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317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题型复习 作文审题技巧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们可以取其本质,作为文章的论点。

3.由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是准确地理解材料要义。

而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要义的最好方法是:

按照“何人—何事—何果”的方式将其中心内容梳理出来,然后由果溯因,即可找到合适的写作角度。

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确定作文立意。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

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

“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筑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

“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筑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

“当然!

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

“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动物们纷纷说:

“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难道不是吗?

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

结果:

原因:

立意:

答案精析 何人:

哲学教授;

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被一只青蛙驳得哑口无言;

(1)理论与实践脱离;

(2)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

(3)说话过于绝对。

(1)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2)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3)看问题不能太过绝对。

也可以从青蛙的角度立意。

何物:

一只青蛙;

把哲学教授驳倒;

(1)勇于质疑;

(2)敢于挑战权威。

(1)要敢于质疑;

(2)要敢于挑战权威。

4.辩证拓展法

所谓辩证拓展,就是要利用辩证思维去展开思路,立意谋篇。

辩证拓展,通常要运用以下观点:

一是发展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应看到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不能绝对化。

二是联系的观点。

分析事物时,我们要从它与周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找到问题的本质。

三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要正反通观、全面认识。

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分别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确定作文立意。

材料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从别人那里偷了一个玩具。

(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立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立意为:

(3)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立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要看到小学生以后的变化,可有两个写作角度:

①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坏习惯→坏行为→坏结果);

②(经教育及时改正)将来可能成才(浪子回头金不换,今天的坏习惯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堕落)。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需要多研究一下这个小学生的周围环境,从他坏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上展开思路,探求小学生“偷”的深刻原因:

①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其家庭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

②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学校教育,学校应重视“养成”教育;

③从小学生坏习惯看社会风气,社会是大课堂。

由此揭示“责任在谁”的问题,进而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的重要性。

(3)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材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这个小学生“偷”的“不光彩”的行为时,应看到其另一方面,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一次偷不代表其本质坏。

(平时,他可能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尊敬老师)

5.多向发散法

新材料作文大都可以多角度立意。

一般来说,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就是不同的立意角度,甚至主要的人、事也有多角度立意。

当然,立意可以多角度,但我们写进文中的却只能有一个,因而,我们要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角度立意,找出最有利于发挥,且易出彩的立意来书写成文。

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试从多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

“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

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

”没想到男孩竟理直气壮地说:

“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1)儿子角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角度:

(3)综合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儿子角度(关键词:

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

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

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①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②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③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④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⑤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⑥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⑦别人只是观众;

⑧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⑨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⑩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

(2)父亲角度(关键词:

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

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

‘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

’”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子,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

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

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

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

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①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②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

③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3)综合角度

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二、漫画式作文写作五法

1.观察画面

仔细地读图,细心审阅。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

观察细节包括画中人或物的情态动作、提示语中隐含的信息、人物所处的环境、与人物密切相关的“道具”等等;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有其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漫画的夸张之处、荒诞之处往往是漫画的真正寓意所在。

要注意透过其独特的手法解读其现实意义。

2.展开联想

要学会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幅漫画往往由几部分组成,要把各个部分或者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看。

有标题的(一般都有标题)不要看到一点就草草而作,从而漏掉了主要信息,要作具体分析,才能明白漫画的意义。

要展开联想,如果通过联想,能把漫画引起的问题解答了,就具备了对漫画的解读能力。

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

3.把握寓意

不管写哪一类漫画作文,把握寓意都是第一关。

一是要理解画面意义,正如阅读文字材料先要读懂文字的表现意义一样;

二是看看漫画有哪一方面的隐含着的意义。

漫画的画面意义与现实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的。

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

要注意:

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4.确定立意

确定写作的立意点,不是泛泛而议,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点”,深入钻研。

材料的标题对理解漫画寓意起导向和引领功能,特别是对一幅漫画可能表达多种意思的更是有着提示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中字:

