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50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Word文件下载.docx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6、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7、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官营手工业的弊病造成

8、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总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9、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10、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12、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

13、唐前期《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14、费正清在《中国与美国》一书中充满困惑地写道:

“中国商人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独立力量?

”其结论是“中国商人具有一种与西方企业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这里强调古代商业的发展

A、实行国有专营制度 

B、取决于技术的创新与发明

C、取决于政府态度和政策 

D、出现官商结合的现象

15、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16、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D.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17、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

“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B.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18、 

“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

‘利’字,只当以‘义’字对。

”因详言义利之辩。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反映了当时

A.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

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19、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20、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21、山西太原“王家大院”被专家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破坏生态环境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22、明代徐一夔《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丝织业出现雇佣剥削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手工业者生活的艰辛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23、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之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 

B.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

C.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25、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26、“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27、《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这则材料反映了 

A.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B.农业地位重要 

C.对“市”严格直接管理 

D.实行抑商政策

28、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

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明太祖(洪武四年十二月)规定:

“片板不许入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审之重法”(《明太祖实录》)。

这两个法令或条例的相同点为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注重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C.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29、 

(2013·

雅礼中学质检)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30、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

“往者商舶之开,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

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

”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明政府坚定奉行“海禁”政策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

总论》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

推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产生这种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所说的现象?

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铰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l9世纪初——一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l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

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3分)

33、(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

“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

举凡“花、布、柴、米、纱。

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

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

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

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

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

……顾炎武曾说过:

“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羲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

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

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

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

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

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

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

(6分)

⑶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

(6分)

34、历史学家李洵认为:

“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那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

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1)材料一中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清政府何时改变了这一经济政策?

对我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考点:

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有三个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材料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第一个特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3、A

4、C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B项是错误的;

小农经济的农民生活非常贫困,而不是生活富足和惬意。

其它是正确的。

所以选B。

6、B 

7、D

8、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

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B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

D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

答案:

B

9、C

10、D

11、答案:

【点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分析是针对中国古代的情况。

A项“近代”时间范围不对;

C项只是明清时期的情况。

12、D

13、D

唐代的商品经济。

A项错误,两则材料地点不同,难说矛盾。

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

材料一地点是在长安,坊市界限分明。

材料二反应的地方是扬州,是在南方。

两则材料地点不同,但是经济政策是一样的。

材料中有关夜市的“矛盾”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在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

14、C

古代的经济政策。

从材料“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紧密相关,商人经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