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523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2-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文档格式.doc

审阅教师:

实验目的:

1.观察学习控制系统的时域(阶跃、脉冲、斜坡)响应;

2.记录时域响应曲线;

给出时域指标;

3.掌握时域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

1.二阶系统为10/(s2+2s+10);

1)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并作记录。

2)记算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Cmax(tp)、峰值时间tp、过渡时间ts,并与理论值相比较。

2.试作出以下系统的阶跃响应,并比较与原系统响应曲线的差别与特点,作出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

(a)G1(s)=(2s+1)/(s2+2s+10),有系统零点情况。

(b)G2(s)=(s2+0.5)/(s2+2s+10),分子、分母多项式阶数相等。

(c)G3(s)=s/(s2+2s+10),分子多项式零次项系数为零。

3、已知单位反馈开环系统传递函数。

(a)

(b)

(c)

输入分别为r(t)=2t和时,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稳态值与系统输入函数的关系

实验步骤:

(1)二阶系统分析

实验1

程序:

den=[1210];

%系统的分母多项式

num=10;

%系统的分子多项式

r=roots(den)%计算分母多项式的根

[w,z]=damp(den)%计算系统的自然振荡频率w和阻尼比z

[y,x,t]=step(num,den);

%阶跃响应

finalvalue=dcgain(num,den)

[yss,n]=max(y)%计算峰值大小

percentovershoot=100*(yss-finalvalue)/finalvalue%计算超调量

timetopeak=t(n)%计算峰值时间

n=1;

whiley(n)<

0.1*finalvalue

n=n+1;

end

m=1;

whiley(m)<

0.9*finalvalue

m=m+1;

risetime=t(m)-t(n)%计算上升时间

k=length(t);

while(y(k)>

0.98*finalvalue)&

(y(k)<

1.02*finalvalue)

k=k-1;

settlingtime=t(k)%计算调整时间

1)运行结果如下:

r=

-1.000000000000000+3.000000000000000i

-1.000000000000000-3.000000000000000i

w=

3.162277660168380

z=

0.316227766016838

finalvalue=

1

yss=

1.350912977671120

n=

21

percentovershoot=

35.091297767111953

timetopeak=

1.049171755752087

risetime=

0.419668702300835

settlingtime=

3.514725381769490

闭环根

阻尼比

无阻尼振荡频率

r1=-1.0000+3.0000i

r2=-1.0000-3.0000i

0.3162

3.1623

分析结果可知:

系统为欠阻尼系统,阻尼振荡频率=3

无阻尼振荡频率=3.1623,,阻尼比

2)峰值大小Cmax(tp)==1.332

理论峰值时间计算s

在误差宽度时,理论过渡时间估算ts=4/=4s

实验值

理论值

误差

峰值大小Cmax(tp)

1.3509

1.332

1.42%

峰值时间tp

1.0491

1.047

0.2%

过渡时间ts

3.5337

4

11.66%

由上表可以知道,峰值大小和峰值时间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而过渡时间的实验值和理论值的误差较大,这个是由于理论计算是由估算得来的,简化了实际的计算过渡时间的过程,而实际影响调节时间的各个变量和因素较多。

所以造成了实验值和理论值的误差没有在合理的范围内。

(2)系统的阶跃响应

实验2

a1=10;

b=[1,2,10];

a2=[2,1];

a3=[1,0,0.5];

a4=[1,0];

%求4个系统的阶跃响应

[y,x,t]=step(a1,b);

[y2,x2,t2]=step(a2,b);

[y3,x3,t3]=step(a3,b);

[y4,x4,t4]=step(a4,b);

%作出4个系统的阶跃响应图像

subplot(2,2,1);

plot(t,y);

title('

10/(s2+2s+10)'

);

subplot(2,2,2);

plot(t2,y2);

G1(s)系统'

subplot(2,2,3);

plot(t3,y3);

G2(s)系统'

subplot(2,2,4);

plot(t4,y4);

G3(s)系统'

实验结果分析:

改变系统的极、零点,系统的稳态误差也发生了改变,由实验中对4个系统的阶跃响应的图像可知:

在无零点的情况下稳态误差为0;

在有一个零点且不为0的情况下稳态误差为0.9;

在分母分子阶次相等,即有两个零点和两个极点的情况下,稳态误差为0.95;

在有一个零点是0时,稳态误差为1.另外,系统的零点对于阶跃响应的响应时间,上升时间的影响不大。

(3)已知单位反馈开环系统传递函数。

a=[0.1,1.5,5];

b=100;

sys=tf(b,a);

b1=50;

a1=[0.1,1.5,5,0];

sys1=tf(b1,a1);

b2=[0002010];

a2=[1610000];

sys2=tf(b2,a2);

t=0:

1:

100;

e1=2*t;

e2=2+2*t+t.*t;

subplot(2,3,1);

lsim(sys,e1,t);

subplot(2,3,2);

lsim(sys1,e1,t);

subplot(2,3,3);

lsim(sys2,e1,t);

subplot(2,3,4);

lsim(sys,e2,t);

subplot(2,3,5);

lsim(sys1,e2,t);

subplot(2,3,6);

lsim(sys2,e2,t);

结果分析:

对于同样的系统,不同的输入函数对应了不同的响应曲线,且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输入函数不同,对应的稳态误差也不相同。

系统零点的类型不同,稳态值也不相同。

(1)系统的阻尼比和无阻尼振荡频率对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

在误差宽度时,理论阶跃响应时间估算ts=4/,可知阶跃响应的时间与阻尼比和无阻尼振荡频率的乘积成反比,故阻尼比和无阻尼振荡频率越大,系统的响应时间越短。

(2)响应曲线的稳态值与系统输入函数的关系:

(3)系统零点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在系统有零点是0而没有0极点的情况下,稳态误差会达到最大值即为1,而在其他情况下,系统的稳态误差都会小于1;

另外,系统的零点对于阶跃响应的响应时间,上升时间,超调量等的影响不大。

(4)系统极点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当特征根为一对相等的负实根时,系统的响应即表现为临界阻尼,其阶跃响应没有超调量,稳态误差为0,调节时间较短;

当特征根为一对不等的负实根时,系统的响应即表现为过阻尼,过阻尼的系统的阶跃响应没有超调量,稳态误差为0,调节时间较长;

当特征根为一对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时,系统的响应即表现为欠阻尼,其阶跃响应系上升时间比较快,调节时间比较短,有超调量;

当特征根为一对纯虚根时,系统将是无阻尼系统,此时将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稳态值,但是响应时等幅振荡。

另外如果特征根在s平面的右半平面,那么系统是发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