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236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文言知识]“然则”及其他。

“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

”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

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

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夫________②宗________③金________④至________

2.翻译:

岂怯懦之谓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

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

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

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

水是天下最柔软的。

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

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

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参考答案】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

郑武公伐胡

昔者郑武公①欲伐胡②,故先以其女妻③胡君,以娱④其意。

因问于群臣曰:

“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对曰:

“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⑤之,曰:

“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选自《韩非子·

说难》)

【注】①郑武公:

春秋时郑国的国君。

②胡:

北方少数民族国家。

③妻:

嫁。

④娱:

使高兴。

⑤戮杀,这里指责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

(2)以郑为亲己()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3.请概括一下郑武公的性格特点。

从前郑武公想要讨伐胡地,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地的君主,以此来使他心里高兴。

于是问大臣们说:

“我要用兵,可以讨伐谁?

”大夫关其思回答说:

“可以讨伐胡地。

”郑武公大怒并且责骂了关思其,说:

“胡说,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什么意思?

”胡地君主知道了这件事,把郑国君主当作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攻打胡地,占领了它。

1.

(1)讨伐或攻打

(2)当作

2.我要用兵,可以讨伐谁?

3.(阴险)狡诈,善谋(工于心计),无情。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

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

正道。

④卜:

此指选择。

⑤阙:

同“缺”。

⑥经:

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

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又,《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交通”,古指互相往来;

“妻子”,古指妻与子女;

“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

2.翻译:

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

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译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

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

任氏说:

“《孝敬》上说:

‘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

’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

”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

“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

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

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

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

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

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参考答案】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

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

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

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

⑤亲自种田。

3.③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

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jì

]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

(1)牛陇[lǒng]上,窃

(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zhé

](3)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

](4)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hé

](5)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tiá

n](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注释】

(1)牧:

放牧牲畜。

(2)窃:

偷偷地,暗中。

(3)辄:

总是(常常)、就。

(4)挞: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

通“何”,为什么。

(6)潜:

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

拿着书。

(8)达旦:

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

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

恬:

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私下的意思)②辄默记(总是(常常)、就)

③儿痴如此(入迷)④恬若不见(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听已,辄默记。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4.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答:

其根本原因是: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

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

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

”船人曰:

“未之见也。

”次非[rǎng]臂祛衣⑧,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xī]爱焉⑨!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

卷十二·

知分》)

【注释】①荆(jīng):

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

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

同“返”,回,归。

④中流:

江中心。

⑤蛟:

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

·

10·

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

驾船人,水手。

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

曾经。

⑧攘(rǎng)臂祛(qū)衣:

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

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

n)遂买到一把宝剑。

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

次非问摇船人:

“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

”摇船人回答:

“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

“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

”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

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于:

(在)②反:

(同“返”,回,归)③全:

(保全)④复:

(又)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什么?

答:

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①者,见人方引②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

)③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bè

i)④矣。

注释:

①过于江上:

经过江边。

②引:

带着,抱着。

③遽:

立即④悖:

违反,谬误。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人问其故(缘故)②此其父善游(擅长)

③以此任物(用)④而欲投之江中(到)

2、翻译句子。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

严君平不仕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

隐居不仕,常卖卜①。

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

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

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

“君何以不仕?

”君平曰:

“无以自发。

”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

“吾病耳,非不足也。

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

”冲曰:

“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

“不然。

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

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

”冲大惭。

君平叹曰:

“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

[注释] ①卜:

卜卦算命。

②担石:

旧时重量单位。

③人定:

半夜时分。

④汲汲:

心情急切的样子。

[文言知识]“无以”及其他。

“无以”在文言中是个固定结构,相当于“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上文“无以自发”,意为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

又,《鸿门宴》:

“项王无以应。

”意为项羽没什么用来回答的。

“无以”的反面是“有以”,即“有办法可用来……”。

如“有以活人”,意为有办法使人活下去。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仕②讫③肆④具⑤乃⑥谬⑦然

①奈何以不足奉有余?

②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3.“吾病耳,非不足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我有病,并非感到不满足;

②我给人治病,不是不想做官;

③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

④我有弱点,不是不想做官。

【参考译文】严遵,字君平,是四川人。

隐居不去做官,常在成都市给人算卦,每天可也获得百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算卦结束,关了店铺放下帘子,做写书这件事。

蜀有一个叫罗冲的富人,问君平说:

“你为什么不去做官?

”君平说:

“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

”冲为君平准备好车字马匹衣服粮食,君平说:

“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

我富余,而子贫乏,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

”冲说:

“我有万两黄金,你没有一石,还说有余,不是荒谬吗?

“不是这样。

我从前夜里住在你家,半夜还没休息,夜以继日的忙碌而不曾有过满足。

现在我靠算卦为生,不下床而钱自至,还剩下百余个,尘土有几寸厚,不知到干什么用,这不是我富裕你贫乏吗?

”冲很惭愧。

“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

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

所以不做官。

【参考答案】1.①做官②结束③店铺④备办⑤却⑥荒唐⑦这样2.①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

②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

3.③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

”管仲对曰:

“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

“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

泛指织物。

②衣裘:

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

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

“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之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

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

“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

”管仲回答说:

“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

”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

“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参考答案】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

②用什么办法禁止?

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那些4.非名之则利之也。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

高阳应造屋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

“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

”高阳应曰:

“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

【注释】①室家:

房屋,房舍。

②匠:

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

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

泥。

⑤挠(ná

o):

弯曲。

⑥败:

毁坏。

⑦缘子之言:

按照您的话。

缘,顺着,按照。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

更加,越发。

⑨枯:

干。

⑩劲:

坚固有力。

⑾任:

担负。

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

“不行啊!

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

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高阳应说:

“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

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

”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

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①为:

(造)②以:

(用)③善:

(好)④益:

(更加)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

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

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

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

③自道:

自己所说。

[文言知识]说“顾”。

“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它另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意:

一、指“只是”、“但”。

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

又,《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又,《促织》: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

二、指“反而”、“却”。

《为学》: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①病________②窃________③学问________

2.理解:

“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理解:

“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4.翻译:

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_________》是________所说。

【译文】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

(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

“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

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参考答案】1.①苦恼②谦词,私下③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2.求学问;

3.骑马;

坐车4.人生到底何时能自由自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

5.《论语》;

孔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2: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

汉时1尺约合今7寸。

②扰乱:

动乱。

③魏武帝:

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④刘琮:

刘表之子。

⑤举州委质:

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

⑥吴会:

吴国。

⑦江南:

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九州”之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

但说法不一。

《尚书。

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

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

《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

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1.解释:

①少________②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