画中人物的语言或是人物的“心灵独白”等,往往字数简约但意味深长,对正确领会漫画寓意很有帮助。

一幅漫画的寓意可以多角度理解,在审读的时候理解的角度固然越多越好,以便打开思路;

但在确定写作内容的时候,就必须选取某一个角度而“不及其余”了。

否则,文章内容驳杂,头绪众多,是不利于表达的。

5.构思成文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主体,综合构思成文。

联系生活实际,跳出画面,由此及彼地加以联想与引申,在画面意义的基础上联想到另一层新的内容,然后展开写作。

6.下面一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确定立意。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

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

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苦苦寻觅的人生之春,究竟在哪里呢?

(1)观察画面,你从中看到了:

(2)通过观察画面,你想到了:

(3)把握漫画寓意,确立作文立意为:

答案精析 

(1)画面里有三个人物,两个在一起聊天的男子,一个卖花的女子;

一条小狗随着卖花女;

栏杆内外有发青的柳树、青草。

画面的左上角有一排字:

春在卖花声里。

(2)按理说,图中既然已有“发青的柳树、青草”,说明春天已经来了,可为什么,漫画作者却说“春在卖花声里”呢?

材料中也说,“春……实际而明确的”“春的美景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春在哪里?

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由此引发对“探寻人生春天”的思考。

(3)立意点基本可以确定,即“探寻人生春天”,人生的春天是怎样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在哪里,人生的春天如何探寻。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考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个春天可以是奋斗的,成功的(哪怕是失败后的反思),快乐的(哪怕是苦难后对人生的正视),感恩(感动)的,可以是一个人的、民族(复兴)的乃至人类(和平)的等等。

三、材料作文审题四清

1.理清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辨清含义

有些材料运用比喻或蕴含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

【文题】 [2016·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 漫画类材料作文,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

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把握了漫画的正确的、核心的寓意,作文的观点也就迎刃而“立”了。

说难,是因为漫画的寓意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漫画的各种符号所代表的精神寓意。

对于这幅漫画,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第一,该漫画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是由两个人物组成。

第一部分是,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过的痕迹;

另一个孩子拿着55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

第二部分正好相反,第一个孩子拿着98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个孩子拿着61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的痕迹。

其中,四个分数、两个唇印、两个巴掌印所代表的意义,需要考生首先把握。

第二,该漫画的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两部分之间构成了对比关系,这就需要考生综合两个部分的信息,切不可人为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98分之间,第二个孩子的55分与61分之间,形成了某种纵向的对比。

第三,该漫画的每一个部分的两个孩子之间,其实也形成了某种对比。

即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第二个孩子的55分,第一个孩子的98分与第二个孩子的61分之间,也存在某种内在的对比关系。

这四个分数并非漫画的作者随意设置的,而是有着某种含意,需要考生去把握。

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进行写作。

所谓材料的内容,就是漫画本身的外在表现,即画面本身的内容,而材料的寓意,则是漫画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精神理念或现实观念。

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其隐含的意思是文体不限,但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该按照该文体的形式规范进行写作。

在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本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四个显眼的分数对比,巴掌印与唇印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唯分数至上”。

这是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的一个观点。

漫画中的人物显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很多家长眼里只有考试成绩与分数,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身心健康、实际能力等,采取忽视的态度。

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漫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用夸张的形式批判这种现实。

考生可以从这些符号入手,解读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总结出观点,并且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第二,如果再仔细分析这四个分数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标准化的分数”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心理扭曲。

在0~100的分数区间,有几个分数的标志,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的等级,例如优秀的等级、良好的等级、合格的等级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志,一是100分,这是满分,不仅意味着优秀,而且意味着完美无缺,是家长心目中最完美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第二个就是60分,这是合格能力的最低标准,60分及格,这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常识。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第一个孩子之所以愁眉苦脸,挨了家长的巴掌,正是因为偏离了“最高标准”;

