻苦、寻找规律才是公考制胜亘古不灭的法宝。

2011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新题型解读

2010-12-14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细心的考友会发现,本次国考行测言语部分出现一个新题型——关键词题,这种题型首次出现,是今年国考题的一大亮点。

  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首次亮相的试题。

  诗人从生活和大自然捕捉灵感,将语言文字剪裁成诗;

知音的理解和回响,可使诗的意象和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现出来。

天地一沙鸥,海上生明月,悠然见南山,经由后人的吟诵品味,其意象才更为深化;

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汉关秦月,江山风光和人物诗文相互烘托,转化为跨时空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诗 

知音 

意象 

B.自然 

灵感 

文化

  C.生活 

感情 

品味 

D.文学 

符号 

精神

  本题的题设不同于往年的片段阅读题,既不属于主旨概括题,也不属于意图推断题,是从新的角度设计问题,找出材料的关键词,这类似于写学术论文时的关键词。

我们知道关键词是从材料中直接找出的原文词语,不是自己的言语概括,那么这些“原文词语”涵盖了文段最核心的内容,即中心语以及中心语的构成要件。

  阅读文段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有关诗歌的话题,即文段的中心语是诗;

诗歌的载体是诗中描述的人事景即意象,意象是诗的构成要件;

诗言志,志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需要人理解的,那能够理解的人便是知音,知音也是诗的构成要件。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A。

B、C项的“自然”与“生活”都是“意象”的具体表现,二者是并列关系,都不能选。

D项中的“文学”“符号”“精神”都是诗影响方面的表现,不是文段的核心内容。

  此类型考题实质上考查的是语言高度概括方面的能力,本质上属于概括题,只是答案组合不需要自己的语言,完全从材料中直接选择词语,组合成答案。

  解题思路是,首先找出材料的中心语,其次找出中心语的构成要件或与中心语密切相关的重要词语,最后结合答案选项选择答案。

  考题发展趋向,该题型今年第一次出现,而且仅设计了一道试题,这充分说明是在尝试。

虽然目前不能肯定以后的公务员考试中会大量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务员考试题型改革已经付诸行动,考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每年都会出新的。

  广大考友尤其是将来参加地方考试的朋友要充分重视,国考题往往是地方考题的榜样,,地方考题常常以国考为蓝本,模仿国考题型,可以说在以后的地方考试中非常有可能出现该题型。

  总之,考友要充分重视每年国考的新题型,认真研究,因为它指引我们备考的方向,国考每年都会改变,要出新的试题,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要以变应万变,前面已说过,该题本质是考查概括能力,与考试大纲是一致的,没有超出大纲范围,所以准备考公务员的朋友们要认真思考备考时怎样应对题型变化,尤其是出现的新题型。

  古人云有备无患,有准备的考试,才是有把握的考试,才是成功的考试。

最后预祝考友仕途坦荡,一生从容

行测资料分析图形、表格资料题巧解

2010-12-13 

图形题、表格题与文字题有共性的地方,如看题时都“只看字,不看数,看完题再找数”外,图形类、表格类资料分析题还需要一些特别的技巧,如使用直尺、量角器提高解题速度等。

本文将通过典型试题来说明图形类、表格类资料分析题的速解技巧。

  例1:

下图为2002年至2005年同期市保险业保费收入变化,该市2005年6月的总保费占这四个6月总保费的比重为()

  A.24.1%B.30.6%C.35.1%D.39.5%

  【解析】如果直接计算这道题的话,需要计算(229+1802+678)/(229+1802+678+193+1595+586+174+1504+476+87+1099+421)。

显然太麻烦了。

而借助于直尺测量,我们可以用每个柱体的高度来求解比重。

而测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分别测量四个柱体的高度a、b、c、d,于是所求为d/(a+b+c+d)。

但是,我们说,其实一个加法都不需要算。

事实上,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四个柱体的总高度,即在测量一个柱体的高度后,在相应的刻度处做出标记,然后以标记的刻度处为基准起始测量点测量下一个柱体的高度即可测量出四个柱体的总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