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87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史期末复习1Word格式.docx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法治;

道家

老子

“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庄子

鄙视宝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

“有用”不如“无用”好;

法家

韩非子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其它

名家、阴阳五行家、兵家等

4.意义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Ⅱ.儒家思想

1.形成与发展

①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③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他提出的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⑤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⑥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⑦明清这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使儒学获得新生。

2.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思想主张

(1)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礼”,其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2)“仁”:

①“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②“爱人”实现途径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礼”:

①“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正名”。

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

(4)政治主张:

提倡“为政以德”;

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5)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政治思想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本人的历史价值:

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

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3.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1)思想主张

①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道,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②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③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

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④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⑤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⑥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2)影响

①启发宋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

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②促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

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4.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荀子对孔子思想又有哪些改造?

(1)继承与发展: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在伦理道德上提出“性善论”,进一步论证仁政的重要性。

(2)改造: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为舟民为水的主张;

主张“性恶论”;

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5.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1)背景: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边疆地区面临少数民族的威胁;

地方诸侯的势力威胁中央政权;

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2)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遵儒术”的主张;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

伦理道德上提出“三纲五常”,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3)意义:

得到汉武帝的肯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董仲舒的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①社会根源:

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土地兼并问题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②形势需要:

西汉初年,长期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十分贫困,道家“无为”思想适应与民休息,到汉武帝时,国势的强盛和社会状况的不断恶化,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③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封建政治统一。

(5)影响:

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了面临的社会问题,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推动教育的发展,光大了儒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造成了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泛滥。

6.理学

程朱理学

(1)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②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强烈挑战;

在与佛、道的斗争中,三家融合,儒学汲取了佛、道学说中的有益内容,形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③宋代“重文”基本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2)宋代儒学的特点

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和人的本性的看法,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3)代表人物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4)基本主张

①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他们认为:

“万物只有一个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就是说先有理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理”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理在社会方面的体现就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而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首先是“理气论”。

认为理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与二程一样主张先理而后气;

这是一种唯心观点;

他还把人间的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

其次,主张“心性论”。

认为性无不善,情也从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③在学术上,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也就是要身体力行来获取知识。

(5)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其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7.明、清(前期)儒学

王阳明心学

(1)基本主张:

①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③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对父孝,对弟慈,见孩童落井自然产生恻隐之心,这些都是人的善性、良知所使然,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2)思想特点:

在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3)思想实质:

是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反映出理学已走到极端。

(4)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对比

类别

时代

宋代

明代

强调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主张“心即理”,认为天理存于人心,只要克服私欲就能成为圣贤

实质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特征

理学的创立者

理学发展到顶点、极端

相同点

①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②思想实质都是从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①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②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③在此背景下,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他们蔑视礼法,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基本主张:

①否定孔子权威;

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③抨击封建的传统观念,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等。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1)历史背景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政治发展并趋于顶峰,专制制度腐朽,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④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主经工商皆民生之本(黄宗羲);

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顾炎武);

整顿吏治,减免赋役(王夫之);

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历史影响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8.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

二者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都提出了一些改造封建社会的主张。

但在产生的历史条件、内容、影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同点:

①产生条件:

政治条件:

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但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而西方以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经济条件:

明清之际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文化条件:

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②内容: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③影响: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到一定的影响;

欧洲启蒙运动为北美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9.儒学的道德价值观

①儒家强调入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②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践之中。

10.关于古代中国治国思想问题:

史学界认为: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政治的趋势不外乎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试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唐朝有关史实说明上述论点,并从中得出你的认识。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秦汉以后,每逢大乱平息,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时,这种现点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Ⅲ.古代科技

1.概况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除了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这些发明和成就对其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

2.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转型的积极作用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3.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四大发明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却不应骄傲自大。

相反我们有许多反思的地方。

找出原来先进的中国后来沦为落后的原因时,我们并不自卑,相反应该激励我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

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受明清时期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行后的物质基础;

二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

三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四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五要全面实行国家职能,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建立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没有上到理论高度;

西方的科技与机器大生产密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

5.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

‘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试举例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并分析中国辉煌文化出现的原因。

⑴事例:

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比欧洲早1100多年;

北朝时,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

隋朝时,李春设计和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时,《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唐朝时,天文学家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北宋时,沈括制定“十二气历”,比英国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

元朝时,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⑵原因:

政治上:

中国封建制度从形成、发展,到鼎盛,始终走在世界前头。

这一时期,中国虽然出现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

经济上:

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继续发展,而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北方,即使一向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得到发展。

对外关系上:

中国汉、唐、宋、元统治者,都实行开明的对外友好交往政策,与欧、亚、非的许多国家交往频繁。

上述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Ⅳ.古代文学

1.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主要成就

(1)先秦时期:

诗歌是主要文学形式。

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2)两汉时期:

赋成为典型文学形式。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气势恢宏,词藻华美,表现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史疾邪赋》,篇幅较短,以抒情为主。

汉代还有乐府诗和东汉末年的建安文学;

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3)魏晋时期,南方的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比较典型。

(4)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诗人有王勃和陈子昂,其作品具有反映现实,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

盛唐诗人名家迭出,流派纷呈,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盛唐诗坛最具光彩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诗人白居易,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多伤时感世之作,艺术上更趋精致;

(5)宋词:

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豪放派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作品以豪放为主,部分作品也具有婉约的特色。

(6)元曲散曲:

代表作有关汉卿《别情》和马致远《秋思》,其作品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7)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数量繁多。

长篇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白话小说为代表,短篇以白话“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文言《聊斋志异》为代表。

其次,明清小说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有历史小说(如:

《三国演义》)、神魔小说(如:

《西游记》)、世情小说(如:

《红楼梦》)、讽刺小说(如:

《儒林外史》)、侠义公案小说(如《水浒传》)等。

再者,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明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宽广,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和伦理道德作了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主要特点

(1)汉赋:

西汉的赋大多篇幅较长,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的赋则大多篇幅较短,以抒情为主,克服了西汉的文辞铺张、内容空泛的弊病,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2)唐诗:

高度繁荣,诗人辈出,风格多样,成就巨大,受社会生活影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词:

词句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适合于配乐演唱;

(4)元曲:

元散曲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5)明清小说:

呈现空前繁荣局面,不仅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都大超过了前代,充分显示出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

Ⅴ.古代书画

1.汉字

(1)起源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演变

①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