第二个孩子之所以喜笑颜开,得到家长的赞赏,正是因为达到了“最低标准”。

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也可以反思分数标准与实际的等级含义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

第三,如果我们着眼于同一个孩子的分数的对比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一种“唯进步主义”的倾向。

对于这种倾向,需要我们辩证看待。

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55分,第二次考试得了61分,两次相比,成绩存在着明显的进步,面对这种进步,家长和孩子都开心,这无可厚非;

对于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100分,第二次考试得了98分,或许家长和孩子都不开心的一个原因是成绩退步了。

或者说,家长真正恼火的并不是孩子没有拿到满分,而是与上一次考试相比,孩子的成绩退步了。

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当一个孩子的成绩已经处于高位时,不论是进步还是保持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特别是在一个不能改变的大环境的前提下,用平常心和理智来看待成绩的进退,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第四,如果我们着眼于分数与巴掌印、唇印的对比分析,是不是还可以这样分析:

当一个孩子取得了满分或者不及格的分数,家长的做法就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甚至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批评;

当一个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成绩退步时,家长的管理手段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使用简单的表扬或粗暴的批评等教育手段,或者说,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手段。

这幅漫画其实也是在批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使用真正的教育方法,不能真正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而总是运用这些感性的手段。

也就是说,这幅漫画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当我们着眼于孩子的表情与分数之间的对比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悲观主义者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自己退步时,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实力;

乐观主义者往往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当自己进步时,即使这种进步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却依然坦然面对。

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佳作欣赏

勿以点滴沉浮论英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今人之于古人,更为注重孩子的教育。

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视化为对于点滴成绩的纠结,平日里的“天之骄子”因点滴失误而被“由爱转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点滴进步而顿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

父母的态度因一点点分数改变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对待成绩过于主观、生硬的行为。

分数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维方式、老师出题的难度,甚至于个人的运气皆可改变成绩的高低。

仅以“这次比上次高了几分”来界定孩子是否认真学习是不客观的、表面的。

高分学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来的勤奋与不缀,低分学生的父母不能认识到孩子的能力与水平。

单次成绩的沉浮即界定英雄狗熊、评定父母心中的“宝”与“草”,难以认识到孩子的水平,终会使孩子深陷那红色的分数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

”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分数一点点退步或增加均可改变父母的爱,则此爱易流于表面而不触之心。

孩子退步了两分即挨了巴掌,或许便是错罚了试题变难仍是班级第一的他。

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若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会让前路阳光明媚。

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分数进步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兢兢,时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古人云:

“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

考试是对孩子学习的评估,并非是对孩子的评估。

父母看待孩子分数的眼光也不应局限于一隅,而应用整体的、比较的眼光来看待,这样才能知道成绩背后那点滴浮沉的真正意义。

父母的“巴掌与吻”是可影响孩子一生的。

曾几何时武汉神童惊人跳级、学业有成,而父母惯于其优异,容不得半点失误或退步,他终顶不住压力而厌学,“泯然众人矣”。

成绩那点滴浮沉并不能直接界定孩子的“好坏”“优差”,也不能作为孩子赢得父母的爱的筹码。

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实力,给予及时支持,方能在无涯学海上为他撑起一叶小舟,助他学成至彼岸。

出彩理由 本文是考场中一篇精彩的议论文。

首先,作者能准确地解读漫画的寓意。

题目“点滴浮沉”四字用词非常精妙,体现了该考生对漫画的全面评价。

全文紧紧围绕着“点滴浮沉中的成绩”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议论。

文章思路清晰,从分析“只看分数浮沉”的错误观点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进而能高屋建瓴地提出教育的本质应在于看“浮沉分数”背后的真正意义,体现了考生极强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其次,文章最为精妙之处,还在其语言文字的亦雅亦俗,畅达准确,分析的严谨冷静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考生,极富说服力。

成语的运用顺手拈来,比喻的句子生动形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经典语句的引用,更能表现出该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素材的综合能力。

1.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出准确的立意。

材